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开放大学专业建设研究的进展

2022-02-28 09:19安素芳李春英
开放学习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大学专业课程

安素芳 李春英 周 晖

(1.北京开放大学 教务处,北京 100081;2.北京开放大学 商学院,北京 100081)

一、问题提出

自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办好开放大学”到2012年6所开放大学挂牌,开始逐步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试点,到2020年教育部要求推进现有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并统一更名为地方开放大学(教育部,2020),开放大学建设发展已逾十余载。作为体现开放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建设,更是受到持续关注。《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中“完善专业建设制度,提高专业建设质量”的要求不仅推动了开放大学的专业建设实践,更促进了专业建设研究的纵深开展(教育部,2016)。

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领域受关注度很高的研究主题,无论是学校的发展、人才的培养,还是教育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专业建设。我国的“专业”一词,对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相当于“课程计划”(Program)。国内的辞典将专业定义为“学业门类”(顾远明,1991)。我国研究者对“专业”的内涵加以丰富,如周川(1992)将专业分为三个层次,其中专业是指高等教育学意义上的专业,即依据确定的培养目标,设置的基本教育单位。专业与社会职业、学科、课程等常被联系起来进行阐释,如赵康(2000)将专业解释为专门性职业,认为每一个专业对应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谢桂华(2002)将高等学校的专业解释为以学科为依托,根据社会职业分工的需要,分门别类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潘懋元等(2009)认为“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课程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专业”。本文认为对开放大学专业建设的研究,在将专业作为上述界定中的基本单元,关注其整体层面的同时,也应聚焦各构成要素,即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运行、教师团队、实践教学、质量保证等,以期从多维度了解专业建设研究的发展。

十年来,国内开放大学专业建设研究的进展如何,从部分文献可以了解到国家开放大学及北京、上海、云南、江苏、天津、湖北、辽宁、内蒙古等地的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均展开了相关研究。一方面,有研究将视线聚焦到某一具体专业,以个案研究探索专业建设,如将培养目标、实践环节相结合思考国家开放大学的数学、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常会敏,2017;陈鲲,2012);有的研究以北京开放大学工商管理(特许经营)专业为例,探索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王悦,2013);有的从教学资源的角度探讨上海开放大学公共安全管理专业的建设(姜姗,朱震旦,赵文秀,2015);有的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探索云南开放大学应用泰国语专业的建设等(段袁冰,2016)。另一方面,一些研究以系统的视角探讨专业建设的发展,查代春(2020)认为应将学科和专业建设协同推进;董彩云(2018)从发展定位、内涵建设、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六个方面提出山东开放大学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刘智刚(2016)对终身教育视角下的地方开放大学专业建设进行了探究;朱翠娥(2014)从系统的角度对专业建设指标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等要素入手,探索专业建设。但以上研究,还不足以全面系统地把握开放大学专业建设的研究进展,了解研究发展的现状和内在关系。本文力图针对已有研究成果,以文献计量分析和可视化显示的方式,揭示开放大学专业建设研究和发展的轨迹,为开放大学专业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对文献的信息单元进行聚类分析,关注文献的研究进展,故选取了较为常用且适合动态、阶段性分析的CiteSpace软件。研究先对搜集到的开放大学专业建设相关文献数据进行作者、机构、期刊的共现分析,并通过关键词聚类进行知识结构可视化分析,试图通过呈现近十年的研究现状以探究其发展脉络,并通过关键词词频分析发现研究热点等问题。本文基于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数据库,采用的检索策略为“主题或篇名=开放大学”且“主题或关键词=专业或专业建设或专业发展”,文献来源类别为所有期刊,搜索期间为2010年至2020年。设定2010年为起始节点是因为“办好开放大学”于2010年首次被明确提出。将多次检索结果合并去除重复后得到919篇文献,再通过文献题名、来源、摘要等信息的查看,删除了有关学院、专业的介绍、推广类文章以及与主题联系不密切的文献或会议报道等,最终得到了501份有效文献。总的时间分区为2010至2020年,每个年度设置一个分区;节点类型(Node Types)分别选择作者、机构、关键词等现有数据进行可视化梳理,以获得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的可视化图谱。

三、国内开放大学专业建设研究的演进与分析

(一)研究态势分析

1. 发文年际变化

计量学理论指出,根据文献发文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可以大致揭示该领域研究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邱均平,2007)。

通过对检索得到的期刊进行文献统计(见图1),结合领域发展的重要节点,开放大学专业建设的研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探索萌芽期(2010年至2012年),2010年“办好开放大学”的要求正式提出,开放大学专业建设的研究就势展开。最初研究从开放大学的整体视角对专业建设进行了理论设计和策略研究,为后续工作提供了参考;2012年文献研究数量明显增长,这与6所开放大学相继挂牌并获批首批数量不等的专业独立办学权的时代发展相契合(上海开放大学开放教育国际研究院课题组,翁朱华,王一兵,2014)。第二阶段为快速发展期(2013年至2016年),自2013年起,6所开放大学逐步扩大独立办学专业的申报范围,申报专业的增多为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实践条件。2016年6所开放大学相继完成学位评估工作,2016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这是规范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的首份文件,对规范专业建设和提高专业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阶段为规范发展期(2017年至2020年),在规范专业设置的背景下,文献数量变化不显著,但随着开放大学探索试点工作的推进和专业建设实践的深入,研究内容的丰富性、系统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逐步显现。

图1 2010年至2020年开放大学专业建设领域研究变化趋势图

2. 发文期刊与作者分析

研究所聚焦13本期刊筛选出的文献中,主要以各开放大学或广播大学学报的作者居多。其中《中国远程教育》刊文最多(16篇),核心期刊中关于开放大学专业建设刊文总量不多。从作者来源分布角度,发文量排在前10的机构均为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这些作者在专业建设中的参与和独有的实践经验成为研究的优势。

图2显示了发文机构的合作网络,图中各节点间的紧密度为0.0015,即大部分均为独立的节点,表明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强,开放大学与普通高校、国家开放大学与地方开放大学之间的研究合作较少,机构之间跨地域、跨领域、跨学校类别的协同合作整体缺乏,在进一步完善开放大学体系内和体系外的跨界合作方面仍有广阔空间可待拓展。

图2 2010年至2020年开放大学专业建设发文机构网络图谱

(二)研究热点演进分析

1. 关键词词频分析

通过绘制知识地图得到文献中关键词的出现次数并获得了高频关键词(见表1)。

表1 2010年至2020年开放大学专业建设相关领域高频关键词

2. 关键词聚类分析

在探索开放大学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从问题导向的视角,专业建设需要思考“为什么建—建什么—怎么建—谁来建”四个问题。前两个问题从宏观层面分析,国家对开放大学的要求如何,开放大学的定位是什么,与高校网络院校、广播大学的区别是什么,如何结合社会需求、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专业布局,涵养重点专业,突出特色专业;后两个问题则需从微观角度加以阐释,如何构建符合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建设如何体现特色发展,如何设计与开发,实践教学环节如何体现人才培养目标,质量评价体系如何构建,专业建设需要哪些教学团队,包含哪些教师角色,承担哪些职责,需要哪些能力等。为此,结合图3将从宏观层面的研究、微观层面的研究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

图3 2010年至2020年开放大学专业建设研究情况聚类图谱

1)宏观层面的研究

专业建设的研究需立足于国家、社会和学校层面,而不是作为独立范畴展开。在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时,国家对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在转型中的机遇和挑战都成为推动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无论宏观研究或微观剖析研究均将专业建设的必要性作为研究的前提,这一共识使得在现有研究中,专业建设必要性的理论分析较少,仅在或基于开放大学层面的思考中有所涉及,或作为专业建设研究的前提被简要提及。专业建设作为体现开放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其整体规划和布局尚未达成共识,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专业体系,建什么样的专业是共同思考的关键问题。近十年的研究反映出各开放大学探索发展的两种趋势:一是原有专业的优化创新,二是特色专业的涵养发展。结合区域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现有专业发展的困境进行改革探索,如汉语言专业通过对课程体系的优化,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的丰富(雷强,2014)、专业规划对教师队伍的提升(吴晓辉,2014)等方式创新专业建设;体现出根据区域特点进行的法学专业革新,如加入有民族特色的法律法规课程(刘萍,2016)。特色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区域发展和社会需求,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面向行业打造的培养胜任一线实用性人才的物流管理专业(公斌,张瑞敏,2018)、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徐金海,葛珺沂,2019);对接行业需求并构建与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资历架构体系的电子商务专业(姚行洲,赵红梅,李恒广,2020)。

2)微观层面的研究

(1)课程建设研究

办学思想体现于专业建设,亦具体体现在专业课程建设中。课程建设研究一般聚焦于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运行、课程教学团队(许玲,谢青松,张冲,2021)。课程的教学设计、资源建设、平台及技术应用属于课程设计与开发范畴。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资源构成逐步细化的探索研究。课程体系设置应符合开放的特点,即满足全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基于此来探讨课程体系如何重构与创新的研究主要有:主张构建分层级的体系结构,如按照一定的规则(难易程度等)划分课程等级,促进不同等级课程与学术资格的匹配(龚祥国,2012);主张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如以课程库为单位对专业课程组进行排列组合构成课程超市,推进职业岗位群课程建设(康萍,2012);主张开放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对外接口,如打通学历和非学历教育课程间的沟通衔接(吴南中,2017)。课程建设方面,研究者对于在线课程的设计尤为关注,以“实践为导向”(李松,陈莉,王然,2019)、“以社会和学生需求为导向”( 郑勤华,周晨晨,刘超球,林国雄,周凌,2015)、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章玳,2018)等理念对于课程的设计和开发给予了指引。实践教学方面,方法的改进是推动专业建设的关键,在以信息技术为教学载体的开放大学,虚拟现实、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了虚拟实验室、智慧实验室等建设。同时,面对技术革新以及环境变化,推进资源共建共享,探索全媒体资源建设路径与机制是研究资源建设的主要方向,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资源保障。课程建设受专业建设的引领,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专业建设和发展,在终身学习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研究课程建设各方面要素的基础上,将各要素以某种方式有机地整合并共同为专业建设服务是值得研究的主题。

(2)质量保证研究

开放大学的专业建设不是简单的“翻牌”,在改革创新的基础上,注重质量成为专业建设研究的发展方向。在“开放、共享、优质”等理念的指引下,研究趋于从质量方面探索体制机制的创新。开放大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关系到专业建设的质量。质量保证研究可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外部质量控制体系加以分析。现有研究多关注内部质量体系构建,如从课程开发、学习支持服务、教学过程和教师队伍等维度研究质量要素和质量标准(沈欣忆,杨利润,陈丽,2014),其中教学过程质量标准的研究较为完善;质量评价方面则以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研究为主。在外部质量控制研究中,依靠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估是现存主要问题,如何构建以政府部门规划、学习者参与、第三方评价的多方参与把控的质量保证体系是研究的热点。对此,建立独立的质量管理机构和科学有效的评价制度成为共识。目前在质量保证体系的内外联动和协同运转上研究较少。

(3)教学团队研究

教学团队是专业建设核心要素,在专业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开放大学的教学工作是由多角色组成的专业建设团队、课程建设团队及教学团队共同完成的,团队内部由多种角色分工协作。教学团队中教师角色主要有主编教师、主讲教师、主持教师(专业和课程主持教师)、责任教师(专业和课程责任教师)、课程辅导教师、实践环节指导教师、导学教师等。研究或聚焦其中某一类教师专业发展或研究团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以某一类型教师为切入点,与学生直接相关的辅导教师和导学教师(班主任)成为关注度较高的两类。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要实施者——辅导教师,明确其在开放大学中的角色定位和能力需求是发挥其作用的关键。开放大学的辅导教师以技术为依托开展线上线下混合辅导,同时承担课程教学设计的任务,通过学科内容、课程资源、课程辅导、课后学业、学科学习和课程服务评价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学科支持服务。据此,学科专业能力、远程教学能力、教学交互设计能力、资源建设能力、评价学习过程能力等能力被认为是辅导教师的核心能力(冯立国,刘颖,2017;李爽,张艳霞,陈丽,张婧婧,刘永权,2014; 翟迎建,2014)。不同于对辅导教师研究的丰富性,对从非学术角度引导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开展非学术性支持服务的导学教师的研究虽多,但以工作经验研究为主,从工作职责进行分析较多,研究视角和研究理论相对单一,分析较为粗放。此外,以专业发展为切入点,研究开放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逐步丰富多元,从知识管理(卢海燕,张文利,2019)、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何宇媚,2019)、扎根理论(冯晓英,冯立国,于晶,2017)到人工智能(王瑞华,2019)、技术哲学(黄姣华,佘雅斌,2018)和教育生态学(陈娟娟,2015),从不同的研究视角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参考路径。对教学团队的研究体现出专业建设中不同角色教师构成的教师群体。开放大学依托信息技术优势,着力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网络教学团队成为研究趋势。但针对构成教学团队的各类角色的能力素养和职责分工的研究较少。同时,对教学团队的监督和评价逐步得到关注,评价指标以团队负责人、团队成员、教学工作、课程建设和教学运行及管理为主。专业建设和发展中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从某一教师群体走向教学团队的研究将成为趋势,而教学团队内部各类教师如何分工协作并合力推动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四、开放大学专业建设发展相关研究的建议

(一)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

从2010年至2020年间文献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可看出国内开放大学专业建设的研究在这10年来发展较快,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在围绕具体专业建设的各项内涵要素方面展开了充分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了解并指导专业发展的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通过对作者、期刊等的共现分析及关键词的聚类分析等呈现的结果来看,国内开放大学在专业建设研究方面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研究深度不足

从发文数量变化趋势角度来看,近几年每年的平均文献约为50篇,持续增长态势不显著,研究的持续性和广泛性不足;研究的内容,或聚焦于专业建设的某一要素,或以某一具体专业为例,从全局角度研究专业建设体系的成果较少,研究的内容不够深入;从研究的整体质量层面来看,刊发的期刊影响力不大,核心期刊较少,在对专业建设领域的研究角度和研究层次上有较大可拓展空间。

2. 研究合作度不高

从文献作者分布角度来看,研究者主要集中于开放大学体系,尤以地方开放大学居多,而从体系外的普通高校、社会、企业等视角切入,将建设实践与体系外相结合的合作研究相对较少;合作度不高的特点也可由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体现,专业建设的研究仅局限于开放大学内部,跨区域、跨开放大学的专业共建共享的研究较少,与开放大学体系外的协同联动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

3. 部分研究元素缺失

从研究的关键词及热点分布的角度来看,将专业建设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从系统观的角度开展的理论研究不足;从具体专业出发,涵盖从培养目标到质量保证的全环节实践研究相对欠缺,而独立对各内涵要素进行的研究较多,其中以对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等要素的研究居多,对专业建设中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等要素的研究相对缺乏。

(二)未来研究建议

结合开放大学专业建设研究的整体情况及现有的发展实践,认为未来可以从以下方面深入拓展。

1. 以政策要求为引领,拓展专业建设研究深度

2016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明确要求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和学校发展规划,制订专业建设规划,重点建设实用、新型、交叉专业”。开放大学的专业建设将向加强社会需求调研,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管理、服务的需要方面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建设符合社会发展和产业特点的特色专业,提升专业建设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是值得进一步加强研究的。虽有部分研究关注校企合作,但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融合的研究相对缺乏。此外,从研究者的来源来看,目前研究者大部分来自开放大学体系内,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专业建设在实践导向和社会需求等方面研究的深入开展。营造更好的研究氛围,吸引来自企业和社会上研究者的关注,可以为开放大学专业建设的研究注入蓬勃、强劲的力量。有了社会、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才能突显出开放大学的办学特色,也为专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了空间。

2. 以协同合作为导向,拓宽专业建设研究广度

从现有研究来看,研究内容以各开放大学的自主专业发展为主,呈现专业设置同质化、专业结构各自为政的局面,区域专业协同发展的机制研究较少,开放大学之间的协同合作研究缺乏,研究者的协同合作亦不乐观,开放大学与体系之外的合作,如开放大学与普通高校、开放大学与社会机构的联系较弱,而开放大学体系内的合作,如国家开放大学与地方开放大学,地方开放大学之间,以及跨区域的地方开放大学之间的协同合作虽然存在,但其联系的强度不足。这说明开放大学专业建设方面的协同合作研究仍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拓展。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张专业规模的“外延式”发展的矛盾突显,“外延式”的发展模式不符合专业发展规律,如何深化专业建设,走内涵式发展之路,集中优势力量突出发展各自的特色专业,协同各开放大学之力共同涵养大类专业,构建优化专业群的管理机制和模式,是未来研究的突破点之一。

3. 以互联互通为桥梁,创新专业学分体系研究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为目标导向,将“建立、健全国家学分银行制度与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列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这对开放大学的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英联邦国家、欧盟各国,学习成果认证和资历架构已成为终身教育制度建设的必然趋势,如英国开放大学等国外开放大学在学分认证积累和转换体系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已趋完备。从研究分析来看,在开放大学专业建设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国家开放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北京开放大学的社会工作、电子商务专业等,通过协议或联盟等方式,与行业、企业或用人单位,推进相互之间学习成果的互认。但整体而言,学习成果认证与具体专业建设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不足,这也给国内开展相关研究留出了很大的空间。如何在借鉴国际先进模式的基础上,与国际学分认证互融互通,并在发展开放大学学历教育专业的同时,将非学历融入学历教育,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终身教育立交桥,是值得深入探索的主题。

4. 以评估监督为主线,加强专业质量管理研究

质量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生命线,《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指出,建立专业定期评估制度,强化开放大学专业建设监测,确保专业建设质量。在分析近十年相关研究成果的过程中质量一词出现的频率不高,特别是针对专业建设的质量研究相对较少。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从社会需求的获取、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的运行、实践的组织以及教师、资源的支持等一系列的环节共同完成培育人才的工程,而培育人才的质量则需要社会的检验,质量评估监督是将专业建设的各环节紧密相连的重要环节,如何形成评价监督的机制,并有效推动专业建设各环节协调流转也值得深入研究。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原则,这为开放大学专业建设的质量研究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动力。如何从结果导向来研究开放大学专业建设,由培养目标反推专业建设,通过质量评估监督将目标分解细化到各要素,指导实践,最终由实践成果检验目标,并持续改进,以此形成专业建设的闭环精细管理,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很有价值的课题。

猜你喜欢
大学专业课程
“留白”是个大学问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大学》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