曲娜 陈立江 刘宇
(辽宁大学药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展与竞争并存,社会对通才、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提高。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教育长期存在着文、理分科的现象[1],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性较强,过于单一、局限,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与思维方式禁锢。因此,近年来通识教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迈进的方向。丰富多彩的通识教育选修课打破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使文理科学生有选择、有目的地学习了对方学科的知识。
在科学技术的进步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药学学科已经在学科内涵和外延上进行了不断的知识更新和技术拓展[2]。药学学科除了包括药剂学、药物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外,也融合了管理学、经济学等人文学科。药学专业建设一直以来也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药学人才为立足点,对于文科学生来说,最直接接触到药学相关知识的途径就是通识课。
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通过引导大学生领悟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通识课开设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素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对于文科生来说,理科基础薄弱,药学知识过于枯燥。面对这样文科背景的学生,如何完善药学通识课的讲授,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授课质量,是当下药学通识课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开设于文科生中的药学通识课的改革是必要且有意义的,本文以通识课药学基础为例进行探讨,该课程于每年秋季在辽宁大学蒲河校区开设,针对学生均为文科专业。
学生在选择通识课的时候往往为了应付学分,选择容易通过、点名率不高的学科,对课程本身并不了解或是兴趣缺乏,重视程度不够,这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自主性较差,这种边缘化的学习状态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通识课课程不同于专业课具有连贯的知识体系,因此课程目标往往较不清晰,无法在学生毕业要求里准确定位,弱化了通识课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3]。
目前多数通识课均为大班教学,授课方式为“一言堂”形式的老师讲授为主[4],学生被动接受。另外,多数老师的授课模式较为固定,对于通识课依旧采用针对本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针对专业知识进行专业化的讲解,无法深入浅出,这样对于没有学科基础的同学很难理解,容易造成学生兴趣缺乏,出勤率不高,使通识课成为虚设。
目前的通识课多以扩大学生视野与知识广度为目的,授课内容多以常识普及为主,授课内容自主选择,没有连续性,随意性较大。没有针对性教学,对于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差异缺乏考量,无法实现因材施教,导致学生接受程度大大下降。
通识课程通常都是采用理论讲授模式,过于枯燥、抽象,这对于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是远远不够的。药学学科就是典型的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学科,如果只有理论讲授,对于文科专业学生来说,课件上化学结构式及复杂的生化反应过于生硬陌生,理解起来十分吃力,同时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精神,使课堂气氛枯燥无味。
通识课程除了为学生拓展知识面以外,更应作为学生本专业的学习和发展的支撑学科。药学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领域较宽,与多学科内容相互渗透。授课目标应与专业需求、职业需求相结合的同时,提高学生创新实践精神,找准学科定位,提高学生重视程度。
合理地设计和安排课程体系,对培养复合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5]。药学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医药行业现状、药学基本知识、药学研究分支学科、药物作用机理、药学研究的学科基础、合理用药、药物政策及监督等。而文科生的专业以管理学、广电、法学类居多。该类学生理科知识基础较弱,但政治、宣传敏锐度较强,除整体的医药行业现状分析、合理用药知识科普外,教学内容更侧重于国家药物政策与药品监督、药事管理与药品管制、药物商品学等相关知识,将药学知识有效地与学生的专业有机结合,加强学生记忆,使得学生的知识多层次,知识结构更合理,即使教学内容具有普适性和跨专业性,又结合了医药行业的前沿发展趋势为学生开拓新的思路。这种文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视角,为以后就业、升学拓宽了方向。
增加实操内容及实践教学。药学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课程,自然科学的神奇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课堂上可以安排一些情景模拟或是小实验,尤其文科学生对实验教学接触较少,实验更具新颖性与吸引力,可使学生注意力大大提高,对药学专业知识理解起来更加轻松,同时可充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探索,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
传统的药学教学方法以单纯的讲授法为主,基础理论知识复杂且烦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这种僵化的教学方式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学习的能力不断降低。因此,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法尤为重要。
(1)主题教学法: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将课程教学内容的侧重点进行梳理划分,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多个主题模块,提前告知学生。如药品宣传、药事管理、合理用药等主题,授课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与自己专业相联系的主题进行自主学习,并可以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在课上课下与老师同学交流探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知识框架,以获得自由且具有完整思考的体验过程。
(2)多人小组探究法:将“翻转课堂”理念融入课堂,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有计划地完成教学内容。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主题进行自由组合,以多人小组的形式展开对主题的深入探究。小组成员分工合理,明确自己的责任,相互帮助合作,合理地将自身学科与药学相结合进行搜集资料及总结,并以ppt展示形式与其他同学分享学习成果。展示成果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积极讨论,由其他学生向组内成员提问,使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每一次的成果展示中。适当时候由教师进行问题纠正及补充。
(3)启发式教学法:由于长时间接受同一专业教育,学生思维方式容易单一具有局限性。在文科生中开展理科课程,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更加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适时地提出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领悟不同学科领域的分析方法,采用多角度、开拓性思维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由于学生专业背景的多样性,不同的思想观念可以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4)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集图像、图片、动画、影视、声音、文本等多种形式为一体,在教学中灵活应用,能帮助学生较快、较好地掌握知识。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药学基础知识对于没有理论基础的文科学生来说更加微观抽象,需要搜集图片、动画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化繁为简,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既可以生动形象地解释相关概念,强化记忆,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如在讲授药物的代谢过程时,通过动画形式,以药物的视角向学生完整生动地展示药物进入人体内经历的四个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采用该种方式,学生注意力大大提高,对知识点理解更深入,记忆加强。在讲授药品生产过程时,播放一段药品生产车间流水线的视频,学生虽不能到药厂实际参观,却可以通过视频形式身临其境地感受药品生产过程。学生兴趣十足,抬头率大大提升。除了课上涉及的知识点讲解应用动画视频外,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为学生播放一些药学相关内容的演讲或是养生常识,对此,学生普遍反映兴趣十足,受益匪浅。
(5)案例教学法:通过大量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环节,引导学生从自身专业角度分析、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及看法。选择的案例具有真实性、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易于学习和理解教学内容。如在讲授假药与劣药的知识点时,以轰动全国的“齐二药”事件为案例,充分解释了假药的概念及危害;讲授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时,以西德时期著名的“反应停”事件为例,配以图片及视频,讲解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带给人类的伤害及影响。学生纷纷反映,这些历史上典型的案例深入人心,案例与知识相结合,更是学以致用。
(6)游戏教学法:通识课作为丰富学生学科知识的课程应更加具有趣味性。在授课过程中,添加一些趣味互动大大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与课堂参与度。如在讲授我国医药行业面临的机遇之一是亚健康人群不断增大时,对课堂学生均做了一个关于亚健康情况自我评估的小测试,随后自愿发言说明自身情况及已经想到的解决方法。学生在自我测评的过程中既对自己身体状况有了明确的掌握,又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及医药行业潜在的作用。在讲授药品基本知识时,将学生随机分为若干小组,采用知识竞赛形式对基本知识进行提问抢答并计分,学生兴趣高涨,纷纷表示对相关知识点印象更加深刻。
(7)联合多平台互动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为学生创造多平台学习空间。引入慕课作为课下的学习内容,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基础,推荐不同的学习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个性化。同时,结合当下疫情需求,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线上授课方式采用“雨课堂+腾讯会议”,利用雨课堂的点名、弹幕、提问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互动形式多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腾讯会议的屏幕共享模式可更好地利用视频辅助教学,实时发言模式也充分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沟通交流方便快捷。
传统的通识课通常以单一的提交论文或是期末考试作为期末评价指标,这往往造成学生敷衍了事,课堂出勤率低。通过形成性评价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分为三方面:上课出勤率;以多人小组探究成果为考核目标,可从团队协作、思维创新、交叉学科应用能力等多角度考核学生综合素质;从自身专业视角出发,将本专业与药学相结合,撰写一篇药学相关论文,并提出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该考核方式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课堂参与度,完善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程度。
文理交融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7]。作为药学专业教师,结合药学院学科特色,从文科学生专业角度出发,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因材施教、因专业施教,通过以主题教学法为引领的多种探究性学习方式,形成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针对性教学模式,避免学生盲目选课,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及兴趣,提高通识课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