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公园路中学 董 仁
数学问题多种多样,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的有效设计,它是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是驱动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一些优质、高效的数学问题,为学生指引思考的方向,激活他们的探究欲,开发学生的学习智力,让学生得到全面的提升,建构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
游戏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这样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小游戏中,在游戏中对学生提问,以激起学生的解题欲,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趣味游戏问题,让学生可以在游戏中快乐的思考,取得寓教于乐的学习效果[1]。
例如,在学习“方差”时,教师在课堂中选出了两组学生,每组四人,其中第一组四人的身高分别为:175厘米、176厘米、175厘米、176厘米。第二组的身高分别为:170厘米、175厘米、180厘米和186厘米。然后要求每组都上台演唱一首歌曲。学生们对教师设置的这一游戏活动非常感兴趣,并主动的参与到这一活动中,认真的当一名观众。随后,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看完两组的表演后,你们觉得哪组的舞台效果更好一些呢?学生们都说第一组的效果好一些,因为他们的身高大致相同,形象相对更好一些。于是,老师趁势让学生计算两组学生身高的平均数。随后,教师引出“方差”的概念。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做表演游戏,成功地利用了学生了解的明星效应,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促使学生更乐于思考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对数学概念有了很好的理解。
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能够有效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开发其学习智力,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作为教师,可以有效地运用这一手段,引领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开阔学生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探究,充分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
分类讨论思想是数学思想的一种,它的有效渗入,成功地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分析,对数学知识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多解问题,引导学生分类讨论,以培养学生数学思想。
例如,在一次课堂学习中,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设计了一道数学题:ax²+3x-6=0只有一个解,问a的取值?很多学生都想到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来解决,想到△=0。显然学生思考的并不全面,于是老师向学生追问:这一方程式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式吗?这时,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继续思考。很快学生意识到这一方程式也可能是一元一次方程,当a=0时,这一方程式也只有一个解x=2。随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试着分类讨论这一问题,第一种情况是当a=0时,经验证得出只有一个解,满足题意。第二种情况当a≠0时,得出△=3²+4×6a=0。学生就这样分类讨论,对自己的知识体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多解问题的设计,驱动学生分类讨论思考,帮助学生整理了思路,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很好地活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一题多解式问题,让学生可以多方法思考学习,对知识有更全面的思考,同时开启学生的学习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一次课堂学习中,为学生设计了一道数学题:分解因式(3a-2b)²-(2a+3b)²,学生们也都很主动的思考解决这一问题。很快,便有学生想到利用所学的完全平方公式的知识内容,(3a-2b)²-(2a+3b)²=9a²+4b²-12ab-(4a²+9b²+12ab)=5a²-5b²-24ab。之后,教师向学生追问:你还有其它的解题方法吗?学生继续思考,很快有学生想到在这一算式中,恰好可以利用数学中所学的平方差公式来解 决,(3a-2b)²-(2a+3b)²=(3a-2b+2a+3b)(3a-2b-2a-3b)=(5a+b)(a-5b),然后,再利用多项式乘多项式的知识,得出最后结果5a²-5b²-24ab。学生就这样多方法思考问题,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可见,数学课堂中,教师设置一题多解问题,引导学生多方法思考问题,有效地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问题的设置时,教师要注重其难度的递进,要给学生的思维创造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层次性问题,让全体学生都能够有所发展,同时一些递进式问题,让学生能够有更扎实的基础,促使学生更好的发展[3]。
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师在问题的设计时,要注重这一点,可以设置一些层次性问题,并将学生按照不同的学习能力分层,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数学问题,实现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有所发展。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教师为学生们设计了三组问题,第一组较为基础主要为班级里的后进生准备,如:在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小于8的点对应的x满足( )A、-8<x<8 B、x<-8或x>8 C、x<8 D、x>8;第二组难度提升主要适用于班里的中等生,如:一个长方形的一条边长x米,另一条边长30米,如果它的周长不小于280米,那么x应满足的不等式是( ),第三组问题难度再次提升,主要为班级里优等生准备,如:某店要出租碟,两种方案,一种方案,办一张会员卡,每月充值10元,然后租一张碟需要支付6角钱;另一种方案直接租碟每张1元钱,小明每月至少租多少张碟,才能使得办会员卡相对更划算一些。学生就这样都有适合自己的题做,都能够有很好的进步与发展。
数学学习中,教师通过设置分层问题,很好的实现了因材施教,关注了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思考,也都有所成长,让整个数学课堂实现了共同发展。
学生的思考是需要循序渐进的,思维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由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注重内容的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要注重为学生创造逐步思考的机会,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认识数学内容,使学生发展的更加全面高效。尤其是在设计问题时,更加注重层次性。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递进式数学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逐步思考探究,对数学知识有更好的掌握。
例如,在学习“乘法公式”时,教师为学生们设计了几道数学题:将下列式子展开①(a-2)(a+2) ②(3a+2b)(3a-2b) ③(-x+1)(-x-1) ④(-4k-3)(-4k+3),这四个问题的难度逐一递增,学生在解决第一题时,很快的得出最后结果a²-4,这个比较简单基础。第二个问题相对复杂了一些,得出(3a)²-(2b)²=9a²-4b²,在做到第三个问题时,学生就有些不确定了,有的学生开始出错,而出错的原因有自己审题不清,有对公式运用的不够成熟。于是,学生调整思路,进一步分析解决。学生也在完成这四个问题后,对平方差公式的知识认识的比较深刻,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递进式问题的有效设计,很好地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让他们对数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还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问题导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作为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注重这一教学方式的有效运用,巧妙地设计一些问题,以驱动学生主动参与,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