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风英 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勘察设计院工程师
物流园区项目起源于日本,继而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不断涌现,我国也日益重视物流产业园区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农特产品交易园也属于物流园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充分发挥其地缘文化优势,对当地农特产品进行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已建设成现代高效、持续发展的农特产品物流园[2]。
拟建的农特产品交易园区建设项目,位于贵州省人口第一大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东部的经济开发区,如图1 所示。该县拥有悠久的历史,总人口约有160 万人,明设乌撒卫,清设威宁府,民族风情浓郁古朴。该县是以彝族、回族、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曾经是重要的战略要地,拥有丰富的农特资源,素有“马铃薯之乡”“冷凉蔬菜之乡”“苦荞之乡”“中药材之乡”的美誉,在西南地区极具代表性[3]。
图1 区位图
第一,从农特产品交易园区的现状出发,采用相关技术进行优化,确保各功能区块布局合理。第二,强调地块内使用功能的非单一性,充分考虑农特园区地块的复合性、灵活性,以此来增强规划的弹性[4]。第三,基础设施空间区域分离,分期建设,统一管理。第四,采用人工智能的方式进行清洁作业,降低园区的资源消耗量[5]。
项目按照虚实交易、集中仓储、配套完善、共同配送、信息共享的原则对各功能区块进行划分与布设,将仓储区、交易区进行有效分离,实现物流与商流分离,打造一个高效整洁、规范有序的农特物流园区[6]。整个园区规划了综合楼、博物馆、展览中心、马铃薯企业交易中心、马铃薯省级交易中心、马铃薯散户交易区、马铃薯仓储物流中心、蔬菜交易区及粮油干货交易区。该园区的总平面布置图、建筑功能分析图如图2、图3 所示。
图2 总平面布置图
图3 功能分析图
园区功能布局上,在现有条件下使货物在园区内流动的距离最短[7]。优化布局方面,尽可能使相互之间货物流量大的设施距离较近,物流量小的设施距离略远[8]。系统优化方面,园区作业流程及设施规模与布局均要进行优化,同时满足各物流环节的机械化、标准化、整体化、合理化和系统化,达到最佳运作效果。
该园区的总用地面积为228 108 m2,总建筑面积为181 612 m2。其中,综合楼18 000 m2、博物馆7 500 m2、展览中心7 500 m2、马铃薯企业交易中心21 500 m2、马铃薯省级交易中心21 500 m2、马铃薯仓储物流区21 600 m2、马铃薯散户交易区16 500 m2、蔬菜交易区32 000 m2、粮油干货交易区34 500 m2、消防站612 m2、其他配套设施600 m2。整个园区的容积率为0.8,首层建筑面积为70 257 m2,建筑密度为29.80%,绿化率为8.0%,有706 个机动车停车位、240个货车停车位及466 个轿车停车位。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正在加速构建1 个机场、3 条铁路、6 条高速公路的立体交通体系,依托外部便捷的交通网络,优化物流园区内部的交通系统。商户北入口正对园区中轴线,中轴路为宽27 m 的双向四车道,园区建筑在中轴路两侧接近对称分布。各个交易区、仓储区侧向之间的次干路的最小宽度为17.40 m。两侧次干路均设有园区出入口,确保了车辆分流顺畅。同时,商户北入口以及园区内部西侧的中间区域设有集中停车区域,园区两侧交易区、仓储区的外侧也都设有停车位。这种分散式停车位,使购货车与供货车分别就近停放在不同交易区[9]。贯通两侧的双向车道,保证了往来密集车流便于停靠与装卸货物。依据车流为导向,实现人车分流,实现货车出入园区时动静态交通之间合理配置、快速转换。园区内交通流导向明显、简洁顺畅,能够避免车辆迂回。在交通体系上,出入口、外环路、中轴路、次干路与停车区组成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确保了物流、商流的高效运行。合理的交通疏导布置也为园区的消防救援提供了安全保障。该园区的交通分析图如图4 所示[10]。
图4 交通分析图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农特产品交易园区借助当地快速发展的经济与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已形成系统、前瞻、可操作的分析模型和运营体系,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系统的实践指导。该项目园区具有典型性,运营后将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