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再思考

2022-03-01 22:23武皓
文学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弗洛伊德诸葛亮人物形象

武皓

内容摘要:诸葛亮从我国古代三国历史时期真实存在的一代名相到文学作品中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其自身的人物形象经历了漫长而复杂化的演变历程。在历代文学创作者的渲染塑造下,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已变得出神入化,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脱离了人的范畴。本文力图从新的视角来分析诸葛亮人物形象,进一步加深对其人物形象的理解,对于研究古代小说人物形象演变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诸葛亮 人物形象 弗洛伊德 军事谋略

诸葛亮形象的长期演变历程与《白蛇传》中白娘子形象的演变历程有些类似,都是逐渐朝着美好而理想化的形象发展。究其原因这既包括历代上层统治者对诸葛亮忠君爱国形象的推崇,也包括下层人民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美好品质的赞颂。而如今在跨学科研究火热的背景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进一步分析诸葛亮形象,无疑会带给我们很好的启迪。

一.正史中的诸葛亮真实形象—以陈寿所著《三国志》为例

正史中的诸葛亮人物形象最早出现于三国时蜀汉及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陈寿对相关史料进行认真选择,仔细校对、考证、公正筛选,使得《三国志》具有相当大的客观性。分析通篇《三国志》,陈寿比较全面地记载了诸葛亮的生平、功绩,对诸葛亮的治国成就大加赞赏,使得其“千古一相”的形象跃然纸上。但其中值得关注的是陈寿并没有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予以积极肯定,虽然也点明诸葛亮独具匠心的“木牛流马”、“连弩”等发明,然随后又明确指出:“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以及“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①这段话的意思是军事方面的卓越才能并非是诸葛亮所擅长,换句话说诸葛亮的治国能力要大大优于其军事才能。而同时期的曹魏重臣司马懿也曾评价道:“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②这段话的意思是诸葛亮虽然志向远大,却时常抓不住适宜的机遇,常常善于谋划一些事情,却缺乏大事决断的魄力,喜欢调动兵马作战,却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司马懿虽然和诸葛亮是政敌,难免有诋毁诸葛亮之意,但从侧面也能看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并不优秀。此外,从另一方面来说,在那样一个社会动乱的年代,蜀国在诸葛亮的治理下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官吏奉公守法,这实在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三国志》中还记载了曹魏的大臣贾诩、刘晔等人也均称诸葛亮“善治国”,③这也从侧面证实了诸葛亮的治国能力。

综上所述,在《三国志》中较多提到诸葛亮善于处理内政方面的事情,而较少提到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建树。诸葛亮善于治国是可以得到相关证实的,其卓越的治国才能是蜀汉后期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但是其军事才能远远不符合文学作品中那个神机妙算的天才军师形象。

二.文学作品中的诸葛亮形象—以罗贯中所著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例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以三国史料为基础,又充分结合了一些民间戏曲、野史、话本、评书等,又进行了大胆而巧妙的艺术创新,最终完成了中国文学古典名著—《三国志通俗演义》。纵观《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运用了大量笔墨描写诸葛亮,包括其出场时的“徐庶走马荐诸葛”、“三顾茅庐”故事,以及后期协助刘备夺得荆,益二州的经历,这大大丰富了角色的人物形象,使得诸葛亮的形象变得神乎其神,甚至有些方面脱离了人的范畴。罗贯中笔下所呈现的诸葛亮,不管是在政治、军事以及对君王的忠诚上,皆展现出其与众不同的形象色彩,是集智慧于忠诚于一身的旷世奇才。从名垂千古的《隆中对》现世之时,便注定了诸葛亮不凡的一生,若非刘备执意伐吴,天下局势基本与诸葛亮所分析的情形相差无几,足可见诸葛孔明的高瞻与远瞩。而诸葛亮尽心尽力辅佐后主刘禅,为蜀汉王朝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这种忠贞奉献的品质,也赢得了后世的广为赞颂。与此同时,罗贯中将诸葛亮的卓越军事才能展现的淋漓尽致,例如,诸葛亮的“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等。此外,罗贯中还采用了“移花接木”的艺术表现手法,如“空城计”历史上原本是蜀汉名将赵云智退曹兵的故事,在罗贯中笔下却强加到诸葛亮身上;而“草船借箭”的事件主角原来是孙权,在罗贯中笔下也变成了诸葛亮,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才智无双。由此可见,与正史《三国志》不同,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罗贯中运用于大量笔墨,正反面塑造诸葛亮杰出的军事才能。“谋略超群”、“善于外交”、“智慧超群”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所呈现出来的诸葛亮形象特点。

三.民间戏曲中的诸葛亮形象

戏曲中诸葛亮形象是由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所决定的。元朝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地方戏的繁荣。三国故事的很多内容都被加入到地方戏中,又经过民间艺人的改编创新,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也在不断的丰富发展。诸葛亮也由蜀汉政治名相发展演变成为道士模样。在元杂剧中,诸葛亮的形象一般是以道士的形象出现,在戏曲舞台上多称自己为“贫道”“山人”等称呼。这类称呼,体现了诸葛亮形象的神秘化,也充分彰显了浓厚的道教色彩。如元代戏曲中的《诸葛亮博望烧屯》中“披七星锦绣云鹤氅”④,“七星”和“云鹤”具有显著的道教色彩。随着戏曲艺人的不断主观化的创新,使得三国戏曲中“尊刘贬曹”的倾向尤为明显。曹操作为奸臣的代表,诸葛亮则为忠诚与智慧的化身。通過戏曲的演绎推广,诸葛亮的形象逐渐成为民众信赖甚至信仰的正面人物,成为无所不能的近乎神明形象。

四.影视创新改编下的诸葛亮形象

文学作品的创作与影视作品的改编创新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经典的文学作品为影视剧提供丰富的拍摄素材,而影视剧的不断改编创新又为文学作品的二次创作提供另一角度的思路和灵感。史传文学中的诸葛亮形象与小说中的诸葛亮形象虽有差异。但都为影视剧的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剧本来源。基于此基础上,一代代电影制作人在尊重观众审美接受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创新精神,试图重新解构三国故事,多角度塑造诸葛亮形象。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改编,将人物性格注入多元化元素,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新版《三国》,则对原著小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编,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此外还有一部最为大众所熟知、称道的是于1994年央视拍摄的《三国演义》,该剧的创作尊重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和三国的真实史实,演员在戏中的表现,深入人心,因此被誉为最为经典的三国题材影视剧。剧中饰演诸葛亮的唐国强老师,用极其精湛的表演,完美地诠释了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内涵,更加深入到民众心中。该剧不仅荣获了多项优质实力大奖,更大大推广了诸葛亮的文学形象,强化了民众对诸葛亮智谋超群的形象的认知。然而细细来看,罗贯中笔下的小说毫无疑问地深刻影响了当代影视剧的改编创作。影视剧中诸葛亮的形象与小说中、演义中的形象从根本上来说大同小异,只是增加了一些小细节,强化了诸葛亮机智善辩的政治家形象和智谋无双的杰出军事天才形象。

五.西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剖析其形象

所谓精神分析理论,原是奥地利科学家弗洛伊德用来对精神性疾病患者进行的一种治疗方法,其中包括自由联想和自我分析,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关于人的精神方面的理论学说,被大量运用于文学、美学、宗教学、民俗学和教育学等领域,这是人类在追逐自我世界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在弗洛伊德的理论学说中,他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全新的概念。本我即原我,遵从一定的原则即快乐原则,本我所追寻的是自己内心的舒适安宁、情感快乐,不去理会一些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据记载,诸葛亮出身官宦之家,其父诸葛珪在东汉时期曾做过泰山郡丞,良好的家世背景并没有给诸葛亮创造较为优越的生活条件。诸葛亮在未遇刘备之前,一直在南阳以耕田为业。诸葛亮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一直未遇伯乐。诸葛亮曾在《出师表》中表明自己年轻时的愿望:“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将自己比作管仲、乐毅,但却不被当时的大部分人所理解。未遇明主,因而只得将自己的抱负隐藏。这正是本我的一种体现,不求理会现实生活,追寻自己内心舒适安乐。超我,是自我认知过程中的理想主义境界,代表自我的理想信念。超我在自我发展过程中通过内在的社会道德文化规范而形成。超我在自我认知中的主要表现是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所追寻的自我理想的部分是要以社会认可的方式去实现自我价值,完成自我理想的实现。超我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和自我理想部分。⑤超我追求人生完美,渴望达到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格。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诸葛亮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刘氏江山的忠诚正是他的超我意识的体现。诸葛亮秉承刘备恢复大汉王朝的宏愿,始终执着追求难以实现的统一目标,一次次的北伐失败,并没有挫败诸葛亮的志向,而始终用具体的实际行动来表明自己忠君爱国的立场。忠诚即诸葛亮自身的道德原则,恢复汉室则是诸葛亮人格理想的体现,这正是其超我意识的觉醒。诸葛亮对刘氏集团的忠诚,渴望达到自我理想的目标,其自我意识也在自身的人格信仰体系中不断发展完善。这种忠诚是其内心的道德法则的体现,是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报答,是展现自己理想抱负的现实表现。再者,诸葛亮的本我、自我、超我整体上处于较平衡的发展,但由于受自身道德原则约束,诸葛亮明知刘禅难以成就大事,但仍忠心辅佐,这本质上也是一种愚忠表现,以至于诸葛亮在超我人格完美上也有缺陷,最终也为北伐失败埋下伏笔。愚忠与谨慎是诸葛亮一生的性格标签,前者导致自我受到太多约束,后者又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有些墨守成规。比如不纳奇谋、不轻易冒险等,而后期魏国大将邓艾正是直接利用奇谋偷渡阴平,灭亡蜀汉。古有项羽破釜沉舟、韩信背水一战、皆成就了自己不凡的伟业,而诸葛亮比古代名将韩信、项羽则少了一些冒险精神,按部就班,一切依兵法而行,这虽是合理的战略构想,可面对强大数倍的曹魏政权,根基薄弱的蜀汉,一味靠兵法维持,也逃不过北伐失败的命运。

此外,弗洛伊德还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在当时魏蜀矛盾十分尖锐,诸葛亮面对实力比自身强大数倍的曹魏集团,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实现汉室统一的理想,只能选择北伐。这其实就是一种死亡本能,死亡本能在我自我认知过程中由内部转向外部时,会发生一些攻击行为。结合当时实际情况来说,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仍在曹魏,而蜀汉集团困难重重,诸葛亮凭借内心的本能信念支撑起北伐的大旗。此外,诸葛亮要实现北伐目标,除了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报答,还包括诸葛亮被自身的内在蜀汉正统道德观念所影响。而他的这种死亡本能来自于自己内心的忠诚。深感刘备的三顾知遇之恩、托孤之恩,诸葛亮决意以死相报。这种死亡本能推动其之后的行为,真正做到为刘氏江山矢志不渝、呕心沥血。

六.诸葛亮为代表的三国军事谋略的再思考

在新时期以来,学术界虽然对诸葛亮军事谋略的研究不断发展和深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然有一些值得开拓的空间。首先,三国军事谋略对当下教育的积极推动影响。诸葛亮的军事谋略大多是以攻心为上,比如“空城计”、“三气周瑜”“七擒七纵孟获”,充分掌握敌人的心理,从这一角度来说可以适当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从课程成绩上指导学生,还要充分掌握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心理暗示法在教学中的具体作用;其次,三国军事谋略与新时代背景下三国影视改编剧之间的相互关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大众审美需求的提升,较为平淡普通的影视化作品恐难以适应现代化背景下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将影视剧的创新改编真正符合时代潮流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深入剖析影视手法的运用对军事谋略的创新与发展,对于多方面分析人物形象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影视创作下对《白蛇传》故事情节的创新与发展,白娘子从之前的蛇精害人形象逐渐转化为深入人心的真善美形象,这与影视化的改编创新是分不开的。通过影视化的改编创新,将军事谋略更加清晰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有利于更深层次的突出人物形象;此外,三国军事谋略与新兴网络小说的关系。三国诸葛亮的军事谋略一直深受网络小说作家的青睐,其权谋文化更是在网络小说中呈现出泛滥趋势,如《穿越从山贼开始》《三国之袁家我做主》《三国最强霸主》《回到三国的特种狙击手》以及《三国之龙图天下》等类型小说,可以深入分析探讨三国诸葛亮军事谋略对新兴网络小说的互动作用;最后,关注三国诸葛亮军事谋略与其他中国古代军事谋略的对比。探究思考二者的异同点,多角度地挖掘文本新的内涵。总体来看。对三国诸葛亮军事谋略的分析研究不会仅仅停留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未来仍然还有进一步开拓的空间。

不同时期的人们有不同的审美要求,正是这种雅俗共赏的结果成就了诸葛亮艺术形象的典型化。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始见于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期间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演变,明代时期的一部《三国志通俗演义》彻底将诸葛亮这一人物典型化。诸葛亮不仅是一代名相,更是后代忠诚与智慧的代名词,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志士以诸葛亮为楷模,呕心沥血、矢志报国。诸葛亮的形象在千百年的演变历程中,不仅对文人士大夫的品行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深刻反映了下层百姓对美好理想化人格的向往。

参考文献

[1](清)毛宗岗.《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上下)[M].长沙:岳麓书社,2006.

[2](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M].中华书局,2012.

[3]陆扬.《精神分析文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4](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沈伯俊.《诸葛亮形象三辩》[J].明清小说研究,2007.

[6]陈翔华.《诸葛亮形象史研究》[M].浙江占籍出版社,1990.

注 释

①(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M].中华书局,2012.

②(宋)司马光,《资治通鑒·魏记》[M].中华书局,2019.

③(晋)陈寿,《三国志·贾诩传》:“诸葛亮善治国,军机之略其亦可代为”,《三国志·刘晔传》:“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实为国之栋梁也!”

④陈翔华.《诸葛亮形象史研究》[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

⑤〔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弗洛伊德诸葛亮人物形象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弗洛伊德案目击者含泪作证
诸葛亮喂鸡求学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诸葛亮隆中决策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谈历史传记题材的古装影视剧化装造型设计
漫画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让人物形象定格在经典细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