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视角下非遗传承人的认同感与获得感研究
——以“谭氏苗拳”申报政府非遗项目为观察中心

2022-02-28 16:21谭善君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泸溪县传人认同感

谭善君

(东北大学民族学研究院 河北秦皇岛 06600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活着的文化,非遗保护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十分重视的问题。2020年3-9月东北大学民族学研究院浦市文化研究课题组(下文简称课题组)在湘西州泸溪县浦市镇发现了一门民间武术流派“谭氏苗拳”。在对谭氏苗拳的历史渊源、演绎过程、传播形式、传承特点、发展状况等问题进行长达6个月的田野调查后,2020年7月,由课题组执笔,将谭氏苗拳成功申报为泸溪县县级非遗保护项目,2020年11月,又成功将其申报为湘西州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一、谭氏苗拳的申报

(一)谭氏苗拳是一项重要的非遗项目。谭氏苗拳是由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泸溪县浦市镇谭姓一族的谭家拳演变而来。据说,谭家拳是因为浦市“生宝(今新堡村)”谭氏祖先谭子兴随岳飞镇压洞庭湖杨幺叛乱后被封辰州府溪洞正将后把岳家武术一并带到浦市。而真正的谭氏苗拳创始人是清末的当地武术家谭世洪(约1855—1898)。谭世洪年轻时行走江湖与贵州苗族镖师潘忠义结为异姓兄弟,互传武术绝学。谭世洪将潘忠义的棍法糅合进谭家拳当中,为纪念两人兄弟的深厚情谊,谭世洪将这套新的武术命名为“谭氏苗拳”。

(二)谭氏苗拳的文化价值。

1.民族精神价值。谭氏苗拳是民族团结的武术,产生于汉族与苗族、土家族的友谊,兴起于民族团结,无论是开派祖师谭世洪,还是今天的传人,都遵循这个精神。谭世洪以汉族身份与其苗族结拜兄弟潘忠义,超越民族界限互传武艺,建构了民族文化的共同体。

2.创新价值。谭氏苗拳来源于谭家拳,从族内传艺发展到开放性传艺,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创新精神、开放精神。谭氏苗拳是开放包容的武术,最大的特点是包容性与灵活性,师傅们开堂不论民族地域,门下各地区各民族弟子数千,姓氏上百。

3.健身价值。谭氏苗拳是劳动人民的武术,拳强调健身与防身,不是为了呈现英雄豪杰,习武者都是在劳动之余,练习武艺。谭氏苗拳创立之后,积极在民间传授武艺,招收弟子主要以劳动者为主。

4.武术价值。拳棍合一丰富了我国武术遗产。“拳棍一体”是谭氏苗拳最密传的独特武功,时称“湘西第一棍”。直到谭氏苗拳开宗明义之后,才向外姓子弟传授。“拳棍一体”与遍布武陵山地区的弟子,都呈现出一时的繁盛与重要影响。

(三)非遗保护项目申报。2020年4月始,课题组认为这是一门有价值的传统文化现象,需要进行挖掘与保护,多次与泸溪县非遗中心领导交流及汇报工作,县非遗中心对当地谭氏苗拳的历史渊源、演绎过程、传播形式、传承特点及发展状况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并对谭氏苗拳的未来保护、调查取证及书写申报书的注意事项等给出了专业的建议。2020年10月初,县非遗中心将《谭氏苗拳》上报至湘西州非遗中心申报第九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月谭氏苗拳成了湘西州第九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谭氏苗拳》申报成功是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支持与肯定的表现。

二、传承人身份认同

(一)个人认同与社会反馈。在最初对谭氏苗拳的传人们进行调研与访谈时发现,谭氏苗拳的传人们对于谭氏苗拳的认识不深,认同感相对薄弱。传人们都知道自己的武术是师传或者家传武术,也有一部分曾四处开堂子教拳,以此为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全国劳动力大转移之后,乡村适龄武术爱好者的流出让开堂教拳为生的传人失去工作,只能另谋出路。[1]并不是说这些已经从事其他行业的传人对自己身份不认同,而是认同程度不高,对于谭氏苗拳背后的价值认识不够深刻。传人的身份并没有为他带来有效益的帮助。不光是传人对于自己的身份认识不够清晰,社会外界对于谭氏苗拳传人的身份认同感同样不强,对谭氏苗拳的认识同样不够清晰。这是导致谭氏苗拳传人对自己身份认同感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当课题组找到谭氏苗拳传人后,大多数对于访谈是十分接受的,愿意给我们讲述自己或者师长、祖辈的故事。当得知课题组想将谭氏苗拳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传人们是持支持态度,但对于谭氏苗拳未来的发展并不看好。

申报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需要在申报书中详细介绍各种信息,还需要提交辅助的视频资料。为此课题组希望邀请谭氏苗拳传人们能够参与到视频资料拍摄中来,但第一次的邀请结局不是很理想。当课题组提出要拍摄谭氏苗拳的传人们表演时,他们大多数都不乐意参与,更别谈让他们在私下练习已经丢掉20来年的武术套路了:第一,谭氏苗拳传人们对将谭氏苗拳申报非遗保护项目并不看好,对课题组调查成员也没有信心;第二,对于谭氏苗拳这个武术门派的集体认同感不强,对于谭氏苗拳的认同仅仅是从个人出发或者是说从自己的支脉出发。这种个人认同程度的认同感不足以让他们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第三,谭氏苗拳的传人大多已经认为自己的武术功底不如以前,将他们的故事用文字表现出来是加分项,但拍摄视频是丢人现眼的一种行为。

(二)强化集体归属感是集体认同形成的主要因素。课题组通过微信公众号等社交网络不断对谭氏苗拳进行报道,当地社会不少人对谭氏苗拳文化及传人逐渐了解,强化了谭氏苗拳传人们对自己传承人身份的认同感。李丹洁曾说:“文化认同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人体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相互塑造。”[2]这一点在谭氏苗拳传人们身上表现得十分清晰。

通过网络(微信公众号)不断对一位又一位谭氏苗拳及传人进行报道,谭氏苗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获批,谭氏苗拳传人对于身份的认同感变得越来越强。2020年8月中旬第二次谭氏苗拳聚会时,谭氏苗拳传人已经相互十分熟络,相信大家是一个组织、一个集体,集体归属感十分强烈。同时也了解到谭氏苗拳的价值所在,重新肯定谭氏苗拳的文化,并愿意为“门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促进集体认同的形成是提升传承人参与积极性的重要步骤。人格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世界是建立在情境与人的交互作用中,非遗传承人在传承和保护工作当中的态度和行为,会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仅仅通过他们的态度往往不能很好的预测他们在保护和传承工作中的行为是否积极。[3]所以课题组如果能够使他们进一步加深自己的认同感,从这一方面入手,使个人认同达到集体认同感与社会认同感高度,相信非遗传承人们的态度会与其行为密切联系起来。

三、非遗传承人获得感的形成

(一)公开报道为非遗传承人带来首次获得感体验。以谭氏苗拳的传承人们为例,最初的获得感来自谭氏苗拳传人们与课题组的访谈,谭氏苗拳的传人突然发现有人认可他们的武术,有人愿意倾听他们的故事,虽然这些故事中或多或少会有自我服务偏见的存在,大多数传人们对这种他人的认可以及自我回忆时对个人的自我服务偏见也会陶醉其中。课题组不光进行不断的访谈,在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当地宗族微信群以及朋友圈)也不断地对谭氏苗拳的传人及故事进行报道,通过报道让当地老百姓开始了解并认同谭氏苗拳。谭氏苗拳的传人们真真确确地有了来自谭氏苗拳给自己精神上带来的获得感,因此也愿意参加课题组组织的一些传人聚会活动。

(二)非遗申报对增强非遗传承人的获得感起引导作用。

1.2020 年5月课题组组织谭氏苗拳5位传人第一次聚会。他们希望选一个传人做代表。同时谭氏苗拳的传人们对于谭氏苗拳成功申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看好也不知道如何去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课题组对相对年轻的谭氏苗拳传人谭必众(58岁)与谭永远(65岁)做工作,让他们参与拍摄申报非遗的视频工作。2020年7月14日,泸溪县非遗中心公布第七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传承人的通知,《谭氏苗拳》名列其中。

2.申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级非遗保护项目。当第二次谭氏苗拳传人聚会后,课题组着手谭氏苗拳作为民间武术申报成湘西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由湖南师范大学谭必友教授牵头,泸溪县谭子兴文化研究会的谭永国、谭永席组织,2020年10月23日,10余位传人在浦市镇旅游景点吉家祠堂开展谭氏苗拳第一次武术表演活动。谭氏苗拳传承人们更是对谭氏苗拳的未来发展有着许多的憧憬。

(三)获得感随非遗申报工作的推进而逐渐增加。谭氏苗拳非遗传承人们当看到项目希望和价值得到政府认同后,获得感达到一个高值。来自政府的肯定大大提高了传承人自身的获得感。传承人们无疑受到巨大的鼓舞,他们对谭氏苗拳的文化、武术再次重视起来。泸溪县政府非遗中心将谭氏苗拳批准为县级非遗保护项目后,宣布了谭氏苗拳得到了来自政府的肯定和认同。在这一系列的肯定与认同下,谭氏苗拳文化同时反哺给谭氏苗拳文化的直接表现者,即谭氏苗拳的集体传承人,从社会外界得到的认同给他们带来了不仅是认同感,还有获得感。

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普查是非遗保护的基本工作,传承与传承人是非遗保护的核心,身份认同感与获得感是传承人的动力来源,提高传承人身份认同感与获得感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中之重。非遗保护必须要提高传人的身份认同感,没有身份认同的非遗传承人对于非遗保护的工作是被动保护。而非遗传承人的获得感则是非遗保护的强大动力,而获得感主要表现在他们是否能够看到非遗保护的希望。看不到希望就不会愿意配合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如何得到认同感、获得感是非遗保护的基础任务,建立起认同感与获得感,非遗保护工作将会成为非遗传承人的主动保护。

非遗传承人有时对于如何传承和保护自己的非遗项目的方法并不清晰,需要外界如政府、学界甚至商业界的帮助与指导。但是来自外界的力量不能强行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主观意愿让非遗传承人进行保护和传承。就拿谭氏苗拳传人的保护工作来说,即使他们配合,那也是非主动、不积极的配合,即使主动并积极配合也无法认识到事件的本质。苑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之忧》提到:政府单位的过度管理有时又会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色、走味,不能起到一个基础而又良好的保护工作。[4]政府在非遗保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不能过度管理,也不要让非遗变得假大空。

猜你喜欢
泸溪县传人认同感
“老精神”与“新传人”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湖南泸溪县油茶低产林带状更新改造对策
成都市初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阅读之光充盈校园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泸溪县杂交水稻新品种展示实验
泸溪11万吨椪柑鲜果求销路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闽剧传人陈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