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老妖
蹴鞠,是我国历史上一种古老的游戏。它已经具备了现代足球的雏形,也一度成为主流的活动,但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被发扬光大,渐渐湮灭在时间长河中。
历史悠久的蹴鞠
蹴鞠到底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如今已不可考。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黄帝四经》中,有这么一个故事:黄帝战胜蚩尤之后,将蚩尤的尸体剖开,在胃里塞满干草,缝好之后当球踢,踢得好的人还有奖励,“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此书是汉代人的著作,虽然真实性存疑,但也足以说明,蹴鞠的历史应该是相当悠久的。
到了西汉时期,蹴鞠迅速发展起来。无论是在皇宫之中,还是街头巷尾,都能看到蹴鞠的身影。据说,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都是蹴鞠运动的爱好者。在唐宋时期,蹴鞠的发展更加全面,还出现了女性参加的蹴鞠活动,可谓“女足”的发轫。比如,在启母阙的画像中,就有女子蹴鞠的内容。
而擅长蹴鞠的球手,就像是今天的明星球员,名利双收。在小说《水浒传》中,反派高俅的人设就是“因为蹴鞠技术精湛,而获得陛下宠爱”的奸臣,也反映出了蹴鞠在当时的地位相当高。
蹴鞠如何玩?
所谓蹴鞠,“蹴”就是踢,“鞠”则是被踢的球。这里的“鞠”,和黄帝的传说类似,都是用皮革缝制成球状,其中填塞麻絮、动物毛发等轻质的纤维,以保持其形状。而到了唐代,发展为用“猪脬”(猪的膀胱)吹气后充当内胆;球皮也从两片皮革对缝,变成了八片拼接缝合,球体的质量更轻、形状更规则,踢起来也更加流畅,观赏性更强。
据汉代砖畫显示,双方的“球门”,并不是设在地面上,而是一根三丈高竹竿的顶端的圆环,和《哈利·波特》里的“魁地奇”比赛,颇有几分神似。球员们要做的,就是把球踢到圆环里,踢中多者为胜。后来,也演变出两根竹竿加上球网,中间设置圆环的球门。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球员都可以射门的。通常而言,每队只有一个队员有射门的资格,也被称为“球头”。其他队员的职责,则是按顺序挨个传球,一直传到“球头”的脚下,由他完成临门一脚。队员之间,更强调传球的稳定性和配合的默契程度,对力量要求不高,也不需要全场奔跑;两队球员之间,通常没有激烈的肢体对抗,而是“各玩各的”,不需要去抢球、争夺射门机会。
此外,蹴鞠还有另一种玩法,称为“白打”:不用球门,而是展示传球、接球和踢球时的灵巧程度。这种形式的蹴鞠,没有计分,也没有胜负之分,更像是踢毽子、打秋千一样的游戏。“白打”对场地要求很低,也不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尤其适合作为姐妹间的游戏,因而在女性中颇受欢迎。
蹴鞠的没落
随着时间的流逝,蹴鞠的娱乐性、表演性逐渐变浓,竞技性、对抗性却渐渐变淡。观众们关注的焦点也从射门的成功率,变成了球员们在传球、射门时呈现的精彩程度。久而久之,球员们更喜欢炫耀自己的技能,在蹴鞠中融合了诸多杂技的成分,对爆发力、耐力的要求,反而成了细枝末节。这让蹴鞠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却也让它逐渐沦为单纯的娱乐活动,为日后的衰落埋下了隐患。
到了明代,程朱理学成为社会主流,对各种娱乐活动加以限制。而蹴鞠恰好就撞上了枪口,被视为和斗鸡、打牌一样“不务正业”而加以禁止。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就下过一道心狠手辣的明诏:“在京但有军官军人,学唱的,割了舌头;下棋、打双陆的,断手;蹴圆的,卸脚……”这里的“蹴圆”就是蹴鞠。由此,蹴鞠的热度渐渐冷却,日渐式微。
到了清代,尽管没有如此严酷的规定,但依然保持对蹴鞠的污名化。更麻烦的是,由于明代的压抑,蹴鞠人才出现了很大的断层,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宫中,其参与热情和运动水平都一落千丈。
随后,现代足球闪亮登场,并以其对抗性强、结果难以预测的特点,获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喜爱,蹴鞠的生存空间,自然就被挤压到了尴尬的程度。蹴鞠曾经的热闹景象,如今就只能在影视作品中看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