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烨,汪祝华
(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高校毕业生作为人才(产品)质量主体,其就业质量如何不仅关系到企业及社会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效率,更对学生个人及家庭的前途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最终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对各高校而言,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是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风向标,对于人才质量反馈具有重要意义。《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应将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作为健全职业院校评价体系。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有学者认为,就业质量体现的是劳动者个体通过就业所获得的价值和效用;也有学者认为就业质量不仅包括了毕业生对从事的工作与其接受的教育程度、所学专业、就读院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就业意愿的符合程度,还包括政府对高校培养人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毋庸置疑,不同主体对教育需求的差异导致他们对就业质量的评价标准和尺度也不尽相同。
笔者认为,就业质量应包括质和量两个层面,量的方面主要通过就业率得以体现,质的方面主要体现为各需求主体方对于大学生就(择)业预期的实际满足程度以及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呈现的心理倾向和价值追求等。
文献研究表明,现有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多以高校为评价操作主体,即便引入第三方,也是受高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委托居多,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现状存在“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结果也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需求”等问题。
笔者认为,大学生自身兼具人才(产品)质量客体和主体的双重属性,作为具有独特意识和意志活动的社会存在,对于其自身作为人才的基本属性(即大学生自身所具备的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等)是否符合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人才市场提供的岗位标准具有最直观的感受和评价,应该成为人才质量检验的重要主体。
为体现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倾向和价值追求,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以文献研究为基础,对现有关于就业质量评价的文献内容进行分析,并对涉及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词汇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另外结合71名就业一线专家老师的评议结果,初步提取有关就业质量评价词汇26个。
对就业质量评价词汇清单进行梳理,根据就业质量概念界定及研究构想,将26个指标词汇分别归置于就业社会效益、各方满意与认可度、人职匹配程度、薪酬与福利保障、职业发展前景、工作条件保障、工作稳定性七个评价维度。使用五级量表从计分,要求调查对象根据给定词汇在就业质量评价中的重要性程度作出选择。另设置涉及14个人口学变量以及16个对于高校大学生就业产生潜在影响的因素调查题项,以抽样调查的方式在皖、苏、粤等省市14所高校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回收个案数据1041份。
(1)项目分析。对收集数据预处理,将个案总分分别为26分和130分(总题项是26题)数据作为无效数据予以删除,获得有效个案数据958份。计算个案在26个就业质量指标词汇题项上的总得分,从低到高进行排序,分别取总分靠前的27%个案数据记为低分组,排序靠后的27%个案数据记为高分组。对高分组与低分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低分组和高分组所有题项总分变量差异非常显著(P<0.05;P<0.01),项目区分度良好,见表1。
表1 高分组与低分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2)效度检验。本研究的内容效度主要由广泛的文献研究以及就业一线专家老师参与评议而达成。探索性因子分析适用于不太成熟的问卷结构效度检验。基于此,本研究首先进行KMO值和Barlett球形检验。
如表2所示,KMO值大于0.9,Bartlett检验结果对应P值小于0.05,两项指标均提示数据非常适合进行因素分析。介于此,笔者将958个有效数据随机分成两半,分别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表2 KMO 和 Bartlett 球性检验结果
(3)探索性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主要用于浓缩测量项,将所有题项浓缩提取成几个概括性因子,达到减少分析次数,减少重复信息的目的。
本研究中,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模型,根据特征根碎石图的拐点提示(如图1所示),抽取3个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方差最大旋转的方法进行初步分析,操作过程中,将共同度以及因子负荷偏低的项目逐一删除,直至因子结构基本稳定,累积方差解释率达到82.998。
图1 特征根碎石图
如表3所示,F1因子解释方差贡献率为44.36%,F2因子解释方差贡献率为23.113%,F3因子解释方差贡献率为15.524%。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含3个因子,且因子负荷率均大于0.7,各因子变量负荷情况如表4所示。
表3 转轴后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维度因子特征值及方差累积贡献率
表4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因子负荷表
(4)验证性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拟合优度卡方检验值CMIN/DF为4.303,小于5,显示模型拟合可接受;近似方差均方根RMSEA是评价模型不拟合的指数,其值介于0.05和0.08之间,表示模型拟合合理;RMR小于0.05;GFI、NGI、RFI、IFI、TLI、CFI的值均大于 0.9;AGFI的值接近0.9,说明该评价模型尚可接受。
从整体上看,P值在所有测量项目上都呈现出0.001水平的显著性(P<0.001);除了一次性就业率(V1)外,其余项目标准因子负荷率均在0.7以上,最高达到0.92(如图2所示),说明项目与因子间有较强的相关关系。整体而言,因子与测量项目之间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聚合效度较好。
图2 就业质量评价验证性分析模型图
鉴于卡方拟合优度卡方检验值比较高,根据MI修正指数提示,结合本研究之理论构想,对就业质量评价模型进行局部修正(如图3所示),修正后的模型拟合度指标变化说明,修正后的模型基本维度及项目没有变化,但是整体拟合度更佳,见表5。
表5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模型修正前与模型修正后拟合指标对照表
图3 就业质量评价验证性分析模型修正图
(5)信度检验。使用SPSS22.0分别进行分半信度检测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测。结果显示,Guttman折半信度信度系数达到0.874。内部一致性信度除F3因子内部一致性系数小于0.8以外,其余ɑ值介于0.891和0.958之间。说明问卷整体信度良好。
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学生主体评价视角的就业质量评价维度的理论构想,构建了基于学生主体视角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维度与指标体系,编制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调查问卷》设置包括就业价值观、就业满意度、就业率三个维度及个人能力的匹配度、职位提升机会、薪酬提升机会、职业培训机会、学历提升机会、薪酬水平、毕业生满意度、家长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一次性就业率、年终就业率11个二级指标,信效度检验符合测量标准,可以视为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测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