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枫
(三明教育学院 福建三明 365001)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深化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引入体系化、标准化的教学工作,从多个维度、多个方向来给予学生更加直观、深刻的教学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增强学生的劳动情感,养成责任意识。
通过调研与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多数学校在评价教师教学业绩时往往以学生成绩作为最主要的指标,造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还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思想,教学的目标和对学生好坏的评价往往也是以分数作为的唯一标准。因此,在当前初中教学中,劳动教育被严重边缘化。随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颁布,以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五育并举”,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现有的教学过程中开始尝试融合劳动教育元素,但对当前的劳动教育所具备的育人价值仍然缺少科学合理地认知和了解,仍然存在“智育”大于“劳育”的教学现象。部分教师认为“劳动教育”应该是劳技课教师的任务,或是学校德育室的事,因此,对于融入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部分教师对于“劳动教育”的价值仍然停留在劳动技能的养成上,对于养成学生劳动习惯、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培养敬业奉献的劳动精神、增强学生的劳动责任意识等深层次的价值认识不足,因此,在劳动教育的融入过程中创造性不足,缺乏有效的 “劳动教育”的形式和路径,未能真正发挥出 “劳动育人”的教育功效。总体来说,由于评价因素的影响以及教师在劳动教育中存在认知偏见,以至于当前所开展的劳动教育工作不具备针对性和侧重性,没有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效渗透劳动教育中所具备的责任意识以及劳动情感、劳动规则等方面的教育[1]。
现阶段的劳动教育改革还存在各方参与积极性不足的问题,虽然部分教师也开展了劳动教育,但是在“劳动教育”的形式上过于简单,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劳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受到当前中考教学改革的影响,一些教师设计的劳动实践作业并未得到大部分学生家长的足够重视和支持。而劳动教育恰好是需要家庭与学校共同合作来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然而在缺少家庭的支持下,教师所开展的劳动教育工作还存在相应的片面性。同时,虽然当今素质教育改革、全面育人的思想引起了部分教师以及家长的关注,部分家长以及教师逐步重视并开展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但对于劳动教育的实施仍然流于表面形式,更多的是以说教的形式来实施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指导。造成此类现象出现的原因除了受到教学考核以及升学压力的影响外,教师的忽视、家长对孩子的“宠溺”等造成参与到劳动教育的多方主体均缺乏劳动教育的紧迫感和必要感,以至于劳动教育的实际成效不高。
在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未能有效梳理教材中劳动教育的切入点,“德育”与“劳动教育”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必然的联系,造成教师实施劳动教育存在“无从下手”的状况。同时,教师在“劳动教育”中更多的是加强了理论教育,对于劳动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资源与载体发掘不足,教师在劳动教育中未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育思想,未能将现有的劳动教育融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如在当前初中实践教育中,学校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而道德与法治教师未有效地抓住相应的契机来向学生渗透劳动实践教学元素,使得教师实施的劳动教育还未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初中在落实对学生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采取顶层设计,对现有的活动开展形式、活动目标、活动内容以及活动所需要达成的最终成果进行分析考量。在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劳动教学目标还未完全在课堂中体现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并且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反复强调“德、智、体、美、劳”等相关学科融合。但是在劳动教育层面,学校以及教师往往只是关注劳动技能,还未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设置多维目标,还未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必要的承担责任的能力和意识,劳动教育在目标设置上与德育之间仍然缺少完美融合。
通过对上文的分析探讨可以看出,在当前劳动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还缺乏向学生渗透责任元素,当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均需要转变过往落后的劳动教育观念,适当地提高劳动教育地位,将劳动教育与责任教育、德育教育、思想教育进行有效的关联,通过劳动教育,从多个维度、多个方面来实现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首先,教师应当改变固有的教学方式,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需要借助先进的劳动教育理论和姿势,发挥自身的带领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向学生深化劳动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劳动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的劳动情感,为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2]。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和发挥家庭在劳动育人上的作用,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指导家长重视劳动教育,承担父母在学生劳动教育中的职责,给予学生更多劳动实践学习的机会,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劳动氛围。例如,引导家长向学生渗透家庭责任意识,让学生明确在家庭的职责中,每一位成员虽然能力大小不同,但都具备一定的家庭责任,父母需要挣钱养家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培养,而学生除了努力学习外,还应该帮父母分担家务,借用家庭职责、家庭教育元素来为学生提供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以此来实现对学生有效的劳动教育。同时学生也能够通过劳动学习来领悟个人在家庭中所需要做到的担当,树立家庭责任意识,
此外,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还需要拓展相应的教学资源,确保课程教育能够与劳动教育协同共进。同时教师需要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理论性、说教性相对较强的知识内容与劳动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使得学生能够在劳动学习过程中验证相应的知识理论,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深化劳动教育,其根本是要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而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应当从多个层面来完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劳动教育指导。比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情感,向其渗透劳动规则,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不同层面去领悟其中所存在的劳动职责,并且将相应的劳动职责付诸实践,从中收获相应的责任意识和责任精神。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在深化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手法,认真细致地挖掘出相关课程中所具备的劳动元素、劳动的思想以及劳动理念,将其与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进行有效的关联。比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探讨学习,从实践案例中分析其中的劳动思想和劳动教育元素;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项目教学法,融入具体的劳动教学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劳技”以及“劳智”。
比如,在《少年有梦》以及《绽放生命之花》的课程教学中讲解到了梦想与生命相关知识点,教师可以将个人梦想、个体生命与劳动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连接,设置劳动教育主题,结合情景教学法,以“园丁与花朵”作为情景主旨,将学生完全代入到学习情景中,让学生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对国家、对社会、对家人、对自己的价值,而劳动是创造生命价值的重要手段,也是绽放生命活力的一种方式;其次,达成梦想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而在努力的过程中也好比在劳动,因此劳动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以此来为学生养成积极正确的劳动观,提高学生的劳动情感。同时在诸如《文明与家园》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从国家的角度来向学生讲解劳动教育的精神思想,在其中渗透小组探讨教学策略,让学生以文明发展的眼光去探讨交流,让学生领悟在文明与发展过程中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都离不开劳动,个体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不少的磨炼,文明的演化发展也需要劳动人民进行不断地创造,个体在社会发展以及文明前进的过程中应当具备自身的时代职责以此来进一步向学生渗透劳动光荣的意识,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深化学生的劳动责任意识。而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教学课程中,教师也可以借助学科融合法,将历史、语文元素与本章节的课程知识进行有效融合,让学生尝试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学习,如从语文教学中的家国情怀元素向学生渗透“个体在国家发展中进行不断学习劳动所具备的意义”;通过历史人文视角,结合历史人物事迹渗透家国责任意识,进一步牵引出劳动责任意识[3]。
初中道德与法治深化劳动教育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好比在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实现对学生终身体育学习观念的培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劳动教育中也需要通过渗透劳动情感来培养学生终身劳动的意识,为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劳动观念。而在培养学生劳动情感的过程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也需要引入更加直观、形象的教学案例。比如,在《关心国家发展》的教学章节中,教师可以结合我国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所作出的一系列努力,引入不同时期劳动模范的人物形象,比如引入“铁人”王进喜、“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当代愚公”黄大发等模范人物事迹,来增强学生的劳动情感。
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加强对学生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率先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当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后才能够稳定高效地进行劳动,而在渗透对学生劳动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探讨学习,相互分享劳动经验,总结劳动技能,进而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以此来落实对学生高质量、高效率的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软硬件设施,通过图片、视频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劳动技能;也可以开展课堂体验活动,让学生体验掌握劳动技能的快乐;还可以布置课后劳动实践任务,引导学生积极承担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如参加志愿者服务,从中感受应用所掌握的劳动技能承担责任的成就感。
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落实对学生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也应当适当地融入相应的劳动规则,通过渗透劳动规则,使得学生明确开展劳动活动的具体顺序和方式,确保学生通过劳动之后能够创造实际的价值。同时教师通过渗透劳动规则也能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比如,在当前《走进法治天地》的教学章节中,教师可以借用法制中的规则意识向学生渗透相应的劳动准则,从而使得学生在劳动学习过程中具备明确的重心和方向。除此之外,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应当避免学生陷入“劳动即惩罚”的思想误区中,尽可能让学生能够全方位地学习并掌握劳动知识以及其中所涉及的规章制度。此外,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也可以与班主任教师进行交流合作,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每天、每周实施对教室的打扫、清洁,通过让学生进行轮流劳动方式,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卫生以及进行劳动是每个人所需要承担的工作职责和义务[4]。
在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中,深化劳动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该过程中应当依托校园文化,利用校报、广播、电台或借用校史、校训等多种宣传手段,突出学校的劳动教育核心。比如,通过植树节、青年节、劳动节开展劳动宣传教育,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劳动元素,培养学生辛勤劳动、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除此之外,学校还需要适当地结合校内外实践教育,给予学生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宣传劳动价值和劳动知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以更加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落实劳动教育,构建浓厚的劳动文化氛围。此外,学校还需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以及实际状况,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文创活动,通过不同的主题教育传播劳动正能量,丰富学生的实践学习,深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总体来说,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深化劳动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当在该过程中融入动态化的教育思想,结合多方资源来实施对学生有效地教学指导,为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