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平
(甘肃省定西市陇西二中 甘肃 陇西 748100)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高中教育重视全体在校学生全领域发展的应有之意,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必要举措,是推动高中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社会发展迅速,高中生面临的心理危机和挑战日益复杂,很容易产生学习焦虑,高中学校要更加重视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多样性,从而更好地服务、培养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较为适用的辅导方法。在团体中,学生通过专业心理教师的辅导,并积极观察其他学生,有效进行自我反思,有助于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调适、抗压力等方面能力的提升。
高中学生平均年龄在15-18周岁左右,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一些学生第一次离开家庭,进行独立的校园生活,会产生心理的不适和冲击。有的学生存在生活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校园生活的厌烦,与同学交往不顺畅等;有的学生会产生学习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自己成才路径和职业规划的迷茫,或因为其他困难,导致心理压力等;还有一些学生会产生青春期普遍的心理问题,如早恋、网恋,沉迷于网络游戏,道德失范等。可以说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此我们以学习焦虑为重心,逐步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学生的有效作用。
高中学校面向各年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力度也不同。一般来说,对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力度较大,为新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较多,例如心理健康课堂、新生心理测评、青春期讲座、心理社团、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等。但是随着学生在校的重心逐步向学习挪去,不管是学校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还是学生对自己心理健康活动的参与度、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都在减弱。在此情况下,就需要心理辅导的介入,打破传统以年级划分授课对象的现状,转变为以学生需求为授课组织依据的模式,采取更加全面有效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学习焦虑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是专业化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课程开展效果不佳,无法为所有存在学习焦虑的学生开展心理干预服务,无法降低潜在的风险。此外,不仅是负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承担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高中学校各学科的教师、学校管理人员等都肩负着心理教育的责任。因此,高中学校一方面需要提高各科教师和工作人员的心理教育专业素养,另一方面需要探索新的、符合高中生特点的教育模式,如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突出学生自身力量,发挥学生团体合作的优势,增加心理教育的实效。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团体情境下,依据团体动力学理论,由受过专业训练的辅导者,通过一定的心理辅导理论与方法,帮助团体成员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与健康的行为态度,从而形成健全的心理和人格的一种辅导方式。就高中学生而言,团体心理辅导学校班级制的客观特点,不仅能使参与者在团体互动的条件下,通过自我体验与学习交流,促进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规则和技能,还能帮助整个团队(班集体)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合作能力。
高中学校团体心理辅导主要包括四项内容:自我完善、人际关系、情绪情感和学习认知。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组织形式,一般来说团体心理辅导以活动体验为主,可以是融洽团队氛围的热身活动、主题突出的体验活动、经验交流的分享活动,也可以是实战检验的素质拓展活动。在拓展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和体验者,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秩序维护者,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快乐和自由,收获了成长和发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
首先要制定提高高中生的学习动机的团体辅导方案,并对学习动机较低、归因方式存在不合理的学生施行,探讨团体辅导对于通过提高高中生的学习动机以及归因方式来提升学习投入的干预效果。团体辅导能够有效调整实验组学生的归因方式、改善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投入,帮助学校顺利有序地开展高中生的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研究,并在研究中发现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制定解决方案,帮助缓解高中生心理问题严重的情况。
团体辅导分为三个阶段、八个单元。第一单元是团体的开始阶段,由于团体成员之间并不熟悉,所以将重点放在建立团体的熟悉感、安全感和互相信任感上,同时着重强调目标与活动的说明、团体规则,采用各种极具趣味性的暖身活动,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们确实感受到团体心理活动的形式是有别于普通课堂活动的。以上为第一次团体辅导主题的活动目标。第二至第七单元是正式辅导阶段,每次的主题都是根据影响高中生归因方式、学习动机和学习投入,并结合高中生心理特点设计的,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和相关关系,并安排有针对性的体验活动,层层递进地影响团体中学生的心理状态。 第八单元是团体结束阶段,主要是对团体辅导过程中收获的分享和总结,给予积极的暗示和能量的注入,鼓励他们在团体辅导中的体验和收获能够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以此提升自我,解决学习焦虑问题。
专业的心理教育课程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在课堂中,教师需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采取对分课堂、翻转课堂、生态式教学等多种方式,提高课堂的互动效果,让学生以团体的形式参与教学任务,开展团体合作,达成教学目标,成为课堂的主人,并通过完成教学任务获得心理素质方面的提高。教学实践中可以在课堂中引入辩论赛、角色扮演、行为训练、游戏等形式,组织学生利用课程时间进行探索式学习。例如,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团体小组,教师通过小组竞赛形式进行课堂暖身活动“悄悄话传递”,引发学生体验并思考。接着通过两个游戏活动“倒下和接住”(简化版信任背摔)和“撕纸游戏”,引导学生团体讨论思考后进行分享,并从中领悟:相互信任、主动沟通和双向沟通是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法宝。再接下来,学生分组角色扮演小剧目《倾听者和不倾听者》,团体讨论分享后,一起总结良好人际倾听者的表现和原则。团体通过角色扮演呈现问题情境,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能够进行换位思考、提高移情能力,真实感受到良好的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和方法。在团体合作中,学生能够获得相互学习的机会,并获得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除课堂以外,校园心理健康活动也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在校园心理健康活动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可以适度扩展团体的外延,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为依据,组织跨年级、跨专业的学生团体,通过参与活动的组织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例如,组织全校性的心理剧展演活动,发布“友谊”“竞争”“师生” “男女”等系列主题,让感兴趣的学生自愿组队,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参与主动性,策划剧本,参与展演,从而在团体中学习到合作、解决焦虑的方法,以及展现自己、提高自己的方法。此外,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可以向网络、向线上延伸,利用新媒体开展形式更加活泼、多样化的团体心理活动,这样可以取得更加明显的效果。
一方面是要建立预防性心理健康宣传模式,通过与地方专业机构建立联系,开展常态化的校园心理健康宣传,并组织学生团体参与这项工作。另一方面要建立针对性学生学习焦虑干预,通过固定周期的心理量表测评等方式,收集学生关于学习的心理问题,针对本校存在学习焦虑问题的学生以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进行及时干预,让一个学生的“个案”转变为团体之间可以相互参考借鉴的“方案”,以此更好地实现心理干预辅导效果。教师可以持续开展后续的团体跟踪服务,通过数据分析团体中学生的学习焦虑问题解决情况,以调整自己的团体辅导方式,或者针对一些问题同质性的学生设计团体辅导的主题,通过集体力量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困境。
总之,高中教育工作面临新形势和新要求,为培养能够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高中学校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为基础,促进学生的高素质发展。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符合高中生解决学习焦虑问题的需要,教师可以作为新的教育模式的引领者,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水平,打造更多心理教育形式,助推心理教育作用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