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卫
(内蒙古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整个人才培养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让每门课程起到传播知识、育人成才的作用,教育部为此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1]。
在教育领域我们面临严峻的考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当前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仍然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仍然要坚持的教育方针。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教师队伍是培养人才的“主力军”,课程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利用有限的课程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者有机结合,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1-2]。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实现。要紧紧抓住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课程承担好育人责任、使专业课程不仅起到传授知识,同时起到与思政课程相似的引领思想,塑造价值观的作用,将思想品德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局面[3]。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笔者利用《新能源材料与技术》这一门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探讨思政教学模式改革。
《新能源材料与技术》是大学本科材料物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课程包含新能源材料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是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可以为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新能源材料与技术》课程在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职业道德提升的现象,没有形成思想教育的阵地,不能把握处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师讲解知识点,学生被动听讲的随堂讲授模式,课堂氛围不够活跃,难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形成师生共鸣及激发学生的职业操守、家国情怀。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少有鲜活的人物故事案例,缺少现实现场教育场景,学生缺少亲身体验式教育。急需通过对“新能源材料与技术”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逐步培养学生德才兼备、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的、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
在“新能源材料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训标准、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思政要点的合理融入。首先使学生了解新能源材料在能源工程领域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发展新能源对国家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掌握新能源材料制备和应用技术,在新能源材料与技术复杂工程问题上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结合复杂工程问题撰写报告、设计文稿,能够清晰陈述观点和解答问题;其次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乐于进取的精神,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为一体能力。
3.2.1 课程内容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点相结合,在专业知识中挖掘思政元素,是本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新能源材料与技术这门课程内容广泛,涉及面广。在课程教学中,紧扣课程内容,挖掘思政素材,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各种类型的能源技术现状,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优势与差距,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结合科学家精神和典型案例,提高学习兴趣。另外,将各类能源技术发展史作为思政元素之一,融入教学内容,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历史责任感。课程内容思政元素的挖掘探索参见表1。
表1 “新能源材料与技术”课程内容思政元素提炼
3.2.2 时政关联思政元素
新能源材料与技术是专业课程中与时事政治关联度较高的一门课程。从世界范围来看,能源关系到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的能源来源主要是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储量有限、分布不均,导致国际政治格局深受能源影响,能源领域的竞争格外激烈。
化石能源的消耗带来环境污染,碳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协商签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等国际协议,努力达到降低碳排放量的目的。
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是“煤多、油少、气少”,大量油气资源需要进口。对外依存度非常高,使我国能源安全受到很大的威胁[6]。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参与环境治理,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在参加75届联合国代表大会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代表着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的最低限度的行动,各国都必须做出努力。在这个背景下,宣布了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暨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
要减少石化能源的使用,降低碳排放,开发新能源材料与技术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如果新能源技术充分发展,例如都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地热、海洋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那么人类社会则不会因为能源短缺产生纷争,生态环境将得到良好的维护,地球将会成为一个真正和谐的人类家园。因此努力开发新能源材料与技术是我们这一代以至下几代人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1)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形式。除了老师随堂讲授之外,采用课堂讨论,思考题,习题等方式。也可以借鉴采用微课、翻转课堂和Seminar小组课外研讨等方式进行[3],例如讨论发展核能的利弊;通过哪些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可以达到日常零碳生活实现;太阳能风能零碳工厂如何实现。另外,能源技术发展史作为思政元素之一,以能源技术方面的鲜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将枯燥的技术问题以讲故事、摆案例的方式讲解。总之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提高专业学习兴趣。
(2)科研嵌入式教学,利用学院科研平台,学院具有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新能源储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两个省级科研平台,有无机太阳能电池材料、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锂离子电池储能材料、储氢材料等新能源材料技术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具有较好的软硬件条件,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让材料物理专业本科生尽早进入实验室,了解新能源技术,参与课题研究,利用实验室条件参加创新创业、互联网加等竞赛等活动,近距离感受导师们的科学奉献精神,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实验室实践环节,分别设置典型的太阳能电池材料制备与性能测试,储氢合金材料合成及电池组装与性能测试,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的合成及电池组装与性能测试,让学生亲身体验新能源技术的效果与应用,增强学习的兴趣,同时又得到实验技能的训练。
(3)产教融合。内蒙古有全国装机容量领先的风电场、太阳能发电厂,有全国最大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初加工基地。利用当地新能源产业资源,与新能源企业结合,以新能源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了解新能源企业的发展,感受企业为国家、为社会所做的实际贡献。通过现身教育,请企业家、产业技术专家现场讲课,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了解产业对新技术需求的紧迫性,促使学生努力学习新能源科学技术。
课程思政效果的检验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建立大数据库,设立考查评价指标,对不同年级学生成绩、毕业论文选题、毕业后就业与升学状况、毕业生成就等数据库。在最近的2022届毕业生中,毕业论文选题在新能源领域的学生占三分之一以上,进入新能源行业就业的学生占20%以上,与往届的学生有所不同,但本课程思政的效果还是要坚持长期的检验,并且进行持续的改进。
新能源材料与技术课程思政元素不仅可以从课程知识点内容中挖掘,同时,由于能源与政治经济有非常高的关联度,因此还可以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提炼,能源技术发展史也是能够提炼的思政元素之一。新能源倡导的绿色文明,环境文明,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的外延推广。通过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要坚持长效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