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敏
(龙岩市白沙中心小学 福建 龙岩 364006)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我国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许多精神财富的留下来的精髓,其中彰显出我国革命精神以及民族精神,作为新时代下着装成长的年龄力量,小学生身上肩负着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责任。教师应当认识到这一重要性,将传统文化渗透至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实现视野的拓展,促进个人素养的提升,使语文教学发挥出了自身的教育价值。
由于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侧重培养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实现学生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将会让学生从小就具备热爱祖国的自豪感,并且通过内容的拓展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古代圣贤的典型事迹作为主要载体,彰显出我国传统文化,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除此之外,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将两者进行完美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抵制外来文化对学生思想以及心灵上带来的影响,让小学生身心能够健康的发育[1]。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多篇以传统教育为主题的课文,对这类文章的学习能够激发出学生对国家的爱国情怀,宣扬革命前辈和先烈的光荣事迹与高尚品德,还有一部分是对普通群体或个人的描述,来彰显其学习性,还有的是作者在某一时期或对于地域的感受与情怀、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与赞美、对敌人的揭露和鞭挞等等。在学习这些文章那个的同时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从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中学会有责任心、有使命感,将来也可以成为为祖国做贡献的人才。所以课本内所富含的文章绝大部分都属于名家名作,具有学习性和参考性,同时带着文学色彩和政治历史,句句都是值得大家学习与引用的佳句。在这类文章的学习下能够有效的渗透革命传统文化,并且有效挖掘学生敢于拼搏、积极进取、学习创新的精神,是值得永远传承的经典,直接成为小学生精神上的粮食[2]。
语文课程需要传递的重要理念就是“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我国的传统文化代表着国家的发展历史,一些学生认为历史相隔甚远,所以在学习革命类的传统课文时有些力不从心,通过此类课文的学习可以深刻了解到先辈们优秀的革命传统,将永远流传在学生心中。革命传统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由于时代在不断进步,文章的内涵也会不断丰富且具有时代性,学生们从中获得的知识也会更上一层楼。中国文学史上的传统文化教育类作品有其特殊性。不仅有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方面的价值,而且在政治上也起到了对学生思想启蒙的作用。因为传统文化教育类作品服从政治使命,有着浓烈的政治文化色彩。通过时间的检验,这类作品一直流传至今来,并很好地发挥了其弘扬优秀精神的优势,让学生们对它肃然起敬[2]。
例如在学习《朱德的扁担》中,主要讲述的是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会师。为了坚守井冈山这一根据地,需要准备足够的粮食,这样艰巨的任务人们却争先恐后的去。而朱德同志也与战士们一道去挑梁,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所以将朱德的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这样坚持不懈的精神筑就了一种中国革命战争的成功,所以同学们要学习的是这种精神,做一个不怕吃苦受累为社会做贡献的人。
比如说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力度,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为小学生打造一个优秀的充满传统气息的学习气氛。语文教师作为当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领军者,教师必须采取一些行动来丰富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比如说在教学外的时间阅读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而且可以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平台,巧妙借助音频、视频、图片等有效手段调动小学生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并且可以带领学生对于教材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更深层面的学习与研究。可以从生僻字、短语、故事情节、蕴含的大道理等层面上着手,一步一个脚印的带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精神与思想[3]。
根据统编版教材中的排版进行分析,出现在学生与教师面前的就是课文中插画。其中的颜色鲜艳明亮,直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博人眼球的就是准备期课程的第一篇:《我是一个中国人》,整个画面都是色彩比较鲜艳,勾勒了国旗、天安门和五十六个民族的人物。利用课文中的插画,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的代表性建筑。庄严的天安门城楼以及鲜艳的五星红旗作为中国的象征性标志,我们为自己是中国人所骄傲。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将我国传统文化与教材的内容相结合,鼓励学生利用插画发现与研究传统文化,学生会联想到升旗仪式,在进行的过程中,所有人都需要立正面向国旗行注目礼,直接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4]。
在语文的学习内容中,最能代表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块是古诗词方面,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留下来的珍宝。这一方面的内容学习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语文学科的基本素质。并且还可以在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上有着一定意义上的影响。也可以加强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小学教师如果想要在语文的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古诗词是最好的媒介。但是对于现代的学习,学生们还没有发现古诗词中魅力的所在,不能做到向古人一样欣赏,这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难点问题。在社会急速发展的前提下,大众也逐渐发现了其中所蕴含的价值作用。所以对于这一方面的学习,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引导,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小学生对于学习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并且传授对于古诗词学习的相关技巧,帮助小学生更高效的学习,从而达到提高语文学习水平的目标[5]。
比如在小学生《绝句》中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先进入新课的引入,直接揭示课题,有非常多著名的古诗都能凸显出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元日》这首诗主要叙述了在传统节日--春节中,家家户户除旧迎新的景象。全诗充分表现出新年元日的热闹、欢乐,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诗人自己的思想,充满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教师在讲解到这里的同时,可以在这是向小学生中国春节的习俗,比如贴春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祭祖等。除夕这天,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派发“压岁钱”,然后“守岁”,迎接新年到来[6]。
“文以载道”,是古代中形容说明道理的成语。从本文进行理解,其中的“道”所代表的就是主题,通过对学生进行习作的练习,让学生明白一些道理。因此,在语文小学中,教师也可以写作视为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小学《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习作练习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的手脑结合去获取更多的信息。例如传统艺术中的戏曲、相声、民歌等形式,对小学生来讲一种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对应的学习内容,为学生的创作寻找灵感[7]。除此之外,还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动手实践,例如编织、刺绣、剪纸等,小学生同尝试将会产生不一样的体会,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将会提升一定的感染力。最后,学生还可以将我国坎组的传统节日以及活动等作为写作的素材,比如,在端午节的时候,人们都会赛龙舟,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直接彰显出我国中华民族团结拼搏的精神,进而激发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8]。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且多彩,如果只是单纯的依照课本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扩展,阅读作为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外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从其中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读物的选择中,教师可以给出指导性意见,让学生可以在书籍中了解到古代活人情文化,积累古诗词,丰富自身的学习水皮,可以准确的了解出不同地域之间的传统文化差异。例如,《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等等优秀的古代文章,更为深层的内容还包括《上下五千年》、《中国通史》等现代的经典作品,使学生可以在阅读中扩展自己的眼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良好的文化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解古代的历史以及习俗,比如中国人自己的服饰为汉服、马褂等,中国人自己的历法称为农历,这些也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统,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传统文化,加深对传统文化背景的理解,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逐渐转变为主动,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良好传承。
根据上述文章的叙述,小学语文作为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需要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且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小学生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