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吉军
(谷城县人民医院胸外科,湖北 襄阳 441700)
纵隔肿瘤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胸部疾病,其包括转移性肿瘤和原发性肿瘤,多数良性纵隔肿瘤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常在行胸部X线检查时被发现。当患者出现胸闷、胸痛及心慌、心律不齐等症状时,则表明已进展为恶性肿瘤。由于纵膈内的器官组织较多,因此临床上多采取手术切除治疗。既往临床研究显示,传统开胸手术对患者的机体创伤较大,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较高,对患者的术后康复不利,存在诸多不足[1]。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纵膈镜技术的准确性、安全性也在不断提升,电视纵膈镜的出现极大地弥补了传统开胸术的不足,其对机体的损伤较小,可降低患者肌肉损伤程度,患者的耐受性高,且手术疼痛较为轻微,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快[2-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谷城县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46例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21例)和B组(25例)。A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19~74岁,平均(46.5±8.2)岁;肿瘤直径2.9~10.2 cm,平均(6.5±1.2) cm;心包肿瘤2例,支气管囊肿2例,神经源性肿瘤3例,胸腺瘤6例,畸胎瘤8例。B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18~75岁,平均(46.7±8.4)岁,肿瘤直径2.6~10.7 cm,平均(6.8±1.1) cm;心包肿瘤3例,支气管囊肿2例,神经源性肿瘤4例,胸腺瘤7例,畸胎瘤9例。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实施组间对比。诊断标准:参照《肿瘤内科疾病临床诊疗学》[4]中关于纵隔肿瘤的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相关诊断标准者;患者症状表现为胸痛、胸闷、气促等;无放化疗史者等。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合并其他肿瘤者;存在严重组织粘连、浸润性生长等。本研究经谷城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手术方法 A组患者行传统开胸手术,为患者确定手术入路,确定时以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为依据。患者保持健侧单肺通气,双腔或单腔插管,行全身麻醉。根据肿瘤的位置采取不同的切口类型,对于前纵隔肿瘤患者作前外侧胸部切口;对于后纵隔肿瘤患者作后外侧胸部切口;对于位置较高的前纵隔肿瘤患者作胸骨正中切口;对于胸骨后甲状腺患者作颈部切口;对于累及胸廓出口处的较大肿瘤患者行颈胸双切口。沿病变组织周围将粘连组织缓慢分离,术中将肿瘤完全切除,采用电凝结扎处理肿瘤蒂部的滋养血管,使用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B组患者行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常规麻醉后,取侧卧位,在患侧胸壁处作3个1.5~2.0 cm的切口,第1操作孔为腋前线与第4~5肋间相交处;第2操作孔为腋后线与第7~8肋间相交处;摄像孔为腋中线6~7肋间相交处,游离后拉背阔肌,钝性分离前锯肌束间隙,置入胸腔镜进行探查,对病变位置的相连组织关系、解剖关系进行明确,分离粘连时采用电凝吸引器,游离血管与组织时采用圈钳与直角钳对肿瘤位置进行确定,在对肿瘤切开前,需先将胸腔粘连处进行分离,然后对肿瘤表面胸膜进行切开,切开时使用电刀或电钩,分离肿瘤组织,分离时切记顺着肿瘤外膜、周围组织间隙操作,镜下结扎较大的血管,电凝切断较细的滋养血管,如果无法经操作孔取出较大体积的肿瘤,则先给予分割后再取出,使用标本袋存放切除肿瘤组织,采用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引流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②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 -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分别抽取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3 000 r/min,10 min)后将血清分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进行检测。③比较两组患者肺不张、切口感染、肩关节活动障碍、肺部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并发症发生情况为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检验;手术相关指标、应激指标为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手术相关指标 B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引流时间与A组比均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与A组比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患者手术时间与A组比延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s)
组别 例数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d) 住院时间(d) 引流时间(d)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A 组 21 4.6±0.2 8.5±0.6 5.0±0.3 108.7±14.2 121.5±7.3 B 组 25 2.1±0.1 4.6±0.3 2.6±0.2 109.9±13.5 59.1±5.4 t值 54.935 28.566 32.373 0.293 33.27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2.2 应激指标 术后3 d两组患者血清COR、IL-1β、IL-6与A组患者血清ACTH水平与术前比均显著升高,而B组与A组比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应激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应激指标比较( ±s)
注:与术前比,*P<0.05。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COR:皮质醇;IL-1β:白细胞介素 -1β;IL-6:白细胞介素 -6。
组别 例数 ACTH(μg/L) COR(μg/L) IL-1β(pg/mL) IL-6(pg/mL)术前 术后3 d 术前 术后3 d 术前 术后3 d 术前 术后3 d A 组 21 3.3±0.4 4.3±0.9* 68.1±12.4 156.7±17.5* 1.6±0.1 3.4±0.2* 6.3±0.5 12.0±1.1*B 组 25 3.2±0.3 3.1±0.1 67.1±11.4 112.1±13.7* 1.5±0.3 2.2±0.2* 6.1±0.5 8.2±0.7*t值 0.968 6.632 0.285 9.694 1.459 20.270 1.351 14.20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并发症 B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纵膈部位解剖学特征比较特殊,发生的疾病比较复杂,且疾病多样化,常见纵隔肿瘤类型包括生殖细胞肿瘤、胸腺肿瘤等,其中淋巴管瘤、脂肪瘤、胸腺瘤好发于前纵隔,肠源性囊肿、神经源性肿瘤则好发于后纵隔[5]。临床在治疗纵隔肿瘤时,多采用外科手术,传统的开胸术一般选择侧胸入路或胸骨正中入路,而这种入路方式通常创伤较大,需要将肋骨、胸骨撑开,还需要切断较多的神经、肌肉、软组织等,从而引发患者产生较强的应激反应,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增加,不利于术后康复[6-7]。
近年来,纵隔肿瘤的治疗手段得到不断改进、提升,以往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已无法满足临床需求[8]。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与传统的开胸手术对比,手术切口较小,可减轻机体创伤,减轻术后疼痛;此外,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还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胸腔引流时间,术中的出血量也较少;并且相较于传统开胸手术,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对患者胸背部肌肉不会产生较大损伤,进而对患者的机体呼吸肌影响较小,能够更加快速地恢复呼吸系统功能,使术后肺不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明显降低[9-11]。由上述数据结果显示,B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引流时间与A组比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与A组比显著减少,并发症总发生率与A组比显著下降,表明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纵隔肿瘤患者可有效减轻对患者的创伤,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且安全性较高。
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就会激活下丘脑垂体 - 肾上腺皮质轴,从而大量释放应激激素,如血清ACTH、COR等,进而使得心输出量增大,心跳加快,对血流循环产生不良影响[12-13]。相关临床研究显示,COR水平的高低与机体应激反应呈正相关,同时其可反映机体创伤程度[14-15]。机体在受到创伤后,血清IL-1β、IL-6等炎性因子会大量生成,并促进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等物质生成,进而导致疼痛程度增加[16-1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 d两组患者血清COR、IL-1β、IL-6与A组患者血清 ACTH水平与术前比均显著升高,而B组与A组比显著下降,表明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可有效减轻纵隔肿瘤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其原因在于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手术切口较小,可保持胸廓的完整性,无需切断肋骨,机体创伤较小,能够减少细胞因子、激素的分泌,保护患者免疫功能,因而使得患者术后应激反应较轻[18]。
综上,相较于传统开胸手术,采用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纵隔肿瘤患者,可减小创伤,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轻应激反应,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