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辉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 300000)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如何坚决守住不发生大规模返贫底线、进一步扩大人民福祉,成为摆在面前的重大课题。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了“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规划的落实落地,以乡村产业振兴为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聚集人才、资本等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优势资源,以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形成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良好局面。
2020 年12 月16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改善群众生活[1]。该意见对乡村产业发展目标要求是到2025 年增强脱贫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进一步提高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2021 年1 月4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2]。2022 年1 月4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聚焦产业促进农村发展,并从产业融合、产业链延伸和商业体系构建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3]。
“十四五”时期是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时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激发乡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加快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才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4]。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使广大群体共享发展成果的关键环节,也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措施。
乡村产业发展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各地纷纷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身条件的农村产业发展路径。大量学者随之将研究精力投入这一领域,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经验总结、现状描述及发展路径探索,通过分析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21 年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案例总结,概括了产业主体联合、创新创业驱动、生态资源利用、全产业链延伸及传统文化复兴5 种振兴乡村产业模式。有学者以长江经济带11 省市为例,总结旅游业发展于乡村振兴、城镇化的耦合协调[5]。
我国乡村产业表现为阶段性、区域性特征,经历了乡村农业主导期、乡村工业快速发展期、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期、乡村产业优化期和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期,乡村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由高到低,即东部—中部—西部[6]。
乡村产业壮大发展还有很大进步空间,有学者从机制体制创新、产业融合、发展农村金融、绿色发展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7]。例如推进龙头企业产业链一体化规模经营、挖掘文化内涵塑造文化品牌、发挥绿水青山资源优势、采取多种途径提升“三农”“三牧”素质能力、专业技术,加强电商物流发展,推动农村地区产业振兴,走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关注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侧管理,促进旅游、加工与农业融合发展。
天津市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出台《乡村振兴条例》,并细化推出乡村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如《天津市乡村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扶持经济薄弱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乡村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也面临一定发展瓶颈。
2.1.1 产业特色化
天津市以现代都市型农业为重点,聚焦“菜篮子”数量与质量,充分发掘天津市特色优势农业,着力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建成“7+3+2”特色农业格局,即7 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包括蓟州区出头岭镇食用菌、北辰区双街镇花卉及循环农业、津南区小站镇小站稻等,3 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现代都市型奶业产业集群、生猪产业集群,2 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分别为宝坻黄板泥鳅、西青沙窝萝卜所在区域。
2.1.2 产业融合化
依托主导产业发展,与加工物流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以及农业形成融合发展的格局,乡村产业链条不断延长。在与加工业融合方面,建成农产品加工园区20 个,农产品加工企业620 家,总产值达1 200 亿元,利税总额104 亿元,逐步形成特色主导产业加工体系。在与乡村休闲旅游业融合方面,实施了“9123”载体建设计划,在天津市规划了9 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22 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园区、258 个示范村(点)和3 000 户示范经营户,建成4 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区)、20 个示范点、26 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十三五”时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均接待游客数量1 861 万人次、综合收入61.8 亿元。
2.1.3 产业数字化
通过“物联网+农业”“电商网+农业”“信息网+农业”三网联动工程,建成了全国领先的农业物联网和农业大数据应用平台,打造了市级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和基地88 个,通过培育创业创新新型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了农村电商、物联网等农村新业态快速发展。天津市共认定18 家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62 家商超、260 家便利店搭建了冷链销售终端,8 家超市自建了物流配送中心。
天津市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不俗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距离人民的期盼还有差距。乡村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集约化差,产业链短
在乡村产业发展策略上,天津市着力突出以农业为重点的主导产业带动乡村产业发展辐射效应,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仍存在产业融合不充分、产业规模分散、附加值低等问题。无论是在主导产业链还是在延伸产业链发展中,“小而全”的问题较为突出,农户个体经营占主导地位,已建农业园区规模在200 hm2以上的偏少,全链条生产对龙头企业吸纳力仍显不足。农业与休闲文旅等第三产业融合不足,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聚集示范优势。分散式经营带来的直接问题难以充分发掘产业链价值,造成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的发展瓶颈。农产品初级加工居于主导地位,精深加工不足,分散个体的议价能力较低,并制约生产者、加工商、运销商以及服务商等与产业链关联主体的深度融合,农业销售链条不健全。
2.2.2 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不同农村间的发展差距较大。一方面,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部分农村依靠先天要素禀赋发展较快,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强劲,极大改善农民收入以及农村生活环境,共享乡村振兴发展成果。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在村容村貌、生活质量、可持续发展上仍然维持原状,特别是在部分农村先发展起来的前提下,物质和心理上的落差感更为突出。
2021 年天津市采取倒排方式确定基础不牢、困难较多、短板明显级经济薄弱的农村,加强帮扶,进一步加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果。统观经济薄弱农村的基本情况,大部分农村地理区位欠佳、交通不便、错失发展机会,自然资源匮乏,农业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优势不足。如何发掘经济薄弱农村的产业发展潜力,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解决好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问题,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2.2.3 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不足
目前,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力量仍以小农户经营为主,呈分散、实力弱、带动不足的特点。对新型经营主体吸纳不足成为制约乡村产业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因素。新型经营主体对于最大限度挖掘乡村产业潜在价值与新增长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现实情况却是规模化企业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积极性有待提升,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规模化企业以大型央企、市管国有企业为主,对具有科技、技术优势的创新型企业吸纳能力尚显不足。农村集体经济规划欠缺,农村合作社存在一定比例的“空壳化”。
破解乡村产业发展的困局,需要充分调动科技、资源、政策等方面力量,解决乡村产业发展集约性差、不平衡和参与主体单一的问题,助力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一是先进技术赋能农业生产。改变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着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在农业生产上充分应用电子、激光、遥感技术以及人造卫星等,精准化、全方位指标性监测农作物,提升产品质量,推广机械化生产,提升农业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二是生物技术赋能农产品加工。通过深度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是普遍做法,也是较为容易实现的。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追求和生物技术的进步,如充分利用生物萃取技术,提取农作物中的醇类代糖及氨基酸等,丰富加工农产品的品类,提升其商业价值,还可以利用各类花卉、草药提取物,发展化妆品加工业或原料供给,拓宽产业发展空间。三是农业技术做强基础研究。广泛应用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根据天津市气候、土壤、水源等条件,筛选、试验、培育适合推广的农产品,重点研究培育蔬菜、花卉等高附加值的品种,实现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以现代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土地利用率。
在农村产业发展上,特别是在经济相对薄弱的农村,政策的倾斜与帮扶至关重要。政策赋能主要面向的是以政策红利调动各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积极性,综合运用金融、税收、落户等手段,吸引高素质人才和企业参与乡村产业振兴事业。
在资金支持上,进一步扩大贷款优惠范围,减少“负面清单”事项,依托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平台,提升贷款审批速度,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从对乡村经济贡献、带动就业、服务“三农”发展等维度,除了税收优惠以外,给予企业政策性补贴,做好企业工商登记、投资选址等各项服务工作,调动企业积极性。
在落实人才发展和生活保障上,在乡村兴办企业、扎根乡村建设的人员和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要给予政策优待,在落户、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要给予生活保障,解决后顾之忧,从而为乡村产业发展吸引新增人口。
在调动各类组织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上,发挥各级政府作用,特别是对于经济薄弱的农村,要着重突出村、镇两委班子作用,整合一村或多村资源,动员乡贤、村民等力量,做大做强集体经济,设定集体经济良性运行指标考核,改变农村集体经济空壳化运转现状。通过宣传动员等方式,吸纳大中型企业、社会组织加入振兴乡村产业队伍,采取投资、帮扶、慈善等措施激活乡村产业活力。
乡村产业发展需要深入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在总体规划上,要将乡村产业发展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中去,主动满足京津冀产业转移的需求,促进相关产业落地乡村,同时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充分挖掘土地、生态、文化等资源,进一步深化盘活资源、产业融合、提质增效。
一是利用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可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资源。用好农村土地资源,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只要不改变土地用途,任何情况均可流转其承包地的土地经营权,可由他人经营或入股;要适度放活宅基地的使用权,解决宅基地低效无效、资产僵化等问题;可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从县(市)实践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来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已建成了精品酒店、乡村民宿和小微企业创业园等实际项目,其符合农村发展方向,对乡村产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二是发掘历史文化资源。重点挖掘地质演变、历史事件、民间传说、名人事迹、传统技艺、音乐艺术等资源,与科普、体验以及旅游相结合,形成特色活动载体,如教育基地、主题活动展览、文化艺术节等,提升乡村知名度,达到品牌化发展的目的。
乡村产业振兴是焕发乡村活力、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如何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仍是面临的重要课题。发展乡村产业需要锐意创新、敢闯敢试,立足乡村土地、文化、生态等资源,充分挖掘其亮点、特色,将乡村产业发展与现代生物、互联网、智能遥感等现代科学技术紧密联系,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同时需要政府部门发挥带动作用,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金融、政策、服务保障等多方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