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雪 婷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光明日报》2019年5月11日报道:“目前,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约 5000 万左右,婴幼儿的照护服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事关婴幼儿健康成长,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幸福。”[1]0—3岁的婴幼儿时期不仅是人生的起点,更是儿童早期发展的基础阶段。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应局限于卫计委、妇女联合会、教育部门等,还应积极开发社区的公共资源来促进 0—3岁婴儿多方面素质的综合性发展,这也是政府履行社会文化职能的体现。
社区实质是一种社会组织,是连接政府基层和社会群众的桥梁。以扬州市邗江区某社区为例,社区现下设民政、妇联、卫计、社事、宣传、社保和共青团等部门,通过宣传和共青团两个部门发挥社区教育功能,服务对象以3周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为主。在课程设置方面分为两个年龄段:学前教育和未成年教育。学前教育的内容分为婴儿教育或者早期教育(0—3岁)、幼儿教育(3—6岁),但目前社区针对0—3岁幼儿开设的早期教育课程非常少。
目前扬州市城市社区开设的早教培训以母婴类为主,诸如孕妈课堂、宝宝洗澡与爬行、妈咪产后恢复等。一是与本地早教品牌共同开发婴幼儿早教课程,创设社区早教环境,聘请相关师资组织教学;二是与某品牌合作开发妈咪产后恢复类课程。由妇联主席牵头,该社区计划陆续开设母乳喂养、绘本阅读、亲子游戏等早期教育课程,充分利用现有社区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合作方提供师资,开发社区特色课程体系。
社区早期教育指以家庭为基础,利用社区的公共资源来促进0—3岁婴儿多方面素质综合性发展的一种公共资源体系,是政府履行社会文化职能的体现。[2]社区是家庭和社会联系的纽带,是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的重要载体,发展社区早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社区开展亲子活动、家长工作坊、专家讲座等早期教育活动为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社区与家庭的合作非常必要。当前的社区教育按年龄段开设课程,以入园后儿童、青少年、老年教育为主。而早期教育(0—3岁)的覆盖面较少,且社会上充斥着各种良莠不齐的早教机构。由于早教市场准入标准不统一,登记注册口径不一,不少机构甚至多年无证经营。0—3岁儿童早期教育长期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早教市场监管主体不明、课程及服务质量缺乏权威标准,教育源头上表现出 “先天性不足”。[3]因此,不少家长失去了投资早期教育的信心。
学前教育的师资要求严格,但目前社区的早期教育师资队伍不稳定,人才易流失,师资素质良莠不齐,缺乏专业高效的师资培训,与志愿者教师没有签订规范的合作协议。因此,社区开展早期教育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
以扬州市邗江区某社区为例,宣传部门负责招募教师志愿者。目前早教课程招募的授课老师主要来自三个渠道:一是吸纳社区居民成立志愿者团队,包括自发申请和社区邀请两种途径。社区居民担任早教课程教师要求具有相应教育资质,如获得育婴师证、保育员证等相应职业资格证等。二是与社区周边的早教机构进行合作,由早教机构提供师资。三是针对社区早期教育师资队伍紧缺的现状招募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组建一支专门服务于对点社区的早期教育志愿者团队。
社区也可以培养自身的师资团队。首先,依托政府相关政策,对社区现有教师进行育婴师等职业鉴定及技能培训,组织已符合条件的人员开展进阶培训或技能鉴定,鉴定合格后给予一定补贴;其次,与高校或职校开展合作,培养一批针对社区的早教师资,建立社区早教实习服务基地,定期组织实习生参与社区早期教育活动,或者直接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并给与一定薪资;再者,面向社区居民公开招聘一批有意向参与早教的专业人员,如闲散在家的全职妈妈、刚退休的人员、无业人员等,向其提供专题培训、线上及线下培训,以形成固定的早教师资团队;另外,也可与附近的幼儿园合作,选派幼师轮岗服务,吸引休产假的幼师或专业人员兼职指导。
线下教育受到场地、交通、时间等限制,社区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及资金去安排线下的早教场所、师资及课程设置等。为了节省资源,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除了招募线下实地、现场教学的早期教育志愿者,还可以招募一批线上早期教育志愿者。一方面可以利用信息手段组建教师志愿者队伍,另一方面早教课程的教学可以线上进行,发挥互联网的作用,通过微信、QQ等社交平台来沟通,通过抖音、快手、小红书制作课程短视频,进行直播、录播。首先,筛选微信平台内容,根据婴幼儿家长的育儿需求推送合适的教学内容很必要。社区可以先发放调查问卷来收集家长对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关注点,有的放矢地宣传早期教育相关知识和进行线上教学,就如何促进婴幼儿语言、认知、社会性等方面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早期教育服务。其次,开发微信平台功能。社区可以建立早教服务公众号,定期推文,家长进行评论,发表对社区早期教育的建议或者个人困惑,以便社区早期教育部门能够更好地改进工作。此外,建立视频号,定期定时发布早教视频并发起直播,加强社区和家庭的连线和沟通。最后,维护微信服务平台。一是宣传社区的早教微信公众号平台,通过发放传单和宣传信息植入,如电梯口显示屏或者电梯内广告框,推广社区早期教育的微信公众号,提高婴幼儿家长参与早期教育指导的效率;二是做好微信公众号的后期维护,整理后台的信息,接收来稿答复疑问,对家长们的信息反馈进行统计和分类,抽取最被关注的早期教育问题和热点,搜集信息并请专家解答。
“叮叮学堂”隶属共青团的下属分支“希望村塾”,是该社区自主开设的希望村塾类教育品牌。根据社区2021年人口统计数据,目前社区常住人口约1万人,党员179人,0—14岁儿童810人,数据显示青少年占社区人口比重较大,落实普惠性的早教服务,借助信息化手段拓宽服务范围很有必要。
首先,与相关技术供应商合作开发“叮叮学堂”APP或网页版“叮叮学堂”,在调研社区居民人口普查数据的基础上收集早期教育的优质电子资源,开发平台功能,定期定量推送特色早教资源,提高服务的精准性和针对性。其次,整合资源与团结协作,社区内包括共青团、妇联、社会服务等各职能部门相互协作,提供网络早教服务。再者,充分利用数字资源。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共享早期教育数字资源(线上图书馆),将科学育儿理念应用于家庭与社区共育中,网络资源和线下资源综合统筹,有效解决家庭育儿的实际问题。
“叮叮学堂”的开设需要专业和固定的师资,目前的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有社会教培机构的老师、媒体人士、中小学教师等。在课程安排上,分春秋两季,每节课学费10—20元。以2021年的招生简章来看,招生对象年龄主要为3周岁以上。0—3岁的早教项目是目前“叮叮学堂”蓄势开发的重点:“叮叮学堂”需建立起系统的在线服务专家库,吸引相关教师、儿科保健医生等专业人士加入,以提高社区早教服务的便捷性和专业性。该早教项目可以弥补线下时间短、场地有限、师资紧张等方面的不足。
线上“叮叮学堂”主要包括四大服务内容:(1)家庭服务。包括提供给包括0—3岁的幼儿家庭以及家庭的教育和信息需求,以便迅速和动态地了解社会需求。(2)科学育儿知识服务。包括视频、音频、文章等资料,内容涉及不同年龄的婴幼儿的认知和身心发育特征、生理需求和教育,内容方面直观而且科学。(3)群聊服务。包括建立沟通平台,如家长微信群和QQ群等,可以帮助家长展开交流和经验分享。
线下“叮叮学堂”日常工作除了组织线下活动和课程,还有保教指导、家庭走访。社区充分利用已有活动中心和管辖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沙龙,如亲子活动、专家讲座、父母课堂等,并对个别家庭提供个性化服务。一方面,可以开展“家庭探访”,以新生儿家庭为主,登门拜访可以了解新生儿各项指标以及家长的困惑与问题。另一方面进行“困难帮扶”,针对残疾儿童、自闭型儿童或贫困家庭、单亲家庭进行帮扶,通过“叮叮学堂”建立起社区与家庭、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帮扶,营造文明、互助、和谐的社区氛围。此外,还可以为在照顾儿童方面有困难的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家庭、残疾人家庭等)提供托管服务,包括日托、夜托和计时托管等。托管的婴幼儿以0—3岁为主,托管时间和场地需社区与志愿教师、相关部门做好协调,制定一日作息表,托管名单需提前一周线上公示。
积极开发和利用社区早教资源,在社区与社区之间、社区与家庭之间建立起双向、多维的链接与合作,共同开发以0—3岁孩子兴趣、认知水平为基础的早期教育服务模式,组建配套的教师志愿者团队,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课程服务,有助于社区内各单元家庭切实享受普惠性的优质早教服务,加快推进我国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体系的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