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慧 杨 麟
(1. 包头医学院 2. 内蒙古一机集团第一中学,内蒙古 包头 014000)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提到,要讲好红色故事、利用好红色资源,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象征色,在历史洪流中更为绚烂。[1]在传承红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高校作为意识形态主要平台,其思想政治课程在红色文化整合、传承、发扬方面承接极为重要的历史任务。新时期下,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方能引导莘莘学子将爱国情、报国行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2]在这一过程中,若将这些红色历史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不仅能让学生了解革命历史价值,激发其爱国精神,亦能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在文化自信角度下,加快提升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有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及现实诉求。但就现实而言,高校在探索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过程中,仍然面临一定困难。这需要从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适配性讲起,而后从中寻找推进所面临的困境,进一步寻找破解之策,从而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思路。
将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既是时代发展的召唤,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动力。可以说,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具有极大的适配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红色文化是揭示中华民族无数英雄儿女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最终获取胜利的历史文化产物。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推广红色文化,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自豪感,更能获取历史的情感共鸣,进而引起他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并提高自我认知,由此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3]同时,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形成的红色文化,蕴含深刻的历史内容。那一段硝烟弥漫、筚路蓝缕的革命年代,有多少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独立而前赴后继。但目前虚拟网络中掩藏的拜金主义、虚拟主义、享乐主义等内容,对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可以让大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了解血淋淋的真实历史,从而帮助大学生形塑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以此对抗网络中的虚无主义,让其全身心投入专业学习,为国家现代化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在革命战争年代,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知识分子、广大人民群众协同创造的,且内蕴丰富的革命精神与浓厚的历史文化,更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仰。[4]这一宝贵财富在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同样具有积极作用。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是潜藏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情感,深深蕴含着坚强、勇往直前、信仰的理想,流动在民族血液中。现阶段,多数大学生对于家国责任持一种漠然态度,关键就在于这些大学生在和平年代并不能深刻体会到国际矛盾。同时,以文字方式呈现的思政理论,也未能让大学生全面理解和平表面下的暗流涌动。[5]而要增强他们对于理想信念的坚持,就要将红色文化蕴含的那一段时期对理想信念的内容融入教育中,从而增强大学生对于理想信念的深刻理解。因此,高校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要用生动的方式将红色文化内容代入课堂,让学生能够了解国际和平表象下的暗流涌动与外来侵袭,从而增强大学生对家国责任的关注,进一步提高理想信念,始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
高校展开思政教育的目标,既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要对大学生综合适应能力进行培养,让其能够更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就红色文化而言,其中所蕴含的民主、团结、拼搏奋斗、集体等价值观一直是中华民族所坚守的核心内容。将这些内容深入高校思政教育过程,能够更好地激励大学生形成较强的社会适应力,从而始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拼搏。例如,在中国共产党建设初期,多数经验并不丰富的大学生加入革命队伍,为革命活动提供了足够重要的支撑。目前而言,大学生经验同样不够丰富,但仍然可以凭借自身热血认真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自我贡献。这样一来,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可以将教育立体化地展现在大学生面前,让其能够在面对生活困难时增加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近年来,高校逐步开始重视红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且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始增加与红色文化相关的一些活动并取得一定拓展,增强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度。但与此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在融入红色文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难题。
对红色文化资源的选用不科学,以至于学生无法对思政教育内容形成较大兴趣。就现实而言,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一定程度上与红色文化资源内容的选用不科学有关。部分红色文化案例与当前思政教育的联系性不紧密,逻辑不清晰,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参与思政教学活动时,难以将红色文化与思政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逻辑理解并不清晰,自然无法对思政观点与红色文化产生共鸣。
对红色文化课程内容设计不合理,导致学生无法持久地投入思政教育内容的学习。当前高校虽然开始将红色文化内容融入思政教学过程中,但课程与红色文化内容贴合度不高。具体表现为,红色文化经典案例内容不充实,与思政教育课程的融合度不高,很多内容设计并不具备个性化思维,也就难以引导大学生对其展开有效的学习。这样一来,高校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的融合,仍然体现了一定的局限性,也就无法让学生形成认同。
作为特殊且先进的一项文化形态,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极为重要。在红色文化日益兴盛的背景下,高校思政开始融入红色文化并进行传播,但传播效果并不好,关键就在于教学方法缺乏趣味性。
传播媒介缺乏新颖性。现阶段,最新传播媒介并没有在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教育中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具体而言,部分高校仅设立公众号平台,将红色资源在公众号以“文字+图片”的方式进行宣传,一定程度上是形式创新而非实质创新,也就是并未将短视频、动图等内容融入。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融合的课程并未形成较大兴趣,高校思政教育的宣传效果并未凸显。
传播内容过于陈旧化。新时期下,红色文化资源有了更新、更多元化的内容,这些内容俨然是补充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材料。然而,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在融合红色文化资源过程中,只是选用传统经典故事案例,而忽略了当前最感人、最新的具体案例,无法跟随时代发展而选取最新内容,也就导致高校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融合的效果并不好。同时,高校并未将传统经典故事案例进行升级,依然套用传统的内容进行授课,这也导致学生无法从中汲取更多内涵,也就对学习不具有兴趣。
传播方法流于形式化。高校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过程中,未能精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也未能遵循教育行政部门贴近生活的要求,没有掌握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传播规律,无法让受教育者受到教育。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高校仍然以传统方法进行融合,以传统方式为学生进行授课。这种情况下,大学生面对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也就很难提起自身的学习兴趣。
实际上,多数高校在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虽然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来增加教学效果,但由于缺乏灵活性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实践认知存在局限性。现实而言,部分高校思政教师认为,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实质上是一种理论性内容,可以通过简单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实践活动仅通过参观红色文化博物馆、简单的课堂活动等形式展开。这些活动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与个性化,只是让大学生了解部分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政教育内容,很难站在更高角度探索红色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及教育功能。这样一来,高校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融合的教育效果并未显现。
实践形式丰富度不足。理论上,要想在思政教育中凸显红色文化教育功能,就应通过各类灵活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其能够更深刻地了解红色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及所代表的内容。但事实上,目前高校思政教育仅仅通过课堂实践或以单纯的视频链接等形式对大学生展开教育。这种教育形式过于单一,且未能结合新时期新媒体平台等多重形式展开实践。如此,高校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融合对大学生的教育效果较差。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文化表现形式,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征。高校思政教育要融入红色文化,发挥育人价值及功能,就要积极面对融入困境并采取应对之策,从而推动大学生更好地提升自我思想素养,承担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以正向、积极的态度与价值观不断面对现实困境,增强现实抗压能力。
1. 加深红色文化理论研究,设计思政教育内容
高校思政教师需要全面深化红色文化时代价值与蕴含的时代精神,并将其与思政教育课程深度融合,从而挖掘出红色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坚定的理想信仰等内容,并与思政教学中的课堂、教学环境融合。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思政教师需要从不同层面为学生解读红色文化,并打造具有思政课程的特色红色教学素材,为学生构建红色案例、红色经典论著等教学资源库。同时,教师还应挖掘红色文化中的革命英雄人物、事迹、文物等内容,并将其以课堂互动、热点回应等方式为学生展现。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能够从红色文化中了解先人的信仰,从而进一步增强家国情怀,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
2. 丰富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拓展思政教育内容
进入21世纪以来,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升级。也就是说,从传统红色革命精神、奋斗精神等内容,逐步扩展至奉献精神、创新精神与勇敢精神等。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政教师更应该借用各种新媒体平台获取有关红色文化的最新资源,并将其与思政课程融合,不断为学生提供新鲜素材,让其与时代相连,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思想认知水平。另外,高校思政教师还应利用各种平台,获取红色文化视频、音频、图文等资料,为学生学习红色文化提供更多资源,从而拓展思政教育内容。
1. 创新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法
高校思政教师应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转化而成的教学素材,同时结合思政课程不同特征,加快创新思政教学理论课程。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思政教师应通过“一课一品”红色活动,让思政课活起来,让学生忙起来。例如,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过程中,可通过“经典·红色”阅读活动,组织学生充分阅读经典著作,撰写阅读报告,以此加深大学生对红色经典著作认知,增强其对思想政治学习的理解深度。在传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时,高校教师可通过参观教育、途中讲解、场景拓展、总结升华、交流互动等活动,持续增强大学生对红色经典文化的情感体验。这样,高校思政教师通过多重活动形式,让学生发挥主观性、创造性,实现对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的“知—情—意—行”的升级。
2. 推进思政理论课实践方法
高校思政教育在融合红色文化内容的过程中,应积极将这种融合理念贯彻到实践活动中,以此来增强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理解深度。具体而言,一方面,教师需要通过将红色文化内容与实践活动深刻融合,通过课下活动方式,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认知红色文化在过去时代及当今的价值;另一方面,教师应通过各种红色经典解读活动,参观红色文化纪念馆或者践行红色文化内容等形式,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红色文化蕴含的真实内容,从而提高其认知水平、认识深度。
1. 拓展融合新链条,加快融合进程
高校思政教育应依托现有教学平台、互联网平台,总体规划红色文化与思政融合路径,并由此形成服务链,化解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不佳的困境。具体而言,高校思政教师通过集中宣讲或日常宣讲的方式,或以线上线下宣讲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宣讲相结合的方式,不断营造浓厚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让更多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了解文化中深刻蕴含的内容。同时,高校教师还可组织“红色文化学会”,从而积极推动红色文化校园调研活动;进一步采用“互联网+红色文化”沙龙方式,为更多大学生提供学习红色文化内容的平台;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方式,邀请校外实践基地将优秀课程推送到本校,或者通过将课程放到田间地头,让思政课程在各类活动中动起来,增强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思想体验。
2. 丰富融合新方案,推动融合发展
高校思政教师还应利用新平台,不断推陈出新教学方案,促使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课程能够更快融合发展。具体而言,教师应采用新媒体方式,不断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程的内容融合,并将其引入新媒体平台,从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了解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程融合的内容,以此来提高自我修养。再进一步而言,教师还可通过各类互联网平台,加速创建从红色文化知识采集、制作、吸收到评价的一体化服务链,让学生能够从这一条服务链中获取更多红色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