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亭 闫 静(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 )
“双减”背景下,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以下简称“中关村三小”)开启了基于新型教育组织形式“班组群”的生态课程体系创新实践研究。以“学与教”方式的转变为核心,创新教育组织形式,重组各种学校资源,建立新型的教育关系,变革课程设计形式,鼓励教师广泛参与课程设计,达到重新认识学校、认识学生、认识教与学的目的。
把来自三个连续年级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不仅与同龄同学共同学习生活,也根据自己的整体发展需要,与其他年龄段学生共同学习生活。
将来自不同学科的七位教师组成“家庭式合作团队”,共同负责一个班组群的一百多名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实行“班主任+导师”共力方式,以此突破分科教学和个人包班教学的“两极思维”模式,保持我国分科教学的系统和深度,实现共担“立德树人”。
在班组群里,学生不仅与同龄孩子在一起学习、成长,还有上下两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共同学习成长,在这样丰富的“家”的关系里,学生不仅可以有多样的成长楷模和同伴,同时也可以成为其他孩子的楷模和伙伴。班组群为儿童提供了积极建构的成长契机,让每位学生能更加勇敢地跨越成长中的障碍。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学生互动,激发了高年段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弟弟妹妹们为他们提供了回顾和反思成长的机会,促进他们更好地进步与发展;对于低年段学生,哥哥姐姐们为他们提供了“最近发展区”的鲜活样态,看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让他们更从容自信地面对成长中的问题。
在班组群中,“班主任+导师”的教师团队组合,让每一位老师都是孩子的育人者,分担着单一积压在班主任身上的育人责任。每一位老师的眼中有了更多的孩子,他能看到每一位学生横向和纵向的发展表现;而每一名学生也不再仅仅受惠于课堂上的某一位老师,班组群的每一位老师都能成为他交流或求助的导师。
教师们从一个个相邻的“教室洞穴”中走出来,释放出更多的教育力,带给大小孩子更多的合作学习和生活共享。教师们有机会在更多样的场景中看见学生的不同立面,带来对学生更全面综合的理解。
学校超越班级授课制“班、课、时”的局限,构建生态课程实践体系,形成基于“课堂-单元-学期-学年”的科学且专业的学习链条。
从课程结构上,聚焦立德树人,穿越课程结构壁垒,创新整合为六大学科课程群:数学工程科学科技类、表演艺术类、视觉艺术类、语言类、历史与社会科学类、身体活动与健康生活类,有机融合分科与综合学习的优势,使更深度的真实学习得以发生。
从学时安排上,以90分钟的大板块学时代替单一的40分钟一节课的固定模式。每一个大板块尽量是一个课程类群,教师可根据课程设计需求灵活设置课程活动和休息时间,还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需求,邀请其他教师协同教学。从空间规划上,我们将三个相连又互通的教室组合在一起,再加上同等大小的公共空间,组成一个“三室一厅”的“家”,作为班组群师生的公共共享空间。平时三个班级的学生可以在各自的教室里学习,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需求,随时将两个或三个班级自由组合在一起共同学习。
在这样的一种组织再造和时空重组下,综合多样的学习形式更有可能成为学生的日常常态。我们对已有课程实施的类型重新设计,形成课程体系的三个层次——基础层、拓展层和开放层,将六大课程群合理有序地纳入其中,最终形成了“三层六类”的中关村三小“大家课程”结构。
第一,基础层,包含国家课程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延展。在继续保持和发挥分科课程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学科内知识的整合,将学生品格、行为、知识、能力的学习与体验有机融合在学习的全过程中。第二,拓展层,包含学科协同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科协同课程由班组群发起,以基于学科内容进行的跨学科、跨年龄的综合学习,引导不同学科的教师跨越学科边界,采取协同教学,减少单纯分科教学带来不同学科间知识的重复或割裂,获得学与教价值的最大化。第三,开放层,包含综合任务课程和场馆课程等。综合任务课程是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以学生感兴趣或有意义的真实问题为核心而展开的跨年龄、多学科课程;场馆课程是我校创造性地将学校空间与育人过程相融合,创新空间的内涵,形成基于校外场馆与学校场馆特点的一系列课程。
以拓展层的学科协同课程为例,在90分钟的板块课程中,班组群时空下的学科协同课程——“大课”应运而生,跨学科的教师团队组合在一起,创新落实“双减”政策,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与实施,建立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现实世界的有机联系,还原儿童对真实世界的整体感知,还原学生学习的真实过程;提升学习者的积极性,创造并实施“五育并举”的具体生动案例。
这种“大课”的设计来源是多样的,既可以是由现象、主题或概念来引发,与教材或课标对接;也可以源自班组群教师的个人优质资源发挥;还有可能来自于真实学习场景的相互借鉴。
一堂由美术教师和数学教师带来的“美·数”大课是源于教材中都有“黄金分割比”内容,学生们先去欣赏名画中的美,探寻不同名画中的黄金分割比,然后用数学的形式来对“美”进行抽象和理解。并且寻找自己身边的黄金分割比,让学习本身变成了一种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也成为了一种建构和应用的过程。
在班组群中,五、六年级的孩子可以一起上体育课,之后从不同学习目标出发进行一次活动报道的写作,写作成果可以与四年级学生们进行交流,学弟学妹们鉴赏活动报道,并开展口语交际的锻炼学习。这种课程设计综合利用了教学时间,让师生们彼此借力,在真实的学习场景中,得到综合能力的启发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