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光泽县实验小学 张晓兰
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代表着语文学习中的两个重要要素——即“读”与“写”,语文能力与水平的提升离不开“读”与“写”的提升。在小学低年级阶段,阅读能力的培养更侧重于字词含义的准确理解、通读文段的能力和情感共鸣的能力,而书写能力则侧重于字音、字形的正确掌握和运用文字进行简单表达的能力。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写作的前提,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是写作能力培养的基础。阅读能够拓宽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和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写作时,产生更深的思考、运用各式各样的技巧与方法,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改、自审水平。
书写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识字认字水平,从而在阅读时更加轻松,为阅读扫除识字量这一大难关,另一方面书写训练也能让学生在遣词用句上获得亲身经验,拓宽学生的认知。学生尝试过亲自动笔,才能理解写作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明白写作中需要思考哪些内容、表现哪些内容,在阅读时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和作者的想法、意图,从多角度欣赏文学作品,从而提升鉴赏的能力和水平。
语文学习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比如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学生所需要运用的往往不只是阅读能力这么简单,正如在书写时,学生仅仅具有一定的书写能力是不够的。更何况,在能力的培养中,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并不能完全割裂开来,没有阅读的良好积累,书写能力的培养也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提升;没有书写的过程,阅读的理解与感悟也就失去了出口,这种阅读给学生带来的帮助与提升就会十分有限。
要实现“读”与“写”的有效结合,就要让“读”发挥对“写”的积极作用。那么要如何让“读”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呢?首先,教师要注意阅读材料的选择。教师要明白什么样的阅读材料能够为学生带来帮助和提升,什么样的阅读材料是当前学生所能够消化吸收的。读来无益的阅读材料不仅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还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伤害学生的心灵发育和阅读兴趣的培养;而超出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书籍即便其内容再精良,学生也无法通过阅读而进行吸收,那么这些书籍中的养分就无法到达学生的心中,也无法对学生的能力提升产生帮助,甚至学生可能根本读不进去,无法完成阅读任务,这也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消耗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因此,阅读材料的筛选是第一大关卡。
另外,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予以引导,让阅读材料充分为写作提供参考。比如读到精彩的部分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学习这种写法,并在之后的阅读训练中运用到亲身创作中去。对于阅读中发现的好词好句,教师也可以提醒学生进行摘抄和记忆,提高阅读的转化率。
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八课《彩色的梦》一课时,学生阅读过课文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就第二小节或第三小节的内容与格式进行仿写,内容围绕“你想用彩色铅笔画些什么?”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这时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仿照课文的格式,能够再一次对课文进行回顾和记忆,同时,课文的写作格式和技巧也能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启发,提供一些参考作用,降低学生的写作难度,让写作任务更加适应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由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写作经验上还有所不足,他们所掌握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也不够丰富,这使得学生的写作,常常是稚嫩的和青涩的,在写作过程中也往往面临种种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就很可能囤积在学生的内心,进而转化成为学生的写作压力,助长学生的畏难心理,甚至讨厌写作、害怕写作,这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将产生巨大的打击。而这种以读促写的仿写形式则能够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仿写为学生提供了现成的写作灵感和写作形式,学生只需要依葫芦画瓢的进行写作,也更容易在作品中添加自己的创意和奇思妙想,从而刺激学生的创作欲和表达欲。
再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二课《寓言二则》一课时,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了解了“寓言”的定义和写作特点,阅读了优秀的寓言作品“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这两则寓言,教师就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总结自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谈谈自己在阅读寓言时最感兴趣的是哪些部分,如果要让自己来创作寓言故事,学生最想写什么内容、会怎么写,诸如此类。
要实现“读”与“写”的有效结合,就要让“写”发挥对“读”的积极作用。阅读不仅能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素材的积累,它更是学生写作能力的一面镜子,能够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进行合理的自我评价、提升文学欣赏水平带来有益的参考。这也是为什么在语文学习中,教师总是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并且从小学阶段就对学生进行名著的阅读教育,这是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提高学生的评析水平和鉴赏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学修养和文学素养,让学生沐浴在书香之中,气质自华。
例如,教师可以经常让学生进行各式各样的课文或名著改写,如将相同的故事换一个写法或更换主要角色的视角,又或者是为故事改写结局,鼓励学生进行“假如我是作者,我可以这样写……”的写作训练。在写作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避免过多的干涉学生的想法,打击学生的创作积极性。要让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写完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重新阅读原来的作品,让学生体会自己的作品和原作的写作差别,品读原作的精彩内容,学习原作者的写作手法。由于学生此时已经有了亲身写作的经验,学生对故事本身和写作本身也产生了比较深刻的认知。这时学生在阅读原作时,也比较容易产生内心的对比,而且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原作者的写作意图,甚至将这些全新的感悟运用到自己日后的写作中去,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写作见解。另外,这种见解也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鉴赏角度,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够对写作和阅读同时产生进步。
再如,教师可以在阅读前先为学生布置好写作任务,如分析某一个角色的想法、性格特点,或是分析作品的写作目的等,让学生带着写作的目的去阅读,在阅读中能够同自己的写作学习相结合起来,侧重作品的某一个方面,某一项内容,从而读得更加深入、深刻、具有思想性,更好地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能够表达什么?”等等,这样才能让阅读真正为学生自身的能力提升与语文学习提供助益,让阅读充分发挥积极有益的作用,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插上翅膀。比如,在《雪孩子》的阅读学习中,尽管该文章内容讲述的是雪孩子帮助小白兔的故事,但整篇课文中也包含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只不过作者在描述的时候用了两句话进行了概括。一个是“雪孩子化了”,还有一个就是“雪孩子飞到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而这两句话也是本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教师在教授的时候应当着重对这两句话进行讲解,从而让学生们知道雪是可以变幻成云的,并对雪和云之间是如何变换的过程有一个明确的理解和认识。由于这两个变化都是物理现象,而本篇文章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的阅读文章,所以学生在理解上会存在一定的难度。那么教师就要借助读写方式让学生理解并能够灵活应用此知识。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们展示了雪是如何变成了水,以及雪在地面上又是怎样变成了云的过程。在视频和图文解说下,让这一物理变化从复杂变得简单易懂,学生们对于此问题有了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从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成了具象的图象。为检验学生对此过程的理解,教师还可以邀请学生口述表达物理变化的过程,通过学生们的反馈,教师给出了针对性的评价,而此时学生们的脑海中也有了雪液化变成水以及雪升华变成气的过程,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再次阅读文章内容的时候学生们还能够虚拟出小白兔与其他人物的角色形象,这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体验。要想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教师还让学生从这两个物理变化的本质入手,写出同原理的句子,并编创一段小故事,故事主人公不限。如以冰化成水和冰变成气为核心,以小狗为主角,教师为学生们做范例创作了一段话:“北方的小狗跟随主人来到雪地里,房梁上落下一块冰,主人护住小狗险些砸到他们。小狗十分好奇从高处掉下来的亮晶晶的棍子究竟是什么,于是便上前闻了闻,没有味道。小狗又大胆了一些,它伸出来舌头刚舔上,舌头就被粘住了。主人拿来热水浇在冰柱上,慢慢的小狗的舌头就从冰柱上拿了下来。只见冰柱上在浇热水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小洞,而小洞中还有一些水,整个冰柱被浇到的地方冒着白气,小狗兴奋坏了,它从没见到过这个魔术。”在教师的范例下,学生们有以冰糖为例的创意写作,还有以盐为例的创意写作。教师邀请了几位学生分享了自己所写的内容后,很多学生受到该同学的启发又想到了一些内容。由此可见,在此次读写结合的训练中,学生由教师的范例启发得到了更多的灵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另外,在经过读写练习后,学生们对液化和气化这两个物理变化有了充分的认识,同时,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读”和“写”就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两面帆和桨,共同为学生保驾护航,让学生在语文广袤无垠的海洋中驰骋遨游。读写能力的培养二者不可缺其一,也不能孤立地训练。教师要抓好这两个基本要素,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有益的帮助。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经常进行原作续写、读后感写作等主题的写作训练,鼓励学生多动笔,让“读”和“写”如影随形,这样才能让“读”与“写”在实际教学与学习中充分发挥相互作用。原作续写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创作思维充分发散而不是局限在阅读所接受的信息当中。读后感则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思考或收获的情感体验等通过写作的形式宣泄出来、记录下来,让阅读的积极作用尽可能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得以长期存续,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更深更远的影响。
再如,教师还可以经常在班内举行“写作交流会”,让学生就自身的写作经历和遇到的问题进行充分交流,学生之间可以互相阅读对方的作品,并互相给予点评和意见。这种交流活动一方面能让学生学会从“读”的过程中反思“写”的方法与技巧,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在阅读他人作品的过程中提升鉴赏水平,明白什么样的作品是“好作品”,什么样的作品还需要进行练习与提升。由于同班级的学生写作水平和认知水平相近,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之后,往往可以通过专项训练来实现改进和提升,相较于在阅读名著时获得的写作经验,这种交流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更容易被学生运用,是“可触及”的经验和技巧。另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在日常写作中多读自己的作品,由于小学生语文水平还有限,单纯从阅读的角度,可能难以发现问题所在,而朗读则能够通过语言是否流畅、是否读的通,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写作的问题,从而通过边读边改的方式,让自己的作品更加通顺、流畅。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要长期把握住“读”与“写”这两项能力的用心培养,让二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同时让学生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让这一帆一桨携着学生这一叶小舟驰向文学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