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吉 易百玲 刘玲玲 |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第三外国语学校附属华盛观荟幼儿园
儿童哲学活动主张“教育要倾听儿童的声音、关注儿童的世界”,能够帮助幼儿发展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协作性思维,培养移情、包容、理解等良好素养。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第三外国语学校附属华盛观荟幼儿园结合儿童哲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开展了一场以“梦”为主题的中班哲学团体探究活动。
确定主题。午睡结束后,幼儿1突然对教师说:“老师,我梦到在鳄鱼旁边睡觉,但它不咬我,因为我帮助了它。”其他幼儿听见后,纷纷分享自己做的梦。
幼儿2:“我梦到自己在爬竹子,爬到最高处时从竹子上掉下来了。”
幼儿3:“我梦见自己像花一样美!”
幼儿4:“我梦到警察抓住了小偷。”
看到他们兴奋地谈论自己做的梦,教师意识到这正是开展“心灵哲学”中“梦”这一主题相关活动的绝佳契机。于是,以“梦”为主题的儿童哲学团体探究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准备环节。教研组结合“梦”的内涵、常见观点或论断以及幼儿已有的认知经验,预设“梦”主题的团体探究内容框架。此后,教师梳理出合适的时机下形式多样的、贴近儿童的生活感受与经历的刺激物。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呈现刺激物激发幼儿提问并通过投票确定议程。第一,图文表征,合作记录。教师将幼儿提出的问题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表征,加深幼儿理解的同时提高幼儿积极性。第二,及时回应,过滤事实性知识。如,有的幼儿提出“为什么晚上做梦,白天不做梦”,于是教师反抛问题“你们认为呢”,部分幼儿立即反驳了这个“假问题”,大大提高了提问效率。第三,类似问题合并做减法。当幼儿提出相似的问题,教师及时指出并提醒幼儿,以方便后续投票。最终,本次探究问题确定为“人为什么会做梦,而且每个人的梦不一样”。
对话环节。对话环节在儿童哲学探究中占据着最为核心的位置。对话区别于谈话,不仅需要“慢下来”,还要能“深下去”,且多数对话无法预测走向,过程中也会不断产生新的“话题”,推动对话的关键在于追问和刺激物的出现。
把握提问时机,推动对话进程。把握提问的恰当时机是提升追问质量的前提,教师应该在幼儿存在困惑时、对话陷入停滞时、思维僵化时及时追问。
巧用回应策略,灵活提问。其中,一种是立场转换式反问,意为将回答问题的主体由教师转换成孩子。比如在关于“人为什么会做梦”的探究中,教师适时将问题反抛给孩子,询问他们的想法,会得到更多意想不到的答案。另一种是概念澄清式追问和理由举证式说明。前者是指教师对幼儿话语中的核心概念进行追问,后者是鼓励幼儿通过举例的方式证明自己的观点。如,在提及“噩梦”的概念时,教师捕捉到幼儿对“噩梦”的理解比较局限,可通过追问和澄清,帮助幼儿拓宽思路。
刺激物的出现。在探究“如何走出噩梦”时,教师可以借助于表演游戏。在通过表演游戏的刺激后,孩子将解决问题的主体转向了自身,答案不仅更加丰富多样,还彰显出孩子的童真。如“拿一张纸撕一撕,把噩梦撕掉扔进垃圾桶就不怕了”“把噩梦画下来、写出来、说出来”等。
总结环节。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儿童哲学研究中心主任高振宇指出,总结环节可分为总括、指惑和展望三种形式。总括是指梳理已经达成的共识,指惑是指明仍然存在的分歧,展望即揭示未来探索的方向,教师可据此总结探究活动。
评价和延伸环节。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接受能力范围和探究内容灵活调整评价内容,既可以对幼儿的参与进行过程性评价,也可以从倾听、表达、思考、创造性、同伴关系等方面进行总结性评价。此外,可尝试让幼儿以简单的方式进行自评或他评,如在此次活动中,教师通过设计“积极思考豆”“大胆表达豆”“认真倾听豆”“奇思妙想豆”四种“儿哲豆”,让幼儿对当天的表现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