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的文化使命

2022-02-27 22:56张国霖
基础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乡风乡土文明

张国霖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以来,各项安排逐次展开。2018年初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同年9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了阶段性部署。在此基础上,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2021年4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法治保障。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实现乡村文化繁荣发展,促进乡风文明,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育,不仅同样是乡村振兴的内容之一,而且其自身也承载着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推动文明乡风发展的重要使命,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地形成了众多特色鲜明的文化形式,体现在建筑、家居、餐饮、服饰以及各种民间传说、风俗礼仪、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传统文化植根于乡村社会,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相继的精神资源。各级各类乡村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传统文化教育来说,有着优势独具的“现场感”和“在地性”,是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乡土文化的重要阵地。广大乡村教育机构,基于本地文化资源,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使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成年人从中也可以常学常新、常思常悟。传统文化内容庞杂,对那些已不适合新时代发展需求而且在乡村社会仍然广泛存在着的文化形式,乡村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不仅应该旗帜鲜明地予以正视和批判,而且尤其需要注意不能参与其间。

二是传播当代先进文化。当代社会交通便捷,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们往来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比较与借鉴越来越广泛,这其中既涉及国内不同区域历史悠久的文化,也有现代城市文化和各种国外文化。当代乡村社会在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变,广大农村也正面临着上述三种文化的影响。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化,都有着其各自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我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植根于传统农耕文明的乡土文化不可避免地会遭受一系列的冲击和挑战。这要求乡村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实事求是地客观看待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要有“现代”的标准,要用“发展”的眼光,既要坚持本土文化自信,也要有足够的胸怀来审视、欣赏乃至包容、接纳那些积极的外来文化元素,面向各年龄段的广大乡村人口,传播和推广体现当代价值且符合社会未来发展需要的文化内容。

三是创生新型乡土文化。任何社会的任何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既有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变革与更新,也有一定外来文化元素或主动或被动的引进与融入,还有一批崭新形式与内涵的文化的创生与发展。随着近年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民间创作借助各种平台陆续涌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这其中就包含众多由农民创作的非常接地气的反映农村现状和农民生活的乡土作品。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乡村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该肩负起引领、推进乡土文化创新的使命与责任,既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青年、新农人,也要加强对新式乡土文化的评议功能,大力弘扬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乡土文化作品,深入剖析和批驳那些低级趣味的“三俗”内容,锻造自身成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和乡风文明的“基石”。

猜你喜欢
乡风乡土文明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请文明演绎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风
漫说文明
乡土中国
厚植勤劳脱贫的乡风家风
文明乡风聚人心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