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斯涵(沈阳师范大学)
本质是对于“是什么”的解答,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与探讨,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和基础,如果缺乏对本质问题的清晰认知,那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目标以及时代价值的思考也就无从谈起。《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于意识的来源的阐述,特别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理论,不仅从根源上强化了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同时也说明了社会实践对于意识产生的决定性作用,为我们归纳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1.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践性
在马克思主义出现之前,唯心主义为意识笼罩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以掩盖其起源,而无论多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历史层面,也会无可避免地转向唯心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意识的产生与人们的社会物质性活动是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的,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并且,马克思恩格斯并不满足于仅仅将意识的产生归因于个体生命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中所展开的活动,而是要追问整个人类社会的运作过程。
“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就使人在唯心主义的精神统治之中获得了自由与解放,赋予了人社会历史发展层次上的主体地位,并同时肯定了其意识创造者的身份。因此《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实践”并不单单指个体的实践,而是一般的社会历史活动的总体。由此可以推出,归根结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历史实践,又被其所决定,社会历史实践也同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本身,其思想观念也是由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扎根于实际的社会生活之中,不能做出违背社会实践的行为,如此方能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阶级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意识形态的教育,而意识形态作为阶级意识的体现,代表了其所属阶级的意志,并展现其诉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个经典的表述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
这一表述一方面说明了统治阶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承担者,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的运行和实施必须尊重并服务于其意志。思想需要依附于物质实践,只有当它依附于并代表现实的阶级层次时,它才能实现自身。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维护阶级统治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维护它所代表阶级的合法性,同时还具有整合、凝聚、激励等功能,能够制造出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合格成员个体。因此,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统治阶级一定会力求实现自身思想在社会上的主导地位。思想理念与阶级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同青年黑格尔派所认为的那样,思想理念的自身是通过阶级来实现的。而是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由“武器的批判”与“批判的武器”这一论断所揭示的,是一个阶级选择某种思想理念,该理念是要借助阶级自身的力量来贯彻实施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阶级成员接受思想理念的一种重要途径,其本身必然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3.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主体性
青年黑格尔派将现实存在个体当作思想观念的容器和纯粹的思想观念的接受者,并试图通过“抛弃”“代替”等手段使人们摆脱思想观念的束缚进而实现人类的思想解放。然而,这一做法并没有真正彻底地把人们从“虚假观念”中解放出来,只是从一种抽象教条向另一种抽象教条的转变。由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鲜明地指出:“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了根本性规定,表明了思想的解放并不是由抽象的观念直接进行的,而只能是作为思想主体的个人对思想观念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变革,这需要个人意识到现存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通过变革现实中的生活来进行观念上的思想解放,并且个人对于自身的现实需要和自我发展需求也成为了变革现实生活的推动性力量。这里的“人”并不是以往德国哲学家眼中“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赋予了人以实践的、现实的特征。因此,人的解放必然是个人作为活动主体自我实现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思想上变革的过程。思想观念的主体也绝不是逻辑概念中抽象的主体,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实践的主体。《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人的解放的现实路径与手段,以实现人的解放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这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要始终坚持人主体性的立场,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并多次强调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要性。《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作出系统阐释,不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指导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而且为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其中蕴含着的理论真谛对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当代问题具有重要价值,也为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现阶段来自意识形态、价值观方向的挑战指明了方向。
1.确立了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理论前提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唯物史观作出如下概括:“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展开来说:首先,唯物史观实现了起点上“从地上升到天上”的逻辑转变,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来对人类历史发展的真实过程进行考察,反对将人看作机械的、片面的研究对象的唯物主义的同时,也批判了将人的意识思维神秘化的唯心主义史观。其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用前期的历史是后期历史的决定性条件反对“后期历史是前期历史的目的”。这一谬误,即以历史决定论代替抽象的历史目的论,强调人类社会历史进程所具有的自然性和客观物质性。最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历史发展的真正驱动力也通过这一结论揭示出来。综上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唯物史观的深刻阐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得以在社会历史实践发展的客观规律中体现,同时也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深刻的理论前提。
2.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人民群众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承担者,也是美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断深化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 尊重并巩固人民群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要帮助人民群众实现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自我认知,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拓宽教育教学平台、创新理论宣传途径,从而加强人民群众对自身主体作用和历史使命的认识,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实现理论掌握群众的前提基础。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充分发挥来自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力量。正如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所说:“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和历史的创造者。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以实现人的解放为目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创造力与向心力。同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分析实际问题,剖析其产生的根源,并从全局观念对其进行把握,做到紧密联系群众,把握社会动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理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具有前瞻性,因此在满足人民群众当下现实需求的基础上,也要着眼于人民群众对于未来发展的需求。当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得到保障时,实现自由全面发展而奋斗的征程也会随之开启。
3.创新了以理论把握时代的现实路径
19世纪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激烈变革的时代,资本主义迅速扩张、各类哲学社会科学思潮激荡。而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之一的德国,大部分德意志思想家虽在抽象反思等方向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但在社会历史观上却仍旧难以跳出唯心主义的桎梏,其在意识形态方面也存在着根本上的错误。在这一背景之下,《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对其唯物史观进行系统阐释的代表性著作,运用了“思维”与“存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三重逻辑结构揭露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不合理性,且对其唯物史观的思想主张做出了完整明确的阐发,走出了纯粹的抽象思想领域,深入到社会的生产实践层面,透过当时冗杂繁复的德国社会现实看到了当时的问题根源,以此获得了实际的理论内涵,后来在工人运动中起到了指引和解释的作用。意识形态理论是每个国家维护自身安全和发展的思想武器,缺乏这一思想武器不仅会使国家在精神领域显得空乏无力,在现实领域也会犹如一盘散沙。在当前时代全球化多元意识的冲击下,我国意识形态斗争日趋复杂,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对推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确立起以理论把握时代的现实路径,深化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认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交往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从而使人民群众自觉加强自身理论建设,切实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民群众身上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境界。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句话是马克思对于理论和时代关系所做出的精确诠释,理论不应该如黑格尔所言仅仅做“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而应当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与前瞻性,从而指引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这同样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应承担的时代任务。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者相结合,从而思考其中展现出的对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这对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立足经典,汲取马克思主义精神营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依靠学习创造了历史,更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引领群众学习体验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切实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深刻内涵,进而提高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水平。这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创新教育方式、拓展学习路径的方式激发人民群众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注重联系理论与实际,使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因材施教,使人民群众更加全面地掌握所学知识,深化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认知。
2实干笃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思想保障
马克思曾对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颠倒存在与意识的关系,空谈自由平等而拒绝通过实践将其变为现实的行为进行强烈的批驳。“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落实到、回归到实践中去的重要性,要达到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转变。这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实践、到实践中去,切实强化实践培养,在教育过程中始终牢牢把握实践的观点。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更要从实践中来,坚持以客观的物质实践为现实依据,“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共产主义不是一种仅存于思想领域的虚幻运动,马克思理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二者都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自身的时代特点,坚持实干笃行,服从并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发展事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思想上提供保障。
3.铸魂育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建设
理想信念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坚定自身立场、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堡垒,切实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人的思想。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进一步提升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意识腐蚀的能力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纯洁性,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怀有远大的理想信念,吸引人民群投入到为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奋斗的伟大历程中。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是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本源的必由之路,是新时代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途径。《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雏形,具有深刻的价值。虽已时过境迁,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包含的原理、主张至今仍具有中那个要的指导意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究与实践活动要继续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以其为依据,力求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