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明
(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7)
美育是审美教育,更是一种心灵教育、情操教育和人格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就高职院校来说,美育教育承担着学生审美的熏陶、道德品质的锤炼、人文精神的培养等重要任务,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各项专业技能的同时,受到美的事物的影响和渗透,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道德高尚、品格优秀、专业技术能力出众的人。面对当前“互联网+教育”的良好发展前景,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美育教学应如何抢抓机遇、突破困境,找到一条专业美育的发展路径,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教育中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互联网+教育”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兼备教育融合以及高科技创新的特征。[1]教育与互联网的密切连接,赋予了教育新的力量,互联网技术可以围绕一个知识点将许多内容联结在一起,给人们的学习带来巨大变化,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随时随处采集到需要的信息。互联网技术和教育领域的全面融合,给高职学前教育美育教学带来发展机遇,美育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进行自由学习,不必再拘泥于以往固定的教室、固定的时间以及固定的形式,只要有网络,即便没有课本,也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碎片化的学习,大大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另外,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美育课时量不足的现实问题,积极拓展线上的美育课程资源,将自主录制的美育精品微课或搜集的优质美育课程资源上传学习平台,纳入美育线上选修课程,学生可以自由安排时间进行学习并修取相应学分,为学生的自主化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万物互联,信息和资源的获取与传递不再困难。依托“互联网+教育”学习平台,教师可以将丰富的美育教育资源上传,教学资源内容丰富,可赏析、可体验、可演示、可创作,很受学生喜爱。“互联网+教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了“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学生在学习平台上可以自由切换内容、自主选择参与、自愿作品展示。如,学生可以根据美工教学活动的任务安排,自主搜索美工类相关课程进行学习,观看评析他人的美工作品,制定美工作品设计方案,在线邀请老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一起探讨改进美工作品设计方案,共享自己美工作品制作过程的视频,展示自己的美工作品。另外,互联网技术让学习的过程得到延展,由线下向线上延展,由课中向课前和课后延展,由自主向合作延展,进一步拓宽了学习的空间,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同时“互联网+教育”也让疫情期间无法开展线下教学的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生的职业素养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仍存在“重技能、轻素养”的现象,美育教学也不例外。一是由于学校对美育教育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认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因而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育课程设置中,舞蹈、弹唱、美术等技术训练的课程较多,而综合类审美素养课程较少。二是由于学校之间美育教学资源分配不均,优质院校注重美育教师的培养和美育课程资源建设的投入,美育教学资源比较丰富,偏远地区院校受地域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缺少美育专职教师,美育课程资源也比较匮乏。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国家建设了一批开放式教育资源平台,其中优质美育教学资源非常丰富,这为各院校各专业开展美育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优质院校的美育教学资源可以依托互联网教育平台输送到较为偏远地区的院校,条件不好的院校可以通过互联网教育平台享受到优质院校的美育教学资源,美育综合类课程资源缺乏的院校也可以将互联网教育平台中优质美育课程整合纳入学校选修课程当中,美育教学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和充分利用。
一直以来,我国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都是以培养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为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也是如此,特别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认为技能是进入企业及社会的敲门砖。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与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和创新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青睐。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而艺术是创新的灵魂,为此,对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要,它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思维培育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职院校需要加强美育教育建设,推进美育教学改革,系统构建“以艺术教育为主体,以专业教育为支撑,以其他课程为辐射”的大美育教育理念,不仅要重视学生技能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素质提升,提高专业人才对社会的适应性和匹配度。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不断融合,大量“互联网+教育”资源在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中得到有效应用,但美育教学的运用程度以及资源挖掘还不够深入,互联网美育教学依然是以音乐欣赏、古典文学、美术作品赏析等这些以“感知体验”为主的内容,视频制作、艺术作品创作、作品研发等这些以“表达创作”为主的教学内容较少,而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内容则更少。另外,美育教育过多依赖艺术教育来实现,没有充分挖掘各门课程、各类活动中蕴含的大量美育教育元素,校园内外美育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整合和利用,美育资源存在零散化、碎片化、表层化,这严重影响高职学前教育美育教学的效果,需要加强美育教学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整合。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只要学好技能就可以了,其他都不重要,认为“大学审美”“艺术鉴赏”等美育课程的学习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这种思想导致学生在校期间热衷于考取各种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美育教学方面的内容反应冷淡。实际上,美育的知识和素养对于当代高职大学生来说,不仅需要,而且非常必要,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当今时代,企业所需要的是综合性、创新型人才,只拥有一项技能、一门手艺,不能适应创新型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要。学生需要破除“重技能、轻素养”的短视功利思想,要准确理解、全面把握技能与素养两者之间的关系,技能学习与素养提升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如果把人的发展看成一项武学修为的话,那么技能就是“外功”,素养就是“内功”,只有内外兼修,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近些年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在和教育教学相结合后,其普及程度不断得到提高。高职学前教育在开展美育教学时,一定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技术,全力打造学前教育专业公共艺术教育。一是要在国家在线开放教育平台中筛选符合专业学生发展需求的美育精品课程,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线上课程,渐进式地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比如,一年级开设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作品鉴赏类课程,激发学生审美兴趣;二年级开设手工制作和艺术表演类课程,增强学生审美体验;三年级开设艺术创编和创新项目类课程,提升学生审美表达与创作。二是要搭建线上艺术教育综合实践育人平台,汇聚不同年级、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线上艺术实践学习发展共同体,以线上艺术实践教育项目为载体,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围绕一个专题,积极开展交流研讨,共同制定实践方案,共同组织实践活动,共同评价实践项目,共同分享实践成果。学生在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艺术内涵的理解,不断提升艺术技能的水平,审美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互联网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互联网+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美育教学要抢抓战略发展机遇,依托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创新专业美育教学,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美育教学改革。一是从课程体系着手,构建“公共艺术类课程为核心,专业教育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为支撑,校园文化类和职业创业类课程为辐射”的大美育课程体系,形成处处留美、时时有美、人人育美的美育教学格局。公共艺术类课程包括乐理视唱、幼儿美术创作、幼儿舞蹈、儿童戏剧、儿童文学等;专业教育类包括幼儿教师口语、幼儿教师礼仪、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实践活动类包括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技能竞赛等;校园文化类包括办学理念、楼宇命名、校史馆、校风学风等;职业创业类包括生涯规划指导、职业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课程等。二是从课程入手,依托“六美举措”推进课程美育落地见效,即对课程美育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成果和评价六个环节进行“美化”,使课程美育变得可操作、可落实、可评价,形成一个美育动态循环操作“增强环”,实现课程教学全流程美育。三是从实践教学入手,搭建幼儿园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学生可以不出校门,就能感受幼儿园的工作场景。唯美逼真的3D动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一边学技能,一边欣赏美,一边创造美。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中,教育资源变得更为丰富,这提升了学生的课堂感官体验[2],促进了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形成与发展。
“互联网+”技术不仅给学校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也丰富了学校的教育资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质资源,丰富和拓展美育教学的实践活动类课程,让学生在审美实践中掌握美育相关知识,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育良好的审美素养。比如,在组织泥塑、捏面人等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时,在邀请技能大师现场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的同时,不间断地通过互联网教育平台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学生在互联网平台定时演示泥塑和面人的创作过程,并举办线上作品展示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宣传推广中华传统文化,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在开展舞蹈表演、艺术作品展览等实践活动时,学生依托互联网搜索音乐、美术、服装等各类素材,根据方案进行节目的创编和作品的创作,并面向学校各专业学生开展线上展演汇报活动,学生不仅给自己带来创作的快乐和成就,同时也给其他同学带来一场美的感受和体验。学生在表达美、创作美、分享美、传播美等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审美内涵的理解,全面提升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训练所理解和掌握到的审美经验以及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是刻骨铭心的。[3]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育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学前教育美育教学方面,高职院校要重视和当地区域文化相互结合,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特色,将其融入学校专业的美育教学活动中,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美育课程或活动。比如,山西地区的院校可以开展上党落子、澄泥砚制作、广灵剪纸、徐沟背铁棍艺术等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在传统文化活动中感受美;东北地区的院校可以将东北二人转、东北秧歌、哈尔滨冰雕艺术等地方文化特色引入校园,让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欣赏美;陕西地区的院校可以开设陕西皮影、凤翔泥塑、陕北说书等地域特色文化选修课,让学生在文化传承中创造美。另外,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进行作品或活动设计时,将当地的文化特色融入其中,体现地域特色。这样不仅可以丰富美育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亲自参与中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体会地方民族的特色和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很多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可能,互联网与教育的相互结合也越来越密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在开展美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完善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互联网+”教学平台的建设,建立统一的校级服务云平台,对学校现有的信息服务平台进行整合,创建教学、科研、行政、服务、管理等各项业务为一体的服务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和共用。通过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的、碎片化的、智慧的美育教育服务。这个“互联网+”教育平台需要具备以下功能:第一,师生能够实现不受时空限制的实时的互动交流,满足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需求和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第二,建有适合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学生在线学习的开放课程,能够保障美育教学方面的课程供给,能够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第三,学生可以自由上传和下载美育作品,如舞蹈动作创编节目、儿童美术作品、自制幼儿绘本、音乐演唱视频等,学生通过对上传作品的相互分享、点评与反馈,共同锻炼和提高自身审美能力;第四,平台上要有开放、兼容的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平台,在学生无法深入真实工作场景进行专业实践活动时,可以通过虚拟仿真平台开展模拟真实场景的活动,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重要任务。美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美育教学不可弱化而应全面加强。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美育教学应紧紧抓住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大胆进行美育教学实践,应用互联网技术打造公共艺术教育,依托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利用互联网的优质资源丰富美育实践活动类课程,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挖掘美育文化内涵,完善“互联网+”平台建设,创新美育教育服务,全方位、系统化地推进美育教学改革创新,使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审美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