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22-03-01 15:51丁继武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内化知识点历史

丁继武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涛雒中心初中 山东日照 276800)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心理、思维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群体好奇心浓郁,且富有极强的探索欲望。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避免“灌输式”的说教化教学,应当适度降低理论讲解的比重,尝试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当中,通过自身的思考来完成知识的内化和外部拓展,这样更容易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同时也能够提升教学效率,对学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当中仍旧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

一、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学习当中的助推剂。但是现阶段的初中教学当中,大部分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缺乏兴趣。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历史的过程不是探索,而是一种“强迫式”的记忆,教师讲解课程的方式不符合学生的兴趣导向,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时的积极性较低,且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无法高效地完成知识内化,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皆无法得到提升和强化,不利于学生的能力提升和进步[1]。

2.教学模式单一枯燥

受制于“应试教育”思想,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仍旧习惯以分数的提升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在分数为先的思想引导下,教师的教学模式设计单一枯燥,重复的重点知识讲解加上题海训练,历史学习逐渐变成简单且重复的机械化工作,历史学科当中鲜活的人物、趣味的故事皆无法在教学当中得以提升。在这种教学模式设计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而且记忆不牢靠,经常出现“前学后忘”的现象,而且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不强,一旦运用知识的场景发生变化,学生就会显得无所适从,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3.教学观念固化传统

现阶段教学当中,大部分的课堂依旧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传输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得到体现。在这种教师主导的课堂当中,学生极少有机会发表个人对于知识的想法及感悟,师生间交流不畅,双向知识交互过程成为了教师一人的独角戏。这就造成了两方面的后果,对于教师来说,无法根据学生的临堂表现获取有效的教学反馈,很难在后续的课程设计当中做出改变,教学模式与学生间的适配性无法提升。而对于学生来说,长期依附于教师去进行知识内化,难以形成独立自主的思维,自学能力不佳,并且容易产生“惰性”,不愿意主动进行探索研究,这不利于学生的进步成长[2]。

4.缺少相关知识拓展

仔细观察会发现,历史教材当中其实附加了很多相关的历史小故事,虽然较为精炼,但是也一定程度了补全了教材中没有讲解到的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少有教师对这部分的内容进行延伸讲解,这一定程度导致了学生接纳知识时,思维上衔接不流畅的问题,因为缺少对人物的背景介绍或是历史事件的起因介绍,导致了知识的呈现较为突兀。缺乏知识拓展的历史知识传输,无法开拓学生视野,很难引发学生的联想思考,不利于学生记忆和内化知识,进而阻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历史故事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1.趣味性

历史故事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最大意义在于,它能够有效地提升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以历史故事为基础进行知识讲解及传授,它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学生的好奇心理能够在故事性的知识传输体系当中得到满足。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在学习当中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大幅提升,知识内化的方式也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同时,以故事性教学为知识传输途径,能够极大程度降低学习难度,给予学生更加鲜明的记忆点,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2.延伸性

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运用历史故事进行知识传授,是一种知识传输的延伸。历史故事的运用能够补全书本上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角度对同一历史事件进行解读,补全了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认识,带领学生以不同的维度和视角对知识进行二次的分析,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以历史故事为素材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通过更加多元化的历史素材整合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辩证能力,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历史事件的两面性,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有着积极的帮助,同时也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升华和延伸。

3.思考性

将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教学当中,能够拉升教学的宏观性,历史故事相比于课本正文更加贴近学生认知,教师可以将一些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加入到教学环节当中,在一些重要的知识节点,教师可以改变理论式讲授的方式,让学生脱离书本上正统的历史人物形象,从课外人物的关联故事、成长背景以及生平去了解事件与人物的关联,加深对于历史事件的思考。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升华教学内涵,强化学生对于史实的记忆,对学生的能力发展大有裨益。

三、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中的运用策略

1.通过故事引入,调动学习兴趣

良好的课堂引导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因为课堂初始是学生注意力最为集中的时间段,教师在这段时间内如果能够运用“趣味点”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便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性。为了达到这一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当堂教学内容灵活设计,通过“故事穿插知识”的形式,在各个知识传输环节来以故事作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将一些知识带入故事氛围当中,这样学生的学习难度能够有效降低,同时能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集中,进而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优化学生的知识内化过程。

比如,在学习“三国鼎立”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把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引入教学当中,《三国演义》作为一部章回体小说,其内容跌宕起伏、脍炙人口。教师可以以《三国演义》当中的著名战役、桥段为教学切入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以赤壁之战为媒介来推进教学主体,“同学们,《三国演义》使我们很熟悉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故事,比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但是其实真正的三国历史上,这些故事并不像小说里面描述的那样富有想象力,但是也依旧精彩。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神算军师’诸葛亮,其实在历史并没有那么神通广大,让我们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来播放一段短片,短片当中便是“火烧赤壁”这一故事的真正过程,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会发现,小说当中描写的诸葛亮甚至根本没有正面参与“赤壁之战”,与学生的固有认知会产生激烈的冲突,这种冲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想要知道赤壁之战的真实过程到底是怎样的,探索的欲望会随之产生。然后教师再去引出“三国鼎立”这一知识点,这样能够将学生带入学习氛围当中。受到课前历史故事的影响,学生内心始终存在一个疑问想要解答,这个问题会促使学生高效地内化知识,这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巨大的帮助。

2.通过故事详解,突破重点难点

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的灵活度有了明显的提升,教师能够运用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尝试利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让学生通过组间讨论完成知识内化。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做好适度的重点难点强调,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针对自己的能力缺陷进行知识内化,同时设计一些具有实践探究意义的课题,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强化。

例如,在学习“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这一课的时候,这节知识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以及过去和现在的变化。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入因为经济发展所发生改变的现象作为故事,切入教学重点,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在新闻中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北京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胡同作为人们群体居住的一种建筑,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经济能力得到提升,居住环境持续得到改善。教师在讲解完这个案例之后,就可以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来分析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学生根据教材当中给出的知识点能够判断得出,改革开放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收益。由此可见,教师通过引入历史故事进行知识点分析,能够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优化学生的认识和感受,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和强化,能够充分发挥历史故事的教学价值。

3.构建故事情景,深化学生理解

历史故事在教学的过程中的运用途径多种多样,教师不仅可以将其穿插进知识传输当中,也可以以一些故事作为场景构建的元素,来在课堂上模拟与历史事件有关的场景,然后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让学生以第一视角去感知古今的差别,进而强化学生的学习认知。教师需要选择具有演绎性的历史故事,同时要与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比如,在讲解“秦末农民大起义”时,教师就可以以“鸿门宴”作为情景创作背景。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查阅影视资料、史实资料来对场景的构建进行设计,同时并写下相关的台词,而后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例如“刘邦、项羽、樊哙、范增、张良”等等,给每个角色设计不同的台词,结合当时的形势,通过多媒体制造外部环境,将学生代入真实的历史事件当中,深度还原历史景象。通过情景剧当中的对话,学生能够明白项羽失败是因为“骄傲、自大”,同时也能看到刘邦的“韬光养晦”。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可以插入一些野史或是民间解读,让故事更加趣味。但是一些扭转历史走向的曲解、误解不可插入其中。通过这种故事情景的构建和直观化的演绎,学生能够明白西汉成立前,两位竞争者之间所发生的故事,对该段历史的认知也能够更加深刻,能够有效地巩固教学成果,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4.以故事结尾,引发学生思考

完整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有始有终的,教师一定要注重结尾的方式,否则会极大程度地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知识传输结束前,根据本堂所学知识适度地穿插历史故事,这不仅能够巩固学生本节课内所学的知识点,同时还能够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这节内容的时候,其中提到了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度,教师可以以此为话题来进行教学延伸,讲解徐柯编撰的《清稗类钞》中关于科举的趣事。从《俞长城背贴院试文》为例,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件考场舞弊的事情“一位名叫俞长城的科举考官,本人作风清廉,且严谨正义。有一次考试由他督考,很多人想走捷径苦于没有门路,于是找到了他的小妾。小妾把考试答案贴在了俞长城背上带进了考场,结果连俞长城本人都没有发现。”通过这个故事作为结尾,引发学生思考“作弊”这一怪相,思考科举制度的利弊,也可以来联系中考、高考等时事,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问题分析的能力。

5.通过故事留悬念,引导学生探索

除了课堂上的教学,课后的自主学习也是学生内化知识的重要促成部分。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后学习,教师可以采取“留白式”结尾。在知识衔接点处,教师不要通过知识的主干去进行课后作业设计,而是可以以“故事性”的引导来为学生留下悬念。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将本堂教学内容与下节课的知识重点进行联系,收集相关故事,巧妙设计悬念。让学生的好奇心得以激发,不断地回想教师留下的问题,在课后学生就会迫切地想要解答内心的疑惑,不由自主地进行预习活动,了解相关知识点。

比如,在讲解“秦统一中国”这节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在讲解完本堂课知识后,可以先提出问题“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你们觉得他的帝国能够持续多久?”学生们纷纷做出回答,这个时候教师话锋突转“秦朝看似太平盛世的帝国之下,其实暗藏了很多危机和隐患,制度的不协调以及秦始皇的暴政,最终导致了一场巨大的危机,这场危机也直接影响了秦朝的统治,大家想知道这中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吗?”之后再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去自主完成探索。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会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化主动获取知识,个性化思维得以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能够更加扎实和深刻。通过这样的悬念设计,会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强化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能够为之后的教学做好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游刃有余,进而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和强化。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教师想要利用历史故事的价值提升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了解历史故事和教学相结合的正确途径,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散发出历史故事当中的内在魅力,让学生能够开拓学习视野,从不同的角度去解析历史知识点,进而获得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强化,构建一个现代化的高效初中历史课堂。

猜你喜欢
内化知识点历史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新历史
关于G20 的知识点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