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苏州 215104)
21世纪以来,“核心素养”的探讨成为发达国家教育界的焦点。在我国,2014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中首次提出“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职业院校要不断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协同育人”。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品格。核心素养超越学科,但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来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需要落实到课程大纲、课程标准以及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核心素养(Core Competencies)”概念提出后一直受到教育界的高度关注。“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引导高职英语教师走出当前教学误区和困境,探索英语课堂的教学改革模式。核心素养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1]。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创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加强社会实践,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中明确:“高职公共英语是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或限定选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高职英语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职场涉外沟通、多元文化交流、语言思维提升和自主学习完善。这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的体现,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其中,职场涉外沟通是指学生在职场情境中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技能,是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多元文化交流是指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理解多元文化,同时增强文化自信,从而更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语言思维提升是指学生在夯实基础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个人思辨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自主学习完善强调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完善符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自主有效地学习。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兼具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能有效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沟通。因此,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应不断提升自我,落实立德树人,通过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使其达到课标设定的四项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
要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核心素养,应侧重培养高职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融合,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并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传统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更多的是注重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教学现状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为公共基础课程,高职公共英语发展较滞后,课时缩水。高职公共英语的课堂多是大班教学,教师不能合理考虑个体化差异,受传统的英语语言教学影响,教师一味地传授基础知识,忽视学生技能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的知识内化不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升。要使高职公共英语真正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服务性,并增加人文素养的知识,让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关键能力。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堂模式多采用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大多缺乏对核心素养的内涵理解,偏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核心素养需要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来,教师在做课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要夯实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更要注意提升学生的思维和文化素养。教师在面对不同院系不同专业学生授课时,应结合具体专业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高职英语教师要研究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应挖掘学生潜力,同时尊重学生的语言学习规律,提升学生的思维及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资源对课程教学至关重要,使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及任务,同时促使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信息化教学背景下,大学的学习资源越来越多,师资配备越来越强,但高职类的资源配备还是有些不足。现有的高职英语教材偏重于日常生活应用,没有考虑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无法满足社会对高职学生的就业需求,因此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欠缺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毕业后求职受挫。
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虽然学生认可英语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但缺乏合理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之学生缺乏对未来的规划,以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B级为主要学习内容,缺乏工匠精神和跨文化沟通意识。“高职院校的英语教育需要将提升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重点”[2],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讲明就业形势,让学生在校期间做好个人规划,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职场的压力,为求职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深化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高职公共英语教师要深入解读核心素养的内涵,探索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各种途径,积极推动高职通识类课程改革。
围绕核心素养的模块化教学在高职院校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按照模块化设置,可将公共英语教学体系分为“基础英语”“职场英语”“专业英语”三个阶段。针对非英语专业高职学生,在大一上半学期进行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教学内容以基础英语为主;大一下学期结合学生的未来工作岗位,培养学生在通用职场环境下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大二学生普及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英语学习,如文秘英语、管理英语、汽车英语等。各个模块之间相互联系,通过上一模块化的学习,学生具备了进入下一模块训练的基础。模块化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语言实践能力。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该校通过入学测试将新生进行分层,有A级班、B级班、四级班和零起点班级。不同层次的班级采用不同难度的教材,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此外,该校外国语学院开设“外企求职英语”等多门选修课,并建设完成相应课程的线上课程,极大丰富了教学资源。学院每年开设四级辅导班和口语培训班,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考级通过率,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针对高职公共英语课课时有限的现状,教师要充分推广信息化教学,积极开发在线课程,创新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借助慕课堂、超星学习通等平台,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根据语言学习的内在规律和岗位真实任务,按照“课前自学准备”“课中学用一体”“课后巩固提升”三个阶段实施具体教学。课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微课资源和行业企业真实素材,梳理知识疑难点。课中,教师创建了“引(情境引入)”“探(探索新知)”“学(语言点学习)”“练(语言点练习)”“演(语言点运用)”“辩(思辨训练)”“评(以评促学)”的七步教学流程,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情景对话等教学活动,夯实语言基础,提升职业素养。课后,教师布置项目化的作业,让学生通过英语实践,提升教学效果,并帮助学生建立友爱、和谐的伙伴关系。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建立英语语言知识结构,督促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学会知识迁移,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
在体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中,“创设教学情境是十分必要的,并且是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3]。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培养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情景化的教学设计更容易营造学习氛围,调动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视听材料创设情境,“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将抽象呆板的英文单词、句子、课文变得生动、直观、形象,使语言的功能在动态的画面中得到充分的体现”[4]。课程模块教学内容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将行业动态、新闻报道充分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将语言技能更好地与专业知识对接,为今后的专业英语学习以及优质就业、职场提升打下基础。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提高英语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学改革有重要作用。教师充分研究技能大赛的题型和特点,在教学中融入竞赛理念。例如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英语口语赛中“职场描述”环节嵌入课程教学,通过听力输入、情境对话、正向讨论、现场发言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逻辑思辨、语篇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参照大赛评价标准给予学生客观的评价和指导。再以写作比赛为例,“外研社杯”高职高专写作比赛分为两部分题型,应用文写作和图表分析。根据大赛题型,教师可在课堂上模拟比赛情境,设计“课赛融通”的教学流程,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职场涉外沟通能力。此外,教师应优化课堂设计,积极开拓第二课堂和实践活动,延伸课外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英语实践活动,并通过英语角、英语社团或竞赛等形式拓展语言训练环境,提高口语表达及思辨能力。还可借力互联网信息技术,打造虚拟的第三课堂。
教师应及时总结和反馈教学效果,反思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是客观和全面的,评价方式应突出过程性评价的特点,既重视项目成果的价值,同时又关注学习过程中所反映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由课前准备评价、课中活动评价和课后项目成果评价三个环节构成。评价手段应体现多元化特点,智能系统评价和人工评价相结合、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模式,提高了学习评价的客观性和精准度。评价标准应体现课赛融合的特点,借助FiF口语训练系统,运用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校大学生英语互联网听说大赛相同的评价标准和评分方式,对学生的发音准确度、朗读流利度、逻辑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进行精准评价。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计环环相扣的系列课堂活动,有效组织教学,让全体学生都能认真参与课内外教学评价全过程,把评价作为学习的强化阶段,真正实现在评价中学习。同时在课时结束后,学生依据课内师生合作评价的指导,对课后任务做出更有目标的评价,获得更好的评价效果,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升华。以苏州市职业大学非英语专业四级班为例,期末考试综合评价由三部分构成——在线学习情况(线上课程的完成情况)、语言知识测评(语法和词汇、阅读、翻译等)、平时成绩(课堂出勤和纪律、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以新能源汽车专业学生为例,经过一年的学习,与入学成绩相比,学生期末成绩显著提升,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较高。
随着课程思政的推进,教师需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在信息化教育和多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公共英语课程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了内容丰富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有机地融入每个职场情境,让学生在提升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牢固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职业观和价值观,培养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文明友善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及求真务实、脚踏实地、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逐步实现课程思政的总目标。例如,教师在讲授《高职国际进阶英语综合教程》时,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整合和拓展,以英语语言知识、交际策略和跨文化交流为主要内容,变传统的英语课堂为“职场化情景”,以职场交际为目标、实际应用为目的,选取多种行业共同的典型交际任务,培养学生在职场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以“Unit 1 Company”为例,在语篇内容基础上,督促学生思考和分析,从用英语选择理想的公司到进行英语面试沟通,在教授语言知识、训练思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健康的职业价值观,养成诚实守信的职业态度。
加强公共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在于,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努力钻研英语语言知识,提升文化素养,助力中国文化的传播,具备较高的信息化教学水平。高职英语教师要提升学习能力,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可根据教学内容规划产教融合模式,结合课堂教学,找准融入点。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明确产教融合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把教材中的教学重点融入实践学习,引导学生将英语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在真实情境下运用语言的能力。创新英语课堂实践模式,创建实训教学基地,利用课堂的有限时间,合理投入教学资源,做好学生的实训实践环节。此外,还要让老师深入学习核心素养的内涵,在培训产教融合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后,明确教学目标。学校还应加强教师教学方法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更好地在教学中实施产教融合模式。
校园文化可以有效塑造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营造英语氛围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高职校园渗透文化因素的途径有两点。一方面,加强校内资源建设,提升学生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和鉴别能力。教师可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创设使用语言的环境,加强文化背景的输入。如利用对比中西方的传统节日树立文化自信,通过参加英语角和社团,观看英文戏剧、演出等让学生感受异域文化。开设英语橱窗,设立中英文指示牌,开展英文书写大赛,张贴英文名人格言等,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英语,提高日常英语的使用能力。另一方面,利用校外资源,鼓励英语教师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和交流活动,开阔视野,把社会的动态和文化时尚传递给学生。高职院校可以和企业合作,聘请外企专家开设讲座,面对面和学生交流,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观有文化氛围的校企合作单位。学校应合理地聘请外教给学生开设课外活动,也可利用本校的国际学院组织中外学生联谊活动,增进彼此的交流,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要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把握英语语言知识,巩固听、说、读、写、译各项英语技能,在此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流程,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教师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人文素质的培育,通过一系列设计巧妙的课程活动,培养学生养成包括“职场涉外沟通”“多元文化交流”“语言思维提升”和“自主学习完善”在内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段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理念和方式,并推广应用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高职英语教师应积极推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由于公共英语课时有限,教学以模拟为主,学生体验真实情境任务的机会较少,大学英语教研室可尝试与企业达成合作,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实践机会。同时,依托大数据分析结果,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逐步建立专英结合的项目任务资源库,增加学生未来求职的竞争力和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