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的规矩和故事

2022-02-28 18:23欧阳军
环球人文地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筷子

欧阳军

筷子又称箸,起源于中国,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周朝《礼仪》规定:长到一定年纪的孩子,就要使用筷子进食。到了现代,可以独立进食的孩子,就会被父母教导使用筷子,这是中国人对文化的传承;邻居之间,常听一声“来我家吃饭吧,多双筷子的事儿”,这是中国人“远亲不如近邻”的和睦;而节日团圆时刻,家族聚会中,长辈不动筷,小辈亦不许动筷,则表现了中国人的孝道和对长辈的尊敬。一双小小的筷子,看似不起眼,却承载着中国人几千年的情感与文化,别有一番“滋味”。

“纣损天下,自箸而始。”西汉时期的政论家贾谊总结商朝灭亡教训时如是说,这是目前有关筷子最早、最确凿的文献记录。

纣王的叔叔箕子,看到商纣王自恃天命在身,生活奢侈腐化,曾用这样一番话劝诫他:“你连筷子这样的小物件都十分讲究,要用象牙制成,接下来就想用玉琢杯盘;有了玉杯,又想拥有远方的珍稀物品,这样发展下去,小到杯箸,大到宫室,穷其奢华,享乐之心永无满足,离国家衰亡的日子就不远了。”这段话除了反映商纣王的生活奢靡,更重要的是,说明我国早在商朝时期就开始使用筷子。

但是,关于筷子在我国的使用历史,一直以来都只是文字记载,缺乏实物的佐证。直到考古学家在一个古代汉灶中发现了筷子浮雕,从而弥补了筷子实物佐证的空白。该浮雕上的筷子十分精致,足以和现代的筷子相媲美,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然而,筷子的出现年代应当早于汉朝,甚至更早于商朝。据考证,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把一些简单的工具作为“筷子”使用:那时,人们的主食为谷物,而食用谷物最适宜的方法是煮,史前人类找来野菜,加上水与肉、谷物同煮,做成羹汤。羹汤无法用扁平的“匙”进行食用,而用手指在滚烫的羹汤中进食更是无稽之谈。在这样的情况下,势必需要另外的食具进行辅助,就地取用树枝、竹棍、兽骨作进食器具也就成为了必然,筷子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发明了出来。

汉朝时,筷子已成为人们饮食中必不可缺的食具,在汉墓壁画和画像砖上,常可以见到一些用筷子进食的图像“,张良借箸”的故事也出自这一时期。

当年刘邦与项羽相持不下,有个叫郦食其的纵横家给刘邦出了个主意,建议他分封战国时期六国的后代。刘邦举棋不定,吃饭时询问手下的将才张良这个主意如何,张良坚决反对,并借用桌上的筷子,连比带划地帮助刘邦分析,从八个方面力驳其危害。这就是典故“张良借箸”的由来,刘邦接受了张良的意见,成就了两汉四百年的统一大业,而张良也因这一惊人之举,获得“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千古美名。

纵观历史,筷子的材质和形状,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提高的过程。起初,人们用树枝、竹棍、兽骨制作筷子;到商代时,不仅有了骨筷、铜筷,还出现了经过琢磨的象牙筷和玉筷;春秋战国时期的筷子,有铜质、木质和象牙的;汉代开始生产的漆筷,更是光彩照人,十分精美。

在古代,使用材质昂贵、做工精美的筷子,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魏晋南北朝时,在上层社会流行金丝镶嵌木筷,这样的筷子更显华贵;隋唐时期,达官贵人盛行使用白银打制的筷子,此外,名贵的金块和犀牛角制成的筷子,也深受贵族追捧。唐玄宗就曾赐给宰相宋景一双金子打造的筷子,并在筷子首部点缀上了装饰,尽显皇恩浩荡。宋朝时期的筷子除了注重工艺和装饰,形状上也有所变化,出现了首部呈六角形的筷子,这样制作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人们抓握。随着筷子的产业发展,古代甚至出现了“品牌效应”。江苏曾发现一双铜筷,首部鎏金,呈葫芦形,中部刻有“力士”铭文。这里的“力士”二字并非产地材质名称,也不是工匠名号,而是规格较高的成套酒具的别称。它与“力士铛”“力士瓷饮器”一样,是标榜名牌产品的“商标”。

筷子的出现,不仅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革命,更是一种人类文明的象征。它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

中国人向来讲究“阴阳两极”“天地合一”,即便是在毫不起眼的器物之上也会如此,筷子同样不例外。比如,筷子一头圆,一头方,代表着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早期对于宇宙的认知哲学。要知道,如此朴素的哲学思维,只是筷子背后的文化内涵之一,关于筷子的习俗文化可谓渊源流长。

在《中国传统食俗》中,记载着不少和筷子相关的习俗。例如,在陕西,当新娘出嫁离开娘家时,要一边哭一边把一双筷子扔到地下,寓意姑娘出嫁,再也不吃娘家的饭菜;到了婆家后,新娘要从地上拾起一双预先放在那里的筷子,这寓意新娘嫁入婆家,婆家從此要添加一双新筷,还表示新娘往后便要挑起在婆家烹煮的责任。

在扬州,过去也有在婚礼上丢筷子的习俗,但寓意却与陕西不同,体现了南北文化的差异。当婚礼举办完毕,新娘送进洞房之后,贺客要用一双红色的筷子戳破新娘房间的窗纸,把筷子丢进房里。因为筷和快同音,这是在祝福新郎新娘“快快诞下贵子”。

而在广东沿海城市的婚宴上,经常会在餐桌前摆放几双包装得非常漂亮的筷子,那是让客人带回去的礼物。这些筷子寓意新郎新娘成双成对,情爱深长;祝福前来参加婚礼的客人,能够获得幸福美满的生活,收获甜蜜的爱情,一生快乐平安。

中国还是一个注重“礼”的国家,在筷子的使用上,也有着独特的礼仪。

我们现在使用筷子的许多习惯性礼仪,大多是在西周礼制社会中形成的,周礼中就有规定右手执筷子的进食礼仪,直到今日,许多礼仪还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例如在宴会上只有主人先动筷后,客人方可举筷,以显对主人的尊重。

对于握筷子的手势,也有相应的说法。例如一个孩子握筷子紧靠最前端,那么长辈就会说这个孩子长大后是依靠父母的;如果紧靠后端,则会说这个孩子长大后会离父母远去。这样的说法,更多的是表达了长辈对小辈的拳拳爱护、疼惜之心,既希望小辈可以有所作为,鹰击长空,又希望他们可以留在自己身边,平安成长。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也是一个民族的魂。许多身处异国他乡的华侨,为了让子女留住中华民族的根,除了中秋吃月饼、端午包粽子、除夕吃团年饭外,还要求家人都要懂得使用筷子。这无疑是挚爱中国文化的体现,即使走出国门,心中依旧萦绕着浓浓的家国情。

在《礼记·曲礼》中有这样一段话:“饭黍勿以箸。”意思是说,碗里只有米饭的时候,不能用筷子吃,只能用勺子。既有饭又有菜的时候,才可以用筷子捞夹,这就是所谓的“羹之有菜者用,其无菜者不用”。如何使用筷子,从古代开始,就已经是规矩多多。

古代民间用筷的场合,就连筷子的摆放也大有讲究。当酒足饭饱后,要将筷子横放在碗或碟子上,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食,诸位慢用”。但这种规矩一般只在熟人、平辈之中使用,不同身份、辈分之间则要慎用,例如晚辈不得在长辈、上位者“横筷”之前放下筷子,否则会被视为大不敬。徐祯卿《翦胜野闻》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明初,一位叫唐肃的大才子万分荣幸地被朱元璋叫来“侍膳”,但他却在朱元璋之前“横筷”,使得龙颜大怒,朱元璋狠狠地惩罚了他,原本可以在朝为官的唐肃,被贬谪到濠州守城,不可谓不惨。

到了现代,用筷的忌讳也有所增加。譬如,不得将筷子长短不齐地放在桌上,通常我们将其称为“三长两短”,因为中国人认为人死后要装进棺材,棺材盖棺之前,其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这意味着“死亡”。再比如,若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家里上了年岁的长辈会赶紧用落地的筷子根据自己所坐的方向,在地上画出十字。然后再拿起筷子,嘴里说着自己该死。这是因为逝去的祖先长眠于地下,不应当受到打搅,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祖先,这是大不孝。这些忌讳看似荒诞不经,实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中国人对死亡的敬畏、对祖先的信仰。

用筷的忌讳需牢记在心,同时,还要懂得科学用筷。

首先是筷子的选择。如今市面上的筷子五花八门,有竹子的、彩漆的、象牙的、银质的……该挑哪种好呢?

涂彩漆的筷子不要使用,因为涂料中的重金属铅和有机溶剂苯等物质具有致癌性,而且,随着使用中的磨损,筷子上的涂料一旦脱落,随食物进入人体,会严重危害健康;塑料筷子质感较脆,受热后容易变形、熔化,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骨筷质感好,但容易变色,而且价格也比较昂贵;银质、不锈钢等金属筷子太重,手感不好,而且导热性强,进食过热的食物时,容易烫伤嘴。建议选用天然材质的筷子,竹筷是首选,它无毒无害,而且非常环保,还可以选择本色的木筷。但竹筷、木筷不容易清洗,会被病原微生物污染,所以应定时更换。

此外,家里的筷子最好做到專人专用,因为混用筷子容易造成一些疾病的交叉感染。清洗筷子也十分重要,正确的方法是用清水仔细搓洗筷子,沥干水分,再放进筷子筒。筷子筒最好是镂空、底部不积水,还要做到经常清洗和消毒。

筷子一双在手,方便实用,这是中国先民对世界餐具做出的杰出贡献。对于现代人而言,记住筷子背后的文化内涵很重要,科学地去使用祖先留给我们的东西,也是同等重要。

猜你喜欢
筷子
中国的筷子文化
中国的筷子文化
数理:多少人吃饭
Chopp ed!
筷 子
筷子礼仪
筷语
筷语
筷子一直用到坏?这不科学
筷子的神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