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
刘颖
她是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入选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所国际研究学者;她29岁时在北大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她凭借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成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首届“科学探索奖”得主。对待生活,她同样满怀热情,工作之余喜欢跑马拉松、做美食……她就是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颖。
刘颖1984年出生在陕西米脂一个普通家庭。她从小就爱看《十万个为什么》,热爱大自然,充满好奇心。闲暇时,读书和观察身边的小生灵,便是她最快乐的时光。
高二时,尝试从香蕉中提取DNA的实验让刘颖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次上生物课,她都会很开心。她说:“那时我就坚定了要学习生命科学的信念。”
刘颖选择南京大学生物系的过程充满戏剧性。她说:“我的高考分数达到清华、北大的录取线了,但当年清华、北大的生物专业只录取省里前六名。为了求稳,我的高考志愿只填报了南京大学生物专业,而且注明‘不服从调剂’。”
来到南京大学学习生物专業后,刘颖每天5点起床学习,晚上最后离开教室。每晚入睡前,她都回顾当天学过的各门功课的知识点。那时,她就设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在本科毕业后到美国深造,建立自己的课题组和实验团队,研究生命问题。
正因为刘颖早早确立了奋斗目标,才能一路披荆斩棘,一步步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藉着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刘颖始终保持对生物专业的执着。
从南京大学毕业后,刘颖如愿考入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师从刘清华教授读博士。起初,不能完全听懂英文授课内容,她就在上课时全程录音,晚上反复听,直到听懂为止。
刚进实验室时,刘颖甚至不会做最基本的转化实验。读博的前两年,她前后做了五个课题都不顺利,一直拿不到理想的实验结果。但她并没有气馁,咬牙坚持了下来。刘颖说:“科研就像一场马拉松,认准了,再苦再难也要坚持下去。”
潜心研究两年后,刘颖迎来了科研的柳暗花明:别人尝试多次都没有结果的一个课题,她做了不久就成功了,并于2009年顺利在《科学》杂志发表相关论文。在哈佛医学院跟加里·鲁弗肯教授读博士后时,她把线粒体作为研究方向。线粒体是为细胞提供能量的细胞器,受损后极易引发神经性疾病或心血管疾病。
回国后,刘颖在《自然》《细胞》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首次证明了神经肽介导了神经细胞内线粒体抑制激活其他组织的细胞非自主性应激反应,发现了线粒体损伤的隔代遗传现象……
2021年7月21日,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分子医学研究所、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刘颖课题组在《自然》杂志发表研究论文。
刘颖与团队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建立裸鼠肺内原位瘤模型,证明SAR1B通过抑制mTORC1活性,在肺癌发生中扮演着抑癌因子的功能。
刘颖的办公桌上恰到好处地摆放了几个小玩偶,书柜的空隙里还塞着一个学生送的毛绒小熊。她和学生之间,不仅是师生,更像朋友。“涉及到工作上的事,我还是比较严肃的,但平时生活中,我会更像朋友一些,或者说是姐姐。”她微笑着说。
选择学生的标准,刘颖说:“我不会要求学生非得像我一样,对生物有好奇心。但前提是,他们必须在工作上有动力,能够独立自主地去做事情。”成为外界眼中令人赞叹的年轻科学家,在刘颖看来并不算特别的“神奇”,她说:“不觉得我非常聪明,生物研究需要逻辑思维能力,我只是在这方面比较适合这个专业而已。”
刘颖(中)在实验室
刘颖曾以校友的身份重回母校,在南大2016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毫无学术气息”地发言:“在这个校园里发生的每一个场景像电影画面一般在我的脑海中闪现:唇枪舌剑的新生辩论赛,冬天的夜里抱着热水袋和室友一起学习,拼了命地学,可是有机化学期中考试依然没能及格……”霎时,“高冷”青年女科学家形象被打破,新生们齐刷刷地惊叹,“‘学神’级的学姐,当年竟然也挂过科?”刘颖坦率地说:“是期中考试没过,后来期末考试还是顺利过关了。”
生活中的刘颖兴趣广泛,微信朋友圈更是弥漫着浓浓的烟火味:秀一秀自己做的甜品和美味家常菜,晒一晒跑马拉松的靓照与好成绩,贴几张宝宝成长的记录照片,还会“自我检讨”管不住的嘴:“一写东西就抱着饼干、巧克力忍不住地吃,诚不我欺。”她在做饭时同样充满“好奇心”,罗列菜谱上的点点滴滴,实践时微调,然后在微信朋友圈骄傲而满足地秀出自己做饭时尝试的结果,“我觉得我上辈子一定是个厨子。”
“双休日我尽量不加班,周末时间会陪孩子出去玩。”说起女儿,刘颖的脸上满是幸福,“宝宝经常会说出一些让我意想不到的话,还知道问我‘妈妈你开心吗’,配上各种表情,跟个小话唠似的。”她宠爱孩子,但没有对女儿未来期望过高,只希望她能够平平安安地长大。
女科学家的身份让刘颖获得了大家的关注,但她总能将工作和生活安排得妥妥帖帖。她说:“科研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兴趣,同时我也不想因为工作失去家庭的乐趣,不能让家人为我的学术买单。”
教学和科研以外,刘颖热衷于科普教育事业,她参与录制了一系列小学生命科学课视频,与媒体合作开展公益读书活动,还参与科普书籍的翻译和审校,参加科普类节目的录制,尽其所能地分享科学知识。“好奇心是驱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动力。科研教会了我,不是因为有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会有希望。”刘颖说。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周晓序 24754968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