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乙
(泉州市科技开发中心,福建 泉州 362000)
近年来,泉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不断创新提升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1],在运行机制、选认方式、资金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科技特派员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发挥了科技特派员作用和优势,聚焦泉州重点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加大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振兴、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
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政治任务,也是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和为民办实事的民生工程,更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泉州市充分认识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重要性,坚持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夯实工作责任。二是抓住战略机遇。丰富完善新时代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内涵和实践,着力破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类技术瓶颈,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率先在全省将服务全领域覆盖,助推企业提升研发能力,实现全产业链覆盖。三是发挥积极作用。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率先在全省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开展量化考核,实行正向激励,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持续提升服务能力,为促进泉州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作用。
强化政策引导,通过创新机制和加大保障措施,初步形成政府引导、部门配合、科技特派员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局面。一是出特政。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特派员工作,专门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专题会、专题现场会,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联席会制度。先后出台《泉州市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泉州市进一步坚持和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行动方案》[2]《关于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服务乡村振兴和助力产业转型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进一步推动了全市科技特派员工作不断深化、拓展、提升。同时,设立市级专项经费,支持科技特派员申报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示范项目、建设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自2020年起每年安排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1 000万元。实行科技特派员绩效考核,对选认为市级个人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经考核合格后给予0.5万-5万元工作经费,对科技特派员及团队(法人)创办、领办或与经济实体开展实质性技术合作、专利成果转化项目和服务平台给予10万-20万元经费补助。二是抓特色。围绕全市各县域主导产业和重点领域,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出发点,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管理、平台等方面的优质资源,创新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促进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德化县引进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科技特派员团队助力陶瓷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与中科院共建陶瓷智能装备研究院,研发陶瓷泥料自动生产线设备产能增加120%,节约生产成本15%左右,辐射推广到全国主要陶瓷产区,年产值3 000万元以上。永春县引进华中农业大学实施“永春芦柑黄龙病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列入泉州市燎原计划项目,总结出一套芦柑黄龙病综合防控新技术,被国内同行称为“永春模式”,在全县推广应用,每年为全县果农挽回经济损失2 000万-2 500万元。三是促特效。通过政府搭台、产业布局、校企联手,汇聚一大批人才和团队,在产业链各环节开展服务,做大做强泉州纺织鞋服、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2021年,全市已培育形成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建材家居、机械装备等9个超千亿产业集群,其中重点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纺织服装产业增长12.1%,建材家居产业增长10.9%,机械装备产业增长14.2%,建设了洛江、晋江、南安等省级装备制造业重点基地,形成了针织大圆机、绣花机、经编机、建筑用砖机、石材机械、智能制鞋生产线、卫生用品设备等一批特色行业和优势产品。
围绕“服务谁”“派谁去”“求实效”3个方面,聚集科技特派员技术优势和产业转型发展需求,创新供需匹配方式,开展精准对接选认,补齐全市创新型人才和科技缺口,解决产业技术需求问题。一是要需求,解决“服务谁”。面向全市企业征集技术需求,聚集产业链“卡脖子”技术和企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核心技术,推行“订单式”需求和“菜单式”服务的对接供给模式。主动融入“强产业、兴城市”战略,启动揭榜式选认,围绕全市12个县(市、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布技术需求榜。二是送技术,解决“派谁去”。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专业优势,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主体牵头组建多学科的全方位创业和技术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科研攻关“一对一”服务,开展全产业链创业和技术服务。截至2022年10月,全市选认省市级个人科技特派员3 757名,其中工业领域1 167名,占比36.70%;团队(法人)科技特派员384个,其中工业领域153个,占比39.84%。例如,卓东贤特派员助力安踏公司开展石墨烯相关技术研究,并链接中科院福建物构所、泉州师范学院、国锐中科、泉港石化和湖南云箭集团等资源,与安踏一同合力攻关石墨烯技术在运动鞋服领域应用;陈素晶特派员团队通过开展高端厨卫用石墨烯功能涂层、环保黑色耐指纹卫浴新材料的关键技术研发,助力九牧厨卫在基础材料、节能环保工艺等方面的表面处理技术创新,带动提升福建省在国内国际厨卫市场的影响力。三是求实效,破解“新难题”。通过畅通科技人才选派渠道,引导18家“中科系”“大学系”“军工系”科研平台和59家新型科研机构,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转换发展动力、培育新动能上发挥积极促进作用。其中,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选派科技特派员50多人次,组建18个创新团队,服务企业250多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00多项。依托龙头企业作用,聚集产业发展需求,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优势,组建59个不同形式的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为完善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壮大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实现产业转型发挥作用。例如,海峡伞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立伞具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与20多名高校专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解决伞具产业关键性技术问题10多项,申请专利80多件,实施国家级科技项目1项,申报省市级科技项目6项。
虽然泉州市在科技特派员工作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工作保障方面,科技特派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激励机制方面,科技特派员绩效考核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明显,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形成;投入机制方面,科技特派员项目支持经费不足,尽管设立了专项工作经费支持科技特派员服务工作,但是科技特派员在服务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时没有充足的资金,缺少相应的投融资机制。
全市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新技术人才较为缺乏,尤其是“高精尖特”专家级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的选派未能很好地进行双向选择,对接不够精准,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的范围不够广,无法完全满足乡村振兴和产业转型多元化的科技服务需求。
科技特派员专业知识结构与服务对象需求还不够紧实,引领作用还不够突显。科技特派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科技特派员的创新意识不强,无法满足创新创业需求。科技特派员带领农民创业成功难度大,共创共享共盈共赢机制还未形成,亟待出台支持科技特派员建立利益共同体的有效措施,进一步激发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活力。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行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要立足3个“精准”,努力打造具有泉州特色的科技特派员运行模式。
一是深化科技政策保障机制。加强对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政策配套,完善制度体系和政策环境。进一步拓展选认管理机制,结合传统优势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从服务乡村拓展到助力产业转型,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把创新的动能扩散到田间地头和车间企业。二是深化科技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绩效考核机制,坚持考核指标深入量化,使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振兴和助力产业转型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激励机制,将科技特派员工作经历纳入职称晋升的基层工作经历。三是深化科技项目支撑机制。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市县两级配套支持科技特派员围绕区域主导与特色优势产业,组建“链式”复合型团队,开展先进成熟适用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打造“一县一业一基地一团队”创业和技术服务示范点。引导各类科技资源及相关资金向科技特派员倾斜。
一是按需选派发挥特长。围绕选派人员专业特长以及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深入开展“订单式”需求对接与“菜单式”服务供给选认。同时,围绕主导或特色优势产业需求,积极推行“揭榜式”选认,增强服务供给的有效性和精准度,积极打造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技术服务示范点,协助企业加快研发攻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服务好“最后一公里”。二是跨界选认彰显特色。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动、跨区域、跨行业选认,组建R&D统计、高企培育等科技特派员特色服务团队,破格选认一批工艺大师、非遗传承人等乡土特色人才,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向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绿色生态等全产业领域延伸,推进科技特派员服务向多区域全产业蓬勃发展,构建全产业链综合性服务新格局,助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三是包村联户务求特效。聚焦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在时间、空间上务求无缝对接、精准发力,以镇村为节点布局,组织深入行政村、社区、企业开展摸底调查,督促未覆盖行政村(社区)开展包村联户服务工作,实现创业和技术服务行政村服务全覆盖。
一是强化区域特色。结合各县(市、区)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发展方向,总结适合本地发展的创新创业模式,培育1-2个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技术服务示范点,在服务领域拓展、团队(法人)、星创天地等方面做出特色、形成亮点。二是强化平台效应。整合科技、人才、信息、金融等资源,加速泉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及提档升级,精心培育多种形式星创天地,遴选工作站新载体,推广使用“慧农信”微信公众号,引导科技特派员开展远程技术咨询与指导,落实服务动态管理机制。三是强化利益共享。深入实施利益共享机制,通过科技成果入股、资金入股、技术服务和合伙经营等多种形式,培育建设一批科技特派员利益共同体,市县两级配套给予运营补助,促进企业高质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