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东方
内容摘要:在名人辈出的唐代,李贺的名字闪耀其中,多数人们在探讨他时多同情这位短命的天才,李贺用惊叹的文字勾勒出离奇的色彩,编织着独属于他自己的诗歌世界。李贺的诗歌具有构思独特、意象内涵多样、用词用字精巧等特点,他曾师从于多人,风格受李白杜甫等人的影响,而他又受屈原的作品、汉魏六朝乐府、齐梁宫体诗的影响。李贺的诗歌被后来的诗人学习效仿,对宋代的诗词以及金代元代的诗歌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人认为李贺的诗歌艺术可从其反应现实方法新、描绘形象手段新两个方面进行探究,本文将从这个两个方面揭示李贺的诗歌并不是一味的悲凉,其中亦有激昂而又诡异的美感。
关键词:李贺 诗歌 艺术探究 意象 想象
历代读者欣赏李贺诗歌的美无不击节称叹,赞叹不已。古人称李贺为“诗鬼”,欣赏他诗歌中的游离于主流世界之外的鬼的世界,但却无法言说其独特的艺术创造,近代学者评价其为“唯美诗人”,其唯美既有世人固有印象中大部分的悲冷凄苦的笔调,也包含着对光明前景殷切的期盼和满怀希望。探求李贺诗歌艺术的创新之处,对其诗歌的艺术成就进行简要分析。
一.反应现实方式新
李贺所生活的时代时思想比较开放的唐中期,他与大多数诗人一样延续汉乐府诗歌的传统,注重对现实社会的反应,因此他多有揭露唐贞元、元和年间的社会黑暗的诗歌作品。从他的一生来看,他的美学精神与新乐府运动有相似之处,但是在创作中却显示出对白居易和元稹的批判,在表现手法上,他不能接受白居易和元稹的元和体,认为他们揭露社会现实的手法过于直白和浅陋,在诗歌的风格上,他认为二者软弱庸俗。李贺的诗歌表现的远大抱负,他希望能够以一种别出心裁、生花妙笔的表现手法来表现社会现实。在唐朝时期,很多青年才俊在诗歌方面有所成就,这就督促李贺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突破盛唐经验,不与前人相同。杜甫反应时代的重大事件,杜甫抒情是凝重和含蓄的,写景是深沉的。李贺的生活经历没有杜甫的深刻,追求模仿只会东施效颦,流于表面。李白的诗歌极具浪漫的色彩反映现实、表达情感,他的诗大多气势磅礴,李贺一味的学习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又会因为没有李白的豪放乐观 ,而显得不伦不类。李贺的诗也包含着对现实社会的抗争,从而表达自己情感的同时,但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诗歌的另一面:采用隐喻和象征来反应现实,针对特定的目标进行攻击,或者赞美特定的事物。
针对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严重,各势力强的藩镇佣兵自重的现象,李贺写了《猛虎行》来揭露黑暗的现实:
长戈莫舂,长弩莫抨。乳孙哺子,教得生狞。
举头为城,掉尾为旌。东海黄公,愁见夜行。
道逢驺虞,牛哀不平。何用尺刀?壁上雷鸣。
泰山之下,妇人哭声。官家有程,吏不敢听。
诗歌描绘了一个猛虎的形象,以猛虎来比喻强藩,前两句表达政府积弱,对藩镇畏惧,不敢采取行动。中间四句生动描述了藩镇割据局面下的社会状态,他以直接影射的手法,描绘出藩镇擅自独立,自建城池,俨然不顾政府的权威。后两句比较隐晦的影射朝廷的将领,表达了他对朝廷将领软弱无能,不敢与反正对抗的愤慨。他不直言社会时事,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手法让读者在并不沉闷的意象中感受他的个人情感。
同时讨伐藩镇的时期,有怯懦的将领,那必然有不畏牺牲奋战爱国的战士,爱国诗人李贺关心战事,当他行至雁门时他写下《雁门太守行》来表达他的抱负: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开头一句表现了战争形势严峻,以“黑云”和“压”来形容敌军来时凶猛,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第二句形象的描绘了我方士兵临危不乱,行动有序的局面,展现了我军的英雄气概。第三、四句以号角声和鲜血在傍晚呈现的暗紫色来渲染悲壮的气氛。第五六两句交代了作战的时间和地点,并描绘了困难重重的作战画面。最后两句主人公出场,借用燕昭王的典故,表达报销政府朝廷的决心。一般描写悲壮的画面多会使用暗淡的颜色,李贺却几乎句句使用明亮的色彩准确的表达了特定时间、地点的边塞战势的变幻莫測,显得十分新颖,是李贺诗歌的创新之处。
就上述两首诗来看,都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猛虎行》在揭露黑暗的现实的同时表达了诗人隐藏在内心深处炽热如焚,忧国悯时的极大痛苦。而《雁门太守行》在描绘社会现实的同时,具有爱憎分明的感情。通过两诗的对比不难看出,可见李贺的诗,并不是一味的悲凉,其中亦有激昂之调,激励着后人为理想奋斗。
二.描绘形象手法新
李贺的诗歌艺术的新还体现在在意象的使用中,用新的手段描绘形象。唐朝的诗的体裁是很全面的。对于意象的使用也是多种多样的,且诗人对形象的描绘经验老道。李白注重写神来衬托形,杜甫重在刻画形象来变现神态,王维描绘形象注重形神并重,虽然三位诗人都在写景状物上具有辉煌的地位,受到后人的膜拜,但是李贺绝不接受三者的手法,他独辟蹊径,努力追寻描绘事物的新手段。如果把诗中有画最为写景状物诗的最高标准,李贺是没有达到这一标准的,他不像王维的用诗歌来描绘画师绘制般的大片美景,而是以诗句来表现美丽图画的艳丽一角。在脍炙人口的《雁门太守行》中能窥见一二:其他诗人在描绘惨烈的战争场面时,大多不会选用浓艳的色彩,而李贺的这首诗也是描写悲壮的画面,却使用了胭脂色、紫红色、金色,十分的鲜明浓艳,这些颜色与黑色、秋色等融合在一起,以斑斓的色彩描绘了战争的一角,用色彩的对比表达了他感情的层次,爱憎分明。
其他诗人描绘形象追求诗与画的统一,诗歌中就很少运用比喻,因为运用比喻会突出局部事物的特点,很难将各个形象统一在一个画面中,李贺在这方面有所创新,善用比喻的手法来描绘画面。以《李凭箜篌引》为例进行分析: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开门见山的点出箜篌是“吴丝蜀桐做”的,制作精良,佳物配良人,通过精美的箜篌衬托演奏者的技艺,赞美人又赞美物,具有一箭双雕的效果。第二句和第三句,诗人不直接着笔无实体的箜篌声,而是从空山凝云落笔,以实写虚,突出了箜篌演奏声音的表现力。第四句点出演奏者的姓名是李凭,交代了演奏的地点。第五句和第六句正面描绘演奏声,“昆山玉碎凤凰叫”通过声音来描写声音,表现了乐曲的曲折起伏多变,“芙蓉泣露香兰笑”以芙蓉和香兰的形象来描写声音,着力刻画出演奏声音的优美动人,两句描写各具特色。接下来的六句,李贺放飞自己想象的空间,声音飞向到天庭,飞上了神山,女娲听得入迷忘记补天,“老鱼”和“瘦蛟龙”随之起舞,吴刚和玉兔久久站立不肯离去这六句把读者带入更加神奇的境界。诗人把自己对于箜篌演奏声的感觉、思想借助联想物象描绘出来,化抽象为具体。诗歌没有对演奏者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李贺在此诗中对箜篌引的描绘,不仅是将演奏箜篌的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是营造了立体的画面,让人身处其中,感同身受,还能让读者想象天庭神山上的神仙欣赏箜篌演奏的画面,曲折又明朗的表达了他对乐曲的评价,艺术境界让人赏心悦目。
以比喻的手法创作诗歌不能代替对事物的直接描绘,李贺在事物的直接描写上也有所突破,杜甫、李白、王维三者描绘形象的共同特点是情景交融,他们会将自然界中常见的事物加以诗意的描绘,李贺别出心裁,不去描绘每个时令的典型事物,在《十二月乐词》中,二月写“蒲如交剑风如薰”,五月写“甘露洗空绿”,不按常理描写。他的诗歌中还有许多不常见的事物或者不存在的事物,如《苏小小墓》中“我乘油壁车, 郎乘青聪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刻画了苏小小在车在鬼火的指引下,与心上人前去幽会的场面,这个无形的女鬼若隐若现,迷离茫然,以一种神秘的诱惑力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苏小小的柔弱让读者产生同情因此并不让人感到诡谲阴森,极具浪漫色彩。
三.想象领域新
李贺也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而浪漫主义诗人所具备的特质之一,便是丰富的想象力,李贺的想象领域与屈原和李白不同,李贺的幻想成分较为新奇,他并没有去简单地重复那些古老的神话以及历史史实,而是在充分挖掘这些神话故事以及历史史实之后,对这些神话故事以及历史故事进一步加工,让这些故事带有李贺个人的色彩。比如说在李贺的《春坊正字剑子歌》当中,李贺写道:“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虽说“白帝”、“鬼母”在诗歌中常常出现,不足为奇,但是李贺却在原有的神话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增添了原有神话没有的内容,比如说白帝震惊以及鬼母哭,这都是原有的神话中所没有的,李贺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故事内容,对其进行了再次的创造。
李贺笔下的神仙与屈原以及李白作品中的神仙有所不同,屈原笔下的神仙,他们会身着不同于凡人的服饰,有着不同凡响的坐骑,但是这些神仙们他们的仪态以及情思都和凡人相同。而李白笔下的神仙大多都较为抽象,李白的作品当中并没有用更加细腻的笔触对这些神仙进行更加详细的描绘。李贺笔下的时间与他们都不同,李贺在进行关于神仙的描绘时,除了对神仙本身的神态进行描绘之外,以后还会通过幻想来描绘神仙所生活的环境以及生活动态。比如说在《天上谣》中,李贺就通过自己的想象,构造了一个天上乐园,将我们展现了一副神仙劳作游乐图。李贺的想象力丰富,他具备非凡的创造力,凭借自己的想象力来对原有的传说进行进一步的创造,在原有的传说之中增添了自己的想象,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精妙。
四.李贺七言古诗的艺术创新
在进行前言古诗的创作时,李贺常常不拘泥于章法以及句法。在创作过程当中,他会交替使用长句式以及短句式,采用七言古诗句式灵活的优势来进一步表达自己。在七言古诗的结构安排上,与大多数诗人不同,李贺会选择以自己的情绪为线索,根据自己的情绪变化来组织诗歌,这就使得李贺所写的亲眼故事的开端与结尾无迹可寻,作品也会有一种忽断忽续的感觉,但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李贺的作品会呈现出一种激荡的诗歌美。李贺在进行青岩古诗的章法组织时有着其特有的方式,李贺的诗歌有着其独有的章法,而并不是没有章法可循。在进行诗歌的创作时,李贺会将意象进行叠加,这些意象之间并没有联系以及意象之间的过渡,但是平行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这样的诗歌组织形式,使得诗歌的跳跃性大大增强,能够更加真切的展现出作者内心的心理变化。
李贺的七言古诗除了在章法、句法以及结构方面进行创新之外,他也在平仄以及用韵,这些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创新。李贺在进行七言古诗创作时,常常会运用转韵,解李贺的七言古诗韵脚较为稠密。在李贺的七言古诗创作过程当中,很少会出现长时间不转换韵脚的这一情况,他的诗歌大多转韵频繁。转韵的多次运用,使得李贺的诗歌的声情更加丰富,那这种诗歌就更能表达李贺多变的情绪。在古诗创作过程当中,诗人会十分讲究韵的应用,在诗歌创作过程当中,平仄韵的使用、以及韵脚的稠密程度。都会影响到这首诗的深情表达情况。读了这首诗的换韵间隔比较长,且这首诗的韵脚比较稀疏的话,那么这首诗歌的节奏也就更为缓慢,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情绪也就较为平和。反之,那这首诗歌的节奏就更加急促,且其表达的情绪就更加激昂强烈。李贺多用转韵、且韵脚稠密的原因就在于此,频繁的转韵使用以及稠密的韵脚使得李贺的情绪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出来。
李贺的诗歌创作在章法、声调、用韵、反映现实、描绘形象、想象等领域,都极力的追求创新,他在思想上面,不愿意因循守旧,在诗歌艺术创作层面,大胆创新,力求不落俗套。他有着超凡的想象力,也能够十分巧妙的运用艺术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表达自己的复杂感受,他的诗歌创作展现出十分鲜明的个性色彩,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浪漫主义手法。李贺在诗歌艺术上的创新表现在他为古典诗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的丰富提供了借鉴,在当时创作环境下,他标新立异,他积极入世却否认天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追究个性但又不把游仙问道看作是个性,他诗歌反应的思想既不能归属于儒家也不能归属于道家,他反对遵从旧的创作要求,探索新形式新方法,力求创新。李贺所处的时代背景、时代的主流审美、亲生经历、性格特征都是其诗歌创作的决定性因素,他沾染了韩愈的语言过于求奇取胜、学习李白的自由想象、杜甫的转折,但却不是怪诞邪恶也不是清冷寒涩的,他的诗也有大气磅礴,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昂扬斗志,使人读来慷慨激昂,热血沸腾,反映着当时美学的新的发展方向。李贺力求在诗歌中将现实的美反映出来的同时,也将追求理想的美表现的淋漓精致,因此他的诗歌创作既有巧思,也有独创的奇景,表达着他对光明前景的殷切期盼,对生活充满期望。
参考文献
[1]于元明.论李贺诗歌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J].江西社会科学,2003(7):26-29.
[2]张逸文,王昕.论钱钟书“曲喻说”与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2):36-42.
[3]任秀芹.通感艺术在李贺诗歌中的运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4(3):74-77.
[4]徐毅.李賀诗歌的艺术渊源[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7(1):41-44.
[5]余国良.丘特切夫与李贺诗歌的艺术感觉[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6,25(2):57-61.
[6]孙艳秋.追求新变的李贺诗歌语言艺术[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24(7):36-38.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