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艳霞 呼 然
(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一)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手机、电脑、IPAD等设备全面普及,为网络直播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网络平台的全面兴起,让数以千万计素不相识的人们在网络中彼此交往,庞大的网民数量构成了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暴涨的点击率和关注度,为网络直播活动提供充足的供需资源。直播技术的发展也让网络直播活动的门槛很低。在这一技术背景下,一大批大学生主动置身网络世界,成为网络直播的热衷者,将生活融入直播,通过参与网络直播打造属于他们的网络直播青年文化。观众和主播是产生网络直播文化的主体,在互动的过程中会伴随着亚文化的萌生。主播是直播的发起者,在网络直播亚文化产生过程中有着主导作用,主播会根据自己的独特风格选择直播内容,在直播间呈现自己所擅长的事物,直播观众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主播,观众可以通过发弹幕的方式跟主播互动,主播的直播内容会引导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
(二)商业利益的驱动。正如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所说:“文化走向工业时代,采取一种工业化生产方式,以资本运作为主要手段,目的在于获得利益最大化。”网络直播借助互联网平台既满足了大众新奇的感官体验,成功吸引了大众的关注度,也满足了直播平台、主播、商业公司、网络推手等群体的经济利益。在商业利益裹挟和驱动下,网络直播文化飞速发展,成为最炙手可热的文化业态。形形色色的网络主播一夜暴富的神话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充斥着他们对名利和成功的向往,而网络平台和投资商将目光投向了青年大学生,通过精心包装、打造、炒作大学生网红获取利益。个人、网络平台、商业推手各种利益驱动成为推动大学生网络直播文化迅速发展。
(三)青年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带动。00后青年大学生在网络的陪伴下长大,学习、交流、购物、娱乐事事离不开网络,相比90后、80后大学生,对网络有特殊心理需求,主要表现在:第一,渴望关注心理。00后大学生普遍敢想敢做,个性张扬,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和中心。网络直播提供了一条捷径,短时间能够使主播得到关注和追捧,满足了青年大学生快速成名的需求。第二,展示自我心理。00后大学生多才多艺,不甘于平凡,各种网络直播平台、互动社区、微信、微博为个人的才华和技能展示提供了空间,满足了青年大学生自我展示的心理。第三,获得价值认同心理。青年大学生渴望获得别人认可,尤其是个人能力和素养的肯定。通过网络直播平台,青年大学生可以向更多人展示个人风采,还能收获“实利”,迎合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诉求。这些心理诉求驱动引领青年大学生置身网络,直播大学日常生活推动了大学生网络青年文化的发展。
(一)网络直播青年文化现象的积极影响。一是丰富了大学生文化生活。网络直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了学习直播、美妆直播、才艺直播、吃播、网络游戏直播等等,让青年大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获得心灵的小憩,生活变得丰富充实,陶冶性情、调剂生活,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二是培养了青年大学生的创造力。大学生网络直播青年文化是在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新事物,网络直播者要想吸引粉丝,在若干同行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更需要直播活动能够独具一格,提升新颖性,这在一定程度培养了青年大学生的创造能力。三是促进了青年大学生社会化。社会化是人成长发展的必经阶段,通过青年人的自我努力,在社会实践中大浪淘沙,积极参与到个体社会系统中社会关系网的构建,对已获掌握的社会经验进行验证与再创造。大学生网络直播文化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工具,青年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活动接触社会,与社会互动交流,从中汲取重要信息,汲取营养,接受社会规则的鞭策打磨,磨砺了心智,提高素质,为青年社会化提供空间和舞台。
(二)网络直播青年文化现象的消极影响。一是挑战了社会主流思想文化。形形色色网络直播文化,以网络化语言和调侃、恶搞、吐槽式的话语风格,藐视权威,倡导个人中心主义,否定历史传统和道德原则。有的大学生“网红”为了增粉成名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以身体为代价,频频触犯法律和道德底线。满足大众感官感受同时,消解了人们的精神意志,挑战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流文化的话语权。[1]二是助长了功利化价值观。网络直播文化大行其道,在这种商业化、世俗化浪潮的侵袭下,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注重物质利益,忽视精神追求,“注重眼前,看重结果,把‘红’看成是‘成功’,把名气、金钱、物质作为‘成功’的标准,追求利益最大化”。这种功利主义思想,容易在同学中产生负面影响,一些学生急于追名逐利,不能安心学习和科研,导致思想浅薄,能力素质不强。三是激发了非理性消费观。网络直播,通过展示豪车、名牌服饰、高档化妆品、美食等,彰显生活的富足,与财富、金钱、权利、地位联系在一起,由此,网络直播文化塑造了巨大的消费空间,刺激人们消费的冲动,诱导着青年大学生去追求吃、穿、住、用、行方面的高档消费,出现互相攀比、购买名牌的现象,产生单纯以获取物质享乐为目标文化追求。四是滋生了庸俗的审美观。网络主播一般都有着靓丽的外表和姣好身材,这种设定通过网络的传播和发酵,让大众误以为高颜值是成为网红的必备条件,导致很多青年大学生盲目迎合大众的视觉感受,丧失了对美的独立性判断,重视外在忽视内在,以直观的印象评价美丑,模糊了审美概念,更降低了审美趣味。五是产生了畸形的成才观。在网络直播世界,商业资本和网络推手的联手制造了很多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神话,而传统观念中艰苦奋斗、勤学上进的价值观念受到了挑战。青年大学生极易受到这些不良价值观的蛊惑,渴望自己也能一夜成名,迅速走上人生巅峰,形成了畸形的成才观,这种畸形的成才观使青年大学生认为学习无用,不安心学习,甚至荒废了学业。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行动指南,不仅明确提出了青年大学生在国家层面价值目标,也明确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高校要加强价值引领,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的育人功能,增强主流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吸引力,减轻网络直播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其次,要将日常教育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中外比较、新媒体育人等方式,使主流信息和价值观占据绝对的优势,引导青年大学生明确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什么是错误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成功观,摒弃追名逐利的浮华的成名观。第三,要针对青年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借助网络平台的资源优势,多方面开展形式各异的校园文化活动、志愿公益活动、科技创造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创造积极健康网络文学作品,参与科技发明创造,投身志愿公益活动,成为网络正能量的弘扬者。
(二)加强网络媒介自律教育。当代青年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如何在利用好网络的同时,不沉湎于网络游戏和网络直播活动,这就需要青年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网络自律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创造能力和信息甄别能力。[2]因此,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媒介自律教育。第一,高校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理性看待媒体,提升运用、认识、分析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避免可能遇到的风险。第二,青年大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个人的文化品位,自觉抵制低俗、色情、暴力的网络直播文化。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网络直播文化作为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提供了大众的、多元的文化展示的平台,高校要创造性地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时化、日常化。第一,要举办在线直播、云晚会、云运动会等活动,通过交流互动,满足青年大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文化需求。第二,要结合大学生的专业和兴趣爱好,组织大学生在线开展第二课堂直播活动,把网络直播平台变成学生实习实践平台,变成学生素质和能力展现平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实践,创新创业,塑造正面“网红”,积极培育网络意见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