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
——笕桥古法艾灸代表性传承人陈红娟

2022-02-28 02:56图文叶彬松张黎丹
杭州 2022年3期
关键词:古法艾灸药材

图文|叶彬松 张黎丹

① 笕桥古法艾灸代表性传承人陈红娟

“笕十八”是笕桥人的宝贝,是笕桥有别于他地的标志。对于老杭州人来讲,笕桥不仅仅有一座机场,这里还有名震杏林的“笕十八”,这是笕桥的老底子,更是杭州的活招牌。

相传,吕洞宾外出采药飞过笕桥上空,醉醺醺,一不小心把药囊打翻,许多名贵的药种飘落下来。从此,这块土地上的药材不仅品种多,而且品质优良。当然这只是传说,但古代笕桥确实是著名的药材产地,这里沙瓤肥厚、气候温润,略带碱性的土质日干夜潮,很适宜药材的生长。清代,光绪末年九月十日的谕旨这样记载:“令浙江巡抚采办浙产药品,野术、杭白菊、大生地(麦冬)、金菊花等类,迅速齐京。”可见浙产“笕十八”药材深受皇家信赖。

② 陈红娟研制的艾条

③ 艾灸对调理身体有很多益处

时光流转,艮山门外的药材之乡——笕桥药市,吸引着各地商人前来采购。当时,笕桥至乔司一带早已形成颇具规模的药材产地,在望仙桥曾设有药船停泊处。民国《杭州玉皇山志》有记载:“吾杭药物,素推笕桥十八样,所谓道地药材,他方无以尚也。”“笕十八”在当时已是杭州的金字招牌。

2008年,“杭十八”药材种养技艺被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憾的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这项技艺的生根之地笕桥已经崛起了一片钢筋水泥,道地药材“杭十八”(“笕十八”)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好在携带“杭十八”基因的“笕桥古法艾灸”之火,在陈红娟手上又慢慢燃起。

陈红娟是笕桥人,从小在躬耕“笕十八”的外婆身边长大。那时,机场路还叫红卫兵路,每年端午节“前三后四”是她最开心的日子,因为外婆每天天不亮就会带着她沿路去釆“伏道艾”。制艾前外婆都要净手,对着家中柜子念念有词。小时候,陈红娟一直以为柜子里是藏着什么神仙,后来才知道,藏在柜子里的是一本医书和《百字铭》,外婆口中念的便是《百字铭》。

▲ 陈红娟用古法艾灸为居民调理身体

陈红娟也深得外婆和母亲的“家传”——“五根艾条”秘方以及不同艾条根据不同节气不同病症施治的要领。渐渐地,陈红娟觉得肩上担子越来越沉,这不仅是“家传”,更是我们祖宗八百年的智慧积累。根据古方传承,陈红娟对于艾草的品质要求十分严苛,每年要在端午节前三天太阳最盛之时采摘,端午之后采摘的艾草只能做成泡脚包。而分摘、煮药、浸艾、启晒、捣绒等古法制艾技艺,她更是需要亲自上手,牢牢把关每一道程序。

这种秘制艾条直径约7 厘米,长度23 厘米,单根燃烧时间约10 小时,施灸时两根并用,再配以祖传“扶阳固本”灸法,分四部施灸,可温补先后天之本,排除体内风、寒、湿、瘀、浊之邪,固本培元,达到调理体质、调和阴阳的目的。

2019年12月,在陈红娟的努力下,“笕桥古法艾灸”通过第六批杭州市江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的审核,正式列入江干区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制作艾条的最后一道程序叫“过手”,必须陈红娟自己来。“每一根艾都是手工做的,因为担心每个人手法不同,最后每一根我自己都要嗅一嗅捏一遍,然后才敢盖上‘杭州市江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笕桥古法艾灸’的红印。”

《本草纲目》记载:“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这也许就是艾灸八百年的魅力所在。在病毒肆虐的当下,我们更希望将这份刻有杭州印记的古法技艺传承与创新,将“艾”传遍中华大地。

① 手工捣制艾条

② 鸡蛋清用于粘合艾条外包装

③ 封好每一根艾条

④ 盖上“笕桥古法艾灸”的红印

猜你喜欢
古法艾灸药材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艾灸保健知多少
预防艾灸上火,可舌下含服玄参片
Gimme Sugar
All in a Day’s Wok
婆婆迷上了艾灸
千万“别”艾灸
全国三大药材市场近期行情
全国三大药材市场近期行情
全国三大药材市场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