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玲
内容摘要:古代朝鲜和中国同属儒家文化圈,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润,李氏朝鲜王朝中后期华风尤甚。由于受到传统男尊女卑思想以及“两班”制度的制约,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遭受了极大的束缚。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等观念阻碍了女性情感的文字抒发。许兰雪轩作为李氏朝鲜时期女性文学的杰出代表,在韩国(朝鲜)的汉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誉为“海东第一女诗人”。经过对比研究发现,许兰雪轩的诗歌在风格上对于李清照作品多有效法。尽管所处时期不同,但两人都经历了人生坎坷,她们对爱情的神往、对国家的热爱、对自由的渴望是同样真挚且强烈的。
关键词:女性文学 韩国汉诗 诗歌内涵 风格对比
古代朝鲜半岛的女性文学史可以上溯到卫满朝鲜时期,《箜篌引》为现存最早的女性文学作品。但从其悠久的历史来看,朝鲜女性文学作品的数量十分有限,直到李氏朝鲜王朝时期,才迎来第一个发展的高潮。[1]尽管在这一时期,男权专制达到顶峰,女性只能被动游离在社会边缘,但这恶劣的社会环境并不能阻挡女性内心情感的宣泄。在矛盾与斗争中,不仅涌现出大批女性文人,且其创作主体也呈现出多层级、多样化的特征,由高丽王朝早期的宫女扩大为宫女、妓女、王室女性、士族女性等。女性文人的出现,不仅为朝鲜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引发了社会对于男女平等问题、阶级制度问题的思考。
汉诗是朝鲜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朝鲜古代文学中,作为最主要的文学创作形式,据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朝鲜历史上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同时也是见证中朝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之一。尤其是以黄真伊、许兰雪轩、李梅窗、金三宜堂等为代表的女性诗人,为挣脱社会环境对女性的束缚,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以其感性细腻的视角创作出了有别于主流诗人的诗歌作品,在男性主导的朝鲜汉文学领域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其中,许兰雪轩的作品在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国,在中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她本人也成为影响朝鲜王朝同中国进行人文交流的韩流“始祖”。可惜的是,国内关于许兰雪轩及其诗作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且研究多集中于某一特定方面,例如“边塞诗”、“游仙诗”等,如《许兰雪轩游仙诗与道教关系研究》(李南,2014)研究了许兰雪轩的汉诗与道教思想之间的关系。[2]本文旨在通过对许兰雪轩及李清照生平的阐述以及各类作品内容的赏析,挖掘其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并将二者的诗歌风格进行比较,从中探讨中韩两国古代女性文学交流的实态。
一.许兰雪轩的生平
许兰雪轩(1563~1589),名楚姬,字景樊,堂号兰雪轩。1563年(明宗18年)出生于江陵草堂村一個书香世家,其父许晔、其兄许筬、许篈、其弟许筠均为当时的名士。和大家印象中“女归男家”的儒教婚姻传统不同,李氏朝鲜王朝早期受到高丽王朝遗风的影响,民间普遍流行“男归女家”的婚姻习俗,因其母亲出生于贵族家庭,许兰雪轩从小就生活在相对轻松宽容的环境中,在父亲和兄长的熏陶下,表现出过人的天赋,8岁作《广寒殿白玉楼上梁文》,10岁时,师从“三唐诗人”之一的李达,在李达的教导下,突破了诗歌体裁的限制,扩大了诗歌的表现范围。
出身贵族,幸亦不幸。15岁时,许兰雪轩嫁给了门当户对的金诚立,金诚立与许兰雪轩并不亲近,在新婚之初,就借口考取功名搬去学堂居住,实则沉迷女色,流连于花街柳巷,直至许兰雪轩去世那一年,才通过科举考试。[3]再加上婆媳矛盾极其严重,两个孩子接连去世,使得许兰雪轩在婆家生活得异常艰难。许兰雪轩有“三恨”,其中一恨便是嫁给了平庸的金诚立。
福无双降,祸不单行。她的娘家也在党派之争中日益走上没落之路。1580年2月,其父许晔从庆尚监司处返回首尔途中,在尚州客馆去世;1583年,其兄许篈因弹劾李珥被流放甲山郡,1588年因黄疸和肺病去世,享年38岁;其弟许筠遭到诬陷,以谋逆罪被判凌迟处死。
后来许兰雪轩为纪念其父亲,自建草堂茅屋,寄居于此。1580年3月19日,许兰雪轩带着对家族亲人的思念与惋惜、对社会压迫女性的不满、对神仙世界的憧憬,离开了人世。
二.李清照的生平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1084年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先后在韩琦、苏轼门下求学,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并称为“苏门后四学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一生为官清政廉明,具有极高的文学素养,著作颇丰。关于其母至今尚未有定论,一说为状元王拱臣的孙女,一说为汉国公王准的孙女。然不论其母是谁,可以肯定的是,李清照自幼便受到父母的熏陶,长大以后在诗词创作上表现出超人的才华。[4]
1101年,18岁的李清照嫁给了二十一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婚后二人志同道合,琴瑟和谐,建立了深厚的夫妻感情。
但是好景不长,北宋后期,双方父辈都卷入了新旧党派之争中。1102年7月,李格非被列入元枯党籍,不久之后,被罢官逐出京城,家道中落使得李清照在夫家的处境愈加艰难。
1129年,8月18日,赵明诚离世。然而刚刚安葬完丈夫的李清照还来不及伤心就被迫因金兵南下辗转避乱,逃亡到越州去了。
1132年,49岁的李清照到了杭州。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张汝舟在李清照受疾病困扰,意识不清时骗取了她的信任,强娶了李清照。但婚后李清照马上发觉了张汝舟的的真正目的,而张汝舟为尽快获得李清照为数不多的收藏品,便对李清照拳打脚踢,欲置之于死地。虽然李清照最终用一纸休书与九天的牢狱之灾换取了自由之身,但这对于渴望爱情自由的李清照来说,无疑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1155年(一说1156年),李清照怀着国仇家恨、对故去亲人的怀念,在孤苦、凄清中,悄然死去。
三.许兰雪轩汉诗赏析兼与李清照诗对比
许兰雪轩师从李达,其作品深受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潘之恒《朝鲜慧女许景樊诗集序》云:
瞏沈虎臣娣氏曾梓《景樊集》一卷,余读之,曰:“何其声调之似李长吉也?”……黄上珍在金使蓝总戎万里宅,曾出高丽茧一卷,精写《白玉楼上梁文》谈客,称景樊少时作。旧传李贺将殁,梦天帝召记白玉楼,此上梁文非其中阴身所撰而假胎许氏以昭泄其并耶?不然,何其若夙构也?[5]
她的作品主要收录在其弟许筠编纂的《兰雪轩集》之中[6],共计213篇,其中诗歌210首。其诗歌风格根据所处境遇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中期、晚期。尽管生活的年代与李清照相距甚远,相似的生活经历使得许兰雪轩在诗歌风格上颇受李清照的影响。本节将选取三个不同时期许兰雪轩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与李清照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其诗歌所展现的深刻内涵以及与李清照诗歌的异同。
1.早期
《竹枝词》:“家住江陵碛石矶,门前流水浣罗衣。朝来闲系木兰棹,贪看鸳鸯相伴飞。”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少女清早去系小船的船桨,贪看鸳鸯戏水的场景。“贪”字显得俏皮可爱,一个活泼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鸳鸯”不仅是美好爱情的象征,还可以用来向倾慕之人含蓄委婉地传达爱意。展现了许兰雪轩虽长在深闺但是对美好爱情与自由充满了向往之情,给人一种清新绮丽的感觉。
许兰雪轩早期诗里溪上行舟的场景设置,效法了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写于其刚到汴京尚未出嫁之时,回忆起少时游乐的场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少女奋力摆动船桨,鸥鹭惊飞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俏皮中透露出一丝豪迈之气,李清照享受着大自然带给她的无限乐趣,表达了自己对从前那些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也从侧面体现了对自由的向往。
此外,许兰雪轩的《秋千词》:“邻家女伴竞秋千,结带幡巾学半仙。风送彩绳天上去,佩声时落绿杨烟。蹴罢秋千整绣鞋,下来无语立瑶阶。蝉衫细湿轻轻汗,忘却教人拾坠钗。”描画了一幅虚实结合的少女秋千图:相邻人家的少女系着五彩的飘绳站立在秋千上比试高低,轻盈飘逸,如神仙般,胸前佩戴的玉饰发出清脆的响声。“蹴罢秋千整绣鞋,下来无语立瑶阶。蝉衫细湿轻轻汗,忘却教人拾坠钗”化用李清照《点绛唇》当中的诗句,少女慢慢地从停摆的秋千上跳下,在整理绣鞋时,望见了自己的心上人,害羞的她不知所措地站在台阶上,汗珠打湿衣衫,金钗掉在地上都忘记叫人去拾。在古代朝鲜,深闺女子常通过站在秋千上高高荡起去观察外面的世界,许兰雪轩的这首《秋千词》所传达的不仅是怀春少女对爱情的渴望,更饱含了作者对女性可以冲破封建社会的桎梏,展现自我意识的殷切希望。
就上述两组作品相比而言,许兰雪轩的表达更为直接,或与其所处的时代有关。朝鲜王朝中期,以儒家传统和家族文化密切结合,发展了以“礼治”为特点的父系家长制家族文化的时代。这种儒家家族文化用“三从之道”与“七去之恶”等儒家规范把女性隶属与男性,实行彻底的“男女有别”。那时代婚姻中角色冲突,生育,蓄妾,禁止再婚等为题更加强化了对女性的社会约束。[7]女性受到的压迫加深,对自由的渴望便愈加强烈。
2.中期
许兰雪轩在婚后并没有如自己期望的那样,拥有幸福的生活,丈夫金诚立平庸无能,胸无大志,日日寻花问柳,婆媳不合,子女相继夭折。因而,其诗文的创作风格也由最初的清新明朗转为婉转悲恸。如诗《哭子》所云:“去年丧爱女,今年丧爱子。哀哀广陵土,双坟相对起。萧萧白杨风,鬼火明松楸。纸钱招汝魂,玄酒奠汝丘。应知弟兄魂,夜夜相追游。纵有腹中孩,安可冀长成。浪吟黄台词,血泣悲吞声。”
作者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丧子之痛,“纵有腹中孩,安可冀长成”表明对生活已经失去了希望,唯有以血泪才能宽解自己内心的悲哀。
许兰雪轩中期诗歌的悲情抒表与哀思寄寓,亦与李清照中年作品有同声共振之处,两者字里行间流露出凄婉颇多相似。李清照《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这首词是李清照流落江南时所作,丈夫赵明诚的离世,山河破碎,在深秋午夜只能一人对着天地星河感慨怀念过往,无尽悲凉。不过,较之许诗,李清照词的笔触更为婉约细腻,虽未直叙伤怀旧事,却能感人至深。同时,身为女子的李清照身上也有着一般男人无可比拟的家国情怀。《渔家傲·秋思》中:“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山吹取三山去。”上片写出了自己辗转各地逃亡的艰辛,下片表达了自己对于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憎恶之情与对美好生活的积极向往之情;当金兵南下,南宋皇室偏安一隅,求和度日,面对当朝统治者与丈夫赵明诚的软弱无能时,李清照又发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讥讽之声,透露出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无疑,在东亚女性文学史上,李清照的诗词成就与开阔胸怀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3.晚期
晚期,许兰雪轩的心理变得矛盾复杂。一方面,作为一个女诗人,尽管历经磨难,但她并没有囿于绝望的牢笼,反而在绝境中生出一份勇气,让她能够直面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创作出许多气势恢宏的边塞诗。如《出塞曲》:“烽火照长河,天兵出汉家。枕戈眠白雪,驱马到黄沙。朔吹传金柝,边声入塞茄。年年长结束,辛苦逐轻车。”诗歌化用经典描绘了士兵出征的场面以及对边塞士兵的同情之情;另一方面,她又選择逃避现实,将精神寄托于虚幻的神仙世界,以填补现实世界的缺憾。如《游仙词》其六:“宴罢西坛星斗稀,赤龙南去鹤东飞。丹房玉女春眠重,斜倚红栏晓为归。”诗歌中出现的“鹤”、“丹房”等事物均为仙界所有,仙界自由自在的生活与现实世界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这种潇洒奔放的思想在当时“不语怪力乱神”的儒教传统社会之中,可谓独树一帜。
李清照的晚期作品也有神仙题材,从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于仙幻世界的沉迷向往,但更能感受到她对现实境况的无奈怅惘。如诗《晓梦》云:“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翩翩坐上客,意妙语亦佳。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全诗运用较大篇幅去描绘仙界自由自在的生活,体现了作者对自由的神往,最后两句“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又反映出作者求而不得的幽怨与无奈之情。
垂垂老矣之时,李清照独自倚在窗边回首自己的一生,叹息着“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感慨容颜老去,时光不再。
诚如上文所言,许兰雪轩与李清照创作风格的转变经过了上述几个时期,各自带有时代现实与个人经历的印记,向我们展示了在当时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尽管身处社会边缘却渴望自由与爱情,渴望男女平等的独立女性意识。李清照一生波澜起伏,她的作品也传神地描绘出她面临种种遭遇时的内心情感,明清以后逐渐为文人墨客所接受,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着重要的位置。作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词风整体上呈现出婉约派的特征,清新委婉,从女性的视角出发,以一种细腻柔和的话语将美景乐情、哀景伤情娓娓道来。但是在为数不多的传世之作中也不乏爱国的壮志豪情与忧国忧民的情怀。总而言之,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运用同一种意象来达到不同时期有不同效果的情景交融、移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都体现了她出色的诗词才能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对后世及周边国家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许诗的场景设置、笔调运用以及题材构思等方面,可以看到作者對于李清照诗词的仿效。许兰雪轩的作品之所以能在传入中国后引起相当的反响,成为促进中国同当时朝鲜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媒介,原因之一是其诗歌风格受到了中国古代女性诗歌的影响,使中国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感受到她笔下的各种意境之美。
参考文献
[1]郝曦光.朝鲜女性汉诗研究[D].吉林大学,2020.
[2]李南.许兰雪轩游仙诗与道教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3]姜军伟.李清照与许兰雪轩诗歌对比研究[D].青岛大学,2011.
[4]刘丹.李清照南渡前后用词对比研究[D].重庆大学,2015.
[5]郑志良,金英淑.潘之恒所刊朝鲜许兰雪轩的作品《聚沙元倡》[J].古籍研究,2001(03).
[6]许兰雪轩.兰雪轩诗集[M].书堂出版社,1608.
[7]张海燕.许兰雪轩诗文学的女性意识研究[D].延边大学,2012.
[8]郑冬梅,陈翘楚.论李氏朝鲜王朝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J].韩国语教学与研究,2018(04).
[9]李宁宁.女性主义视域下薛涛与许兰雪轩之比较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30(04).
[10]寇丽雅,孟岩.论李清照生平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J].文学研究,2021(13).
[11]罗滔滔.李清照词独特的女性意识[J].文学教育,2021(09).
[12]许琇现.许兰雪轩与徐灿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