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 威
(江汉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学校体育是指以在校学生为参与主体的体育活动,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习惯、知识和能力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马克思指出:“未来的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较强的体育教育活动过程。也是培养体育冠军后备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以硚口区学校体育教育和体育传统项目特色学校建设为例,试论学校体育教育与冠军后备人才的培养。
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原始社会,处于萌芽状态的教育和体育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它们是在一个统一体内。原始人类传授生产和生活技能的教育目的,往往都是通过身体活动的方式去实现的。在奴隶社会,为了镇压奴隶的反抗,维护奴隶主的统治;为了吞并弱小民族或防备邻国侵袭,统治阶级都崇尚武力,因而重视对贵族子弟施行尚武教育和身体训练。比如在古希腊的学校教育中,奴隶主子弟从小学起就要受到严格的体操和军事训练,学习角力、竞走、跳高、掷标枪和游泳。在资本主义社会,开始出现近代体育。倡行“三育并重”的教育思想,使体育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在学校教育体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得到迅速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体育作为一种理论、知识、方法体系已为更多的人所接受。促使学校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在中国早期,周代学校教育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就含有德育、智育、体育的意思。射、御是军事技能和身体的训练;礼、乐中的舞蹈也含有锻炼身体的作用。但从汉代起,学校教育内容以“六经”为主,不再重视军事技能和身体训练。而隋唐至清代实行的科举制度,更是只有德育、智育而无体育,甚至连儿童的游戏也受到限制。其间也有少数教育家在私人教学中比较重视锻炼身体和体力劳动,如骑马、射箭、武术、踢球或打马球。直到1901年废除科举、兴办学堂,才在学校课程中开设体操课、武术课等。一些外国人在中国办的教会学校,也提倡田径、球类等活动,并在课外开展这类运动和竞赛。到1923年,才开始把体操课改为“体育课”,以后,又在教育部内设立了主管体育的机构,制定和颁布了学校体育的一些法规和教材。
硚口是体育强区,尤其是学校体育教育更是走在全市全省的前列,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体育人才。韩爱萍、伏明霞、乔红、李婷等15位世界冠军和1位中国象棋冠军,都是从硚口区走出去的。故有“世界冠军摇篮”的美誉。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硚口区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区”。硚口之所以能够成为体育强区,是与传承学校体育传统,弘扬“冠军摇篮”精神分不开的。
硚口区的学校体育教育历史悠久,早在清末民初,高、初等小学堂就设有体操课,每周2—4课时;民国十二年(1923)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学校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硚口博学书院(武汉四中前身)陆续建起足球队、田径队、篮球队、排球队、网球队和游泳队。市立第二女子中学开设了军事训练课,开展队列和军事游戏活动。境内私立敦实小学乒乓球、小皮球活动广泛开展。该校运动员100余人参加汉口市第三届公教人员暨小学联合运动会时,在田径、球类各项比赛中均进入前六名,为此教育部还赠送一等奖“大银鼎”1个。民国二十二年(1933),博学中学学生足球队在汉口西商跑马场(今解放公园内)以4:2战胜由英、法、德、日等外国人组成的联队。民国二十四年,第二届中学生运动会与第六届市民运动会联合在汉口中山公园举行,博学中学获男生甲组团体总分第一名。民国三十七年,第二中心国民学校(硚口路小学前身)获汉口市小皮球赛冠军。
2.世纪五、六十年代,硚口区各类学校都开始重视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积极开展早操、课间操和各种球类运动。纷纷增辟篮球、排球、乒乓球活动场地,设置单杠、双杠、沙坑、跳高架及各种球具,整修或增辟足球场。中小学校兴起跳绳、跳橡皮筋、踢毽子活动。这一时期,第四中学足球队、第十七中学女子乒乓球队,武胜路小学乒乓球队在全国比赛中均获得好成绩。1970年12月,爱武中学(现市一职教中心)首创象征性长跑比赛,受到国家体委肯定。1971年元旦,《体育报》刊登文章赞扬爱武中学象征性长跑的重大意义。1977年,硚口区举办中学生田径、篮球、排球、足球及军事体育项目选拔赛。同年,组队参加市中学生田径和球类比赛。第二十七中学获高中组男子篮球第一名,第十七中学获初中组男子篮球第一名、高中组女子篮球第二名。1978年,区教委在大、中、小学生中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至2000年,全区63所小学32131人参加达标活动,达标合格率97.36%;32所中学34099 人参加达标活动,达标合格率94.94%。1962年,第四中学足球队代表武汉市参加全国20城市中学生足球赛获冠军。同年8月,第十七中学获湖北省首届少年女子乒乓球赛团体冠军。1965年,武胜路小学代表湖北省在长沙举办的21城市少年乒乓球锦标赛上获女子团体第一名。同年,该校又在银川举办的23城市少年乒乓球锦标赛上获男子团体第一名。由此可见,硚口区学校体育活动具有悠久的光荣传统。
硚口区历来重视群众体育运动,1993年,湖北省体委在硚口召开社区体育现场会,推广荣华、宝丰街道的经验。至2000年,全区有坚持体育运动的人口30.7万人,占总人口的57.5%。同年,硚口被国家评为“全民健身宣传周”先进单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硚口还十分注重营造“热爱体育、崇尚冠军”的舆论氛围。在一些学校的荣誉室、宣传栏、走廊、教室内都张贴有硚口世界冠军的照片、生平和成长的故事;在汉正街博物馆、硚口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硚口区档案馆陈列室内,都展示有世界冠军的先进事迹介绍;在宝丰路人民广场、汉江湾江滩公园,都有大型世界冠军的浮雕群像;区域内建有世界冠军韩爱萍羽毛球俱乐部和韩爱萍羽毛球馆;在公开出版发行的《从硚口走出的世界冠军》《硚口之最》 《武汉有个汉正街》 《硚口区地名志》 等书籍中,都介绍了世界冠军的成长史。从而在全区广大群众中营造了一种热爱体育的氛围,使“冠军摇篮”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弘扬。也使硚口区的体育竞赛人才辈出、成绩十分显著。这些年来,硚口培养出的运动员有一百多人参加国际大赛,有15人荣获世界冠军,有17人成为国际运动健将,有国家级裁判员4人,9人获得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有如此悠久的体育传统和如此浓郁的体育氛围,必定会孕育出世界体育冠军[1]。
学校体育是整个国家体育工作的基地和基础。一个国家群众性体育发展的规模和普及的程度如何,同样也取决于学校体育开展的好坏。目前,我国在校学习的青少年达两亿多人,加上教职员工约三亿人。因此,我国最大的体育工作范围也莫过于学校体育。抓好学校体育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它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体质的强弱,国力的盛衰。
学校体育教学由四个主要部分或要素构成:1.体育教学(以体育课为主要形式);2.课外体育活动(由学校或学生自行组织,以学生体育锻炼为主要内容);3.早操和课间操(前者多由学生个人自由锻炼或学生自由组合锻炼,后者多为有组织的徒手体操活动);4.运动代表队训练和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如班级赛、校际赛、各类选拔赛,以及参加地区和全国性比赛等)。学生在以上这些方面的活动组织都离不开体育老师。
学校体育教育的好坏,关键在于体育师资的强弱;而体育师资的优劣,关键又在于对学校体育老师的重视和培养。现在有些地方和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存在着一种偏见和错误认识,视体育为副课,认为“可有可无”。因此,学校运动场可以随意占用;体育课不时被挤掉;对体育教师只管使用,不管培养;教育经费轮到体育已所剩无几。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现有在职体育教师中,受过专业教育的仅占三分之一。特别是经过十年动乱之后,体育师资不足、老年化的问题更为突出。由于对中小学体育课重视不够,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体育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同时,一些体育教师专业素质不高,使得体育课教学手段缺乏创新,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让学生真正的热爱体育运动,也就不能达到体育教学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最终教学目标。
尤其是现行的高考办法,主要是考核考生的智育,这就很难保证选拔高质量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无法促进中小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这种在学校教育中,只重智育,忽视德育,轻视体育的做法,只会培养出身体虚弱、神经衰弱、视力微弱、心理脆弱的“次品”、甚至“废品”,致使学生在德智体发展上失去了平衡。近些年来,各地偶发大、中、小学生跳楼自杀的恶性事件,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关于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的论述,就是对学校德智体三者辩证关系的精辟论述。现在中学毕业生的体育,并不象智育那样,要接受升学考试的严格检验;体育成绩和身体素质的好坏,又不直接影响升学或就业,因而就容易导致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忽视体育。至今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在衡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上,仍是单纯看升学率而忽视体育教学。这些都无疑会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和人才的培养。
硚口区十分重视学校体育老师的教育培养,给他们的体育教学提供各种条件和方便。1980年,区教育局规定各校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每个体育教师做到“三个一”(即带好1个班、每学期上好1节公开试验课、每年写1篇体育教学专题总结或论文)。1981年,区教育局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优秀体育教师评选工作,新合村小学教师刘善武被评为全国优秀体育教师。1983年,在全区各中学试行《中学体育成绩考核办法》,改革体育教学内容,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第十一中学制定了《体育锻炼评价表》,体育教师根据测试数据备课、教学,指导学生锻炼,收效较大。第六十五中学试行同班男、女生分组教学,将健美操、艺术操引进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和情趣。这些举措,既培训了体育老师,又培养了体育人才。1964年和1966年,六角亭中学体育教师被国家体委聘为“北京国际乒乓球邀请赛”大会裁判,应忠央担任大会裁判组长工作。1966年,大通巷小学参加全国女子乒乓球赛获团体总分第三名,其主力队员夏冬香受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足球必须从娃娃抓起。在2020年至2021年,由武汉市硚口区校园足球协会主办的硚口区幼师足球培训班已举办了两届,有来自硚口区20多所幼儿园的近百名幼师参加了培训。培训将足球知识和基础技巧的讲解、示范和练习有机结合起来,然后和几名教练员一起,让在场的幼师们分组进行足球游戏。到场的还有幼儿园的观摩团,一些幼师经过培训并成功考取了教练证。
1985年,硚口区教委下发《体育卫生保健工作意见》,决定对为国家输送运动员、或对学生在国内重大比赛中取得名次的体育教师给予晋级奖励。1986年后,区教委将体育达标活动纳入目标管理,对学生达标活动每年年初有计划、有布置,年终有检查、有评比,有力地促进了全区中小学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至2000年底,全区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健身项目达40余项,部分学校开设鼓号队、体育舞蹈队、跆拳道班等特色体育项目。2012年后,硚口区加强了对体育老师的培训和比赛活动:规定每周三组织特级教师和市级专家到硚口开展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定期组织区内青年体育教师的优质课比赛;加强学校体育教学师徒结队活动,不断促进体育教学的质量。2021年还与市体育局联合举办了中小学教师的射箭培训,培训人数100余人。并参与武汉市足球E级教练员培训班、幼儿园幼师足球专项培训等活动,有效促进了足球从业教师的专业能力。
据有关统计,硚口区从1956年至2000年,共为各级各类运动学校以及省、市和国家运动队培养输送了935名运动员,其中有111人次代表国家参加各种国际比赛,有近20余人次代表湖北参加各种全国比赛,有近百人次代表武汉市参加各种全省比赛,有30余人成为体坛名将。
要加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首先,各级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必须从战略高度,提高对学校体育教学重要意义的认识;第二,各级各类学校,应在国家统一制定的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定出统一考试的标准和要求来。学生体育课不及格或达不到大纲要求者,不能升级、毕业和升学;第三,今后的中考、高考要增加考体育,尽可能将考生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生理机能(包括体检)以及在中学期间的体育成绩和健康状况结合起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考试办法和标准来;第四,定期举办在职体育教师训练班,特别是对未受过专业教育的教师,可通过离职和不离职等多种形式,尽快普遍轮训一次,以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第五,各体育学院、师范学校要加强体育教师的培养和对中、小学体育人才的输送;各学校也要不断提高体育老师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对有特殊贡献的体育教师给予晋级奖励。第六,学校体育教师也要切实加强自身修养,刻苦钻研业务水平,努力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学校体育是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和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体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体育的效用在于: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德、智、体、美四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体育,在实现上述的四育中有着特殊的效用和魅力。
学校的体育教学、学生的体育活动,都离不开校内的运动场馆。学校体育场馆的建设,是体育教学的必备条件,是学生开展丰富多彩体育运动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但由于一些地区、一些教育部门、一些学校对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运动重视不够,或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使学校体育场馆和运动场地的建设,包括体育设施和训练器材,不能与体育教学和学生开展体育活动及体育人才的培养相配套。尤其是在山区和农村的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这种情况就更为严重,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硚口区多年来一直重视学校体育场馆的建设。20世纪50—80年代,该区学校体育迅速发展,各中小学增辟篮球、足球、排球等运动场地,增设完备的体育设施和训练器材。各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十分活跃,球类运动、田径运动大力开展。第四中学在全国27城市中学生足球赛中获得冠军;井冈山小学足球队获市“萌芽杯”赛冠军;韩家墩小学足球队获市小学生足球赛冠军;南阳村小学乒乓球队获得武汉市小学生赛男子团体冠军,并与江汉桥小学一道,双双获得全国业校乒乓球赛女子团体冠军。
20世纪90年代后,硚口区不少学校都建有众多的体育场馆和运动场地。新合村小学踢足球在武汉颇有名气。学校从外面看很普通,但一进去就能看到很大一个足球场,规模很正规、很气派。该校1965年组建校足球代表队,参加区内小学生足球赛。1970年,学校小足球逐步成为具有特色的体育传统项目。该校按学校、年级和班级3个层次组建足球队,每年进行两次足球赛。从1972年至2000年,该校参加武汉市小学生足球比赛 21次,10次获得冠军。14次参加全国小学生足球比赛,1980年获全国南方赛区第三名;1981年获全国南方赛区第一名和全国“萌芽杯”南方赛区第三名;1987年获全国“萌芽杯”昆明赛区第一名和全国少年“冠军杯”赛第四名:1992年获全国优秀少儿足球选手冬令营“蜂花杯”赛第三名:1995年获全国部分城市邀请赛第二名。新合村小学足球队还为国家队和省队先后输送了55名队员;曾被评为全国文体活动先进单位。该校出了很多足球“国脚”,所以也被称为“国脚的摇篮”。1984年4月,时任团中央书记的韩英、高占祥及胡启立等领导人到新合村小学视察。1985年,获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并获全国霍英东发展体育基金奖。1984年、1993年、1997年,获湖北省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称号。1994年、2001年分获“全国百所先进足球学校”称号。
1996年至2000年,硚口区组队参加了武汉市小学生15项体育竞赛,连续3年夺得市团体总分第1名,连续5年获城区田径运动会小学组冠军、市少年儿童田径破纪录赛团体总分第1名及市少年体育竞赛团体总分第一。新合村小学、江家墩小学、跃进村小学、安徽街小学共获得2次萌芽杯、2次市长杯足球赛冠军。
硚口区中小学有11人制足球场地3块、5—7人制场地17块、其他足球场地42块。区文体局所属足球场、辖区大专院校足球场及社会机构管理的球场40块。2018年8月,第一届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明星联赛在硚口举行,区教育局斥资180余万元,改建了武汉四中足球场。区内 80%的中小学有了可以承办比赛的绿茵场。
武汉四中体育设施十分齐备,规模超前。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乒乓室、台球室应有尽有。学生可根据自身的体质、爱好,自由组合参加各种体育活动。8000座位的田径场、体育馆、游泳池等体育设施及器材均为全国一流;700座位的博学礼堂是各年级学生各类比赛、表演、集会的场所;1万平方米的博学广场是开展学生文体活动的好地方。1982年—1985年,湖北省体委、教委命名武汉四中为省体育传统项目先进集体、“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集体”;1986年,湖北省第四届中学生运动会,在武汉四中举行;2005年,四中成为全市第七届运动会的“东道主”;2007年,这里又成为全国六城会分赛场。
1995年,全国第五届中学生运动会在武汉四中举办,该校体育场开始扩建,各种体育设施趋于完善;2012年,教育部授予武汉四中为“中国中学生田径训练基地”。该校建成的室外田径场,占地面积36000平方米,田径场设有西看台,拥有座位3100余席,塑胶跑道占地8000平方米。2015年,第22届世界中学生田径锦标赛暨第2届亚洲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在武汉四中举办,该校又新建了现代化超一流的田径训练基地楼,包括训练馆、集训楼和地下停车场三个部分,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高19.5米。场馆设置有太阳能集中供水系统、雨水收集灌溉系统等设备。馆前设置了室外3个标准篮球场。体育是武汉四中的一项特色品牌,四中是全国优秀田径试点校、全国足球传统名校。该校连续22届夺得武汉市中小学生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多次夺得湖北省重点中学田径运动会男子团体第一名;该校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中学生田径俱乐部,并已实现全市、全省、全国、世界中学生田径比赛大满贯!而且还从四中走出了一大批优秀体育人才:包括首届全运会百米冠军李必华、赛艇世界冠军刘卫平、第六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百米冠军李德刚、2005年世界中学生锦标赛跨栏冠军罗丽娟、三级跳冠军罗文、2007年世界中学生锦标赛110米跨栏冠军董文崇等。
硚口区除重视学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外,辖区内还有众多的体育设施建设。有大型体育场馆、健身中心20多个;有体育场地40多处;还有国家高水平的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省优秀运动队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各1个。这些体育设施包括:武汉体育馆、六角亭体育场、汉水街游泳池、武汉东方少儿游泳池、枫露保龄球馆、武汉蓝天嬉水乐园、六角亭空中足球场、韩爱萍羽毛球俱乐部和韩爱萍羽毛球馆、湖北警官学院游泳池、汉江湾体育公园等。2016年落成的汉江湾体育公园,总面积65万平方米。建有3万多平方米的5个全民健身广场。高标准建设的运动场所有12个标准篮球场、8个5人制足球场、6个标准网球场和4个儿童网球训练场、4个标准门球场以及自行车道等运动设施。自然亲水,娱乐健身,可惠及周边约30万居民。
硚口区探索利用世界冠军的品牌优势,发挥硚口区学校体育的特色以及广大青少年对竞技体育的酷爱追求,鼓励区域内的世界冠军创办一些专业的体育俱乐部,来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如韩爱萍羽毛球俱乐部,于2004年在营房路128号创办。同年,同营房村小学()合作,增挂武汉市韩爱萍羽毛球学校校牌。该俱乐部为一栋单体建筑,楼高约12米。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拥有国际标准羽毛球场12片,还建有休息室、运动意外急救室、体能测试室、更衣室、淋浴室等设施。俱乐部秉承“国际化定位、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理念;采用体育俱乐部会员制运营管理模式,为热爱羽毛球运动的会员提供体育培训、运动休闲等服务;采用“体教结合”的模式,由专业教练员训练青少年儿童羽毛球后备人才。该俱乐部是武汉最早建成的大型羽毛球馆之一,不仅服务于湖北、武汉,而且周边省、市爱好羽毛球的青少年也到此参加学习培训。
2016年,在硚口汉江湾体育公园内,又建成一座韩爱萍专业羽毛球馆。其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馆内建有12片国际标准的羽毛球场。内设中央空调和32平方米4P级 LED 彩色显示屏。设有 VIP 休息室、观众休息区、更衣室、淋浴室及健身房、有氧操房、科学健身教室、国民体质和体能监测室和乒乓球室等。由韩爱萍与世界知名品牌YONEX合作创办。是武汉地区场地规模、设施条件一流的公园式专业羽毛球馆。这些体育场馆和运动场地有力地促进了硚口区的全民健身活动,被国家评为“全民健身宣传周”先进单位。
与硚口区相比,有些地区学校的运动场地较少,面积较小,体育教学设备较落后。是因为资源缺乏,一些学校占地面积较小,场地条件较差,不能拥有面积较大的符合国家标准的体育运动场地。尤其是小学,在校学生多,教学场地小,使学生体育课的活动范围受到了限制;同时,学校的体育器材及设备也较落后和短缺,这些都限制了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影响了其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必须加大学校运动场地建设的力度,更要在土地、经费上予以保证。大学的经费以不少于全年学校经费总额的1%,中小学校经费少些,底子也薄些,所占比例应适当放宽。确保学校体育教学场地、器材及设备与学生人才培养相匹配。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学校体育的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同时,也要“面向少数学生,通过课余训练提高他们的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专业后备人才”。
体育运动的竞争实质上是体育人才的竞争。世界体育强国都把培养体育高水平人才的触角伸向学校,建立一个多层次、多系统、多网络的训练管理体系,为多出尖子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对增强民族体质和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由于各个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必须经过多年的系统训练和竞赛,才能达到较高水平,因此,各国都把希望寄托在中、小学生身上。学校体育的发展水平,也就成为大众体育普及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学生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所养成的体育观念、能力和习惯,将有助于他们在踏入社会后,成为大众体育的生力军,从而极大地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实践证明,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能及时发现体育人才,进行多年的系统训练打好基础,就能成为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运动员的后备力量;成为增强学生体质的支柱和孕育世界冠军的摇篮。
学校体育包括校内体育和校外体育两部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及业余体校是我国青少年训练的基础组织形式,是培养我国竞技后备人才的支柱和摇篮。如何加强学生课余时间的管理和训练,如何发挥教育和体育两个部门的优势,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学生课余训练体制,进行科学化的管理,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
西方发达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虽然各有千秋,但其共同点是“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模式和运行机制。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以市场为中心,通过学校或实业团体来发掘优秀的运动员。美国体育主要由专门的社会组织和私人企业依照《美国业余体育法》协调业余体育工作。美国竞技体育运动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学校的业余训练来培养后备人才。中学是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摇篮;大学则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高级阶段,每个大学生选手都有一个补课教师。德国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俱乐部和体育联合会,这是德国公民从事体育活动的主要载体;政府最重要的体育政策是经济资助,为优秀的青少年运动员提供优惠条件进入高等学校学习。韩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由政府、财团、企业联合培养,国民体育振兴公团为优秀的青少年后备人才支付特别奖学金。同时规定,优秀运动员可免试上大学和免服兵役。此外,澳大利亚、英国、日本与美国有共同之处,政府把竞技体育建立在群众体育的基础上,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体育参与机会,培养他们终身从事体育运动的习惯,同时发掘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根据我国的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可建立双轨制训练模式:①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各级各类业余体校的训练体制:②以教育局组织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学生课余训练体系。这将有助于促进中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飞跃发展,闯出国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为国争光,为中华民族争气,已成为广大体育健儿和十四亿国人的共同心愿。学校体育在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现代走向竞技体育舞台的冠军,大多来自学校,或是在学校里受过良好的熏陶和训练。今天,一些运动项目的早期专项化,使得运动员必须在中小学时期就开始冲击世界水平。因此,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已经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每个体育和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据近几年统计的结果显示,我国每年中小学传统项目学校,可向基层体校输送体育人才约160万人,向省体校输送约3万人,向高等院校输送约6万人。
早在20世纪70年代,硚口区大力兴办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形成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10多个传统项目,培养了大量体育人才。近年来,硚口区市级特色传统项目学校达23所。包括新合村小学足球、第四中学田径和足球、体育馆小学摔跤、六十三中学篮球、东方红小学羽毛球和武术、星火小学围棋等;有武汉市青少年后备人才训练基地6项,包括乒乓球、摔跤、田径、射击、羽毛球、武术等。
1985年,硚口区率先在全市成立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区政府每年从区财政拨专款数万元增设特色项目,产生传统项目学校36所,形成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游泳、田径、射击、举重、武术、摔跤、羽毛球等10多个体育传统项目,为硚口区培养体育人才奠定了基础。大通巷小学早在20世纪60年代,由归国华侨陈福成开设羽毛球训练班,办起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星期天和课余时间坚持训练,并摸索出一套羽毛球训练方法。1968年至1978年,先后培训队员200多人,为市业余体校输送50多人,为中等体育专科学校输送25人,为国家队、湖北队输送韩爱萍、田秉毅、尚幅梅、杨克森、林书惠、孙斌等24名运动员。湖北省羽毛球队一度有80% 的队员启蒙于大通巷小学。1973年至1981年,大通巷小学女子羽毛球队先后8次获湖北省业余体校单打冠军,4次获团体冠军,5次获湖北省业余体校男子单打冠军,1次获男子团体冠军。有6名队员代表国家队参加世界级比赛。1989年,国家体委选定该校为重点开展羽毛球运动的学校。1995年,在湖北省传统学校“雏鹰起飞”比赛中,硚口代表队包揽全部8项冠军。
1972年成立的硚口区业余体校,在1990年后联合社会力量开办各种体育运动学校10所,训练项目由武术、举重、乒乓球等8项增加到游泳、体操和各球类共15项。2000年,该校开设重点班10个,校外班12个,在训学生500人。该校为国家、省、市专业队和重点体育院校输送了大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其中有韩爱萍、田秉毅、陈静等世界冠军。被评为“全国先进业余体育运动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并获湖北省“输送体育人才贡献奖”。
硚口区体育幼儿园是区体委1985年创办的乒乓球启蒙训练班。该园开设乒乓球、足球、跑步、跳绳、体育舞蹈等课目。常年培训幼儿约60人。向各专业学校培训输送乒乓球运动员幼苗近百名。其中,有国家队员绕静文、唐缓;省队队员潘奇、孙宗琴等20多人。
至2000年,全区共有特色项目学校40所,中小学生代表队参加武汉市中小学运动会比赛,实现团体总分“六连冠”。2015年8月,硚口区被教育部确定为湖北省第一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5年后,硚口区又被评为“2020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优秀试点区”。1993年至2000年,武汉四中已为高等院校培养出125名体育人才,3次被评为全国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先进试点学校。崇仁路小学与省体工三大队业余体校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利用他们的场地设施及师资力量,开展游泳传统体育项目的训练,常年在训学生达100多人。该校代表队在湖北省“雏鹰起飞”游泳传统项目学校的比赛中,1995年夺得团体冠军;1996年夺得团体第二名,10人次获得单项前三名;1997年夺得团体第一名,12人次获得单项第一名;1999年,再获团体第一名,14人次获得单项第一名。至2000年,该校已培养输送了560余名体育后备人才;从学校走出的世界冠军有高崚、刘黎敏、李小双、韩晶娜。该校荣获“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单位”“全国体育群体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体育达标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硚口区文体局常年派出高水平教练员到新合村小学、体育馆小学等16所中小学参与足球、摔跤、乒乓球、武术等项目的青少年体育训练与指导;充分利用每年市体育局暑期免费足球培训活动的机会,分别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12天足球培训;每年还有近百名学生参与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活动;2020年开办了幼儿园幼师足球培训班;2021年开展了暑期硚口区幼儿足球训练营活动;每年都要举办一次硚口区校园足球联赛,积极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足球精英。仅2021年的校园足球联赛就举办了200余场,运动员接近500人。在2020年的武汉市年度足球比赛的男女四个组别中,获得两个冠军,一个亚军,一个季军。在2021年武汉市第十一届运动会青少年足球5个项目中,获得2个冠军,3个亚军,累计27枚金牌。参赛队员来自硚口区近10所学校。在2021年湖北省U8女子足球锦标赛中,硚口区单独组队参赛,获得亚军。2021年7月,在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女子足球中学组决赛中,硚口代表队捧得冠军杯。武汉四中、二十九中、十一崇仁中学、武汉东方红小学、武汉易家墩小学、机关幼儿园、幸福幼儿园、义烈巷幼儿园等21所学校和幼儿园成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校”,常年参加足球活动的学生达6万人。2019、2020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年度总结活动在四川省内江市举行,硚口区获评2020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优秀试点县(区),特邀作了题为《以球健身、以球启智、以球育人——武汉市硚口区校园足球改革试点的探索与实践》的交流发言。
近年来,硚口区学校田径赛场再创佳绩,取得了武汉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24连冠。摔跤连续三年获得武汉市青少年团体第一;硚口代表武汉市组队参加湖北省摔跤锦标赛获团体第一;崇仁路中学、体育馆小学的2名运动员,获全国第二届青年摔跤锦标赛季军,1名摔跤运动员进入国家专业队;2021年,硚口区摔跤后备人才基地向省市体校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获得全国青年运动会优秀人才输送单位。羽毛球优秀苗子方天羿在2021年省锦标赛上获得团体第一、市运会上获得单打第一的好成绩被武汉市体校录取。2021年在武汉市运动会的兵乓球比赛中,硚口区获得2金、5银、团体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同年,硚口区被评为武汉市唯一一个全国首批足球典型区。
中国正迈进世界体育强国行列,今后能否更上一层楼,关键取决于对体育后备人材的培养。目前我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材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学生,培养的渠道主要是学校体育教育和传统项目学校以及业余体校。只有深化教育、体育改革,重视体育课教学创新,加强传统项目学校及业余体校的管理和训练,完善评价体系和奖励制度,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体育后备人才,中国的体育事业才会赢得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