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雅婷,曹 毅,陈文胜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东 佛山 528225)
“园艺植物保护学” 是园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研究园艺植物病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和综合治理措施,保护园艺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应用性科学[1]。该课程倡导 “理论+实践” 的教学模式[2],搭建了 “园艺植物保护学” (课堂教学,64学时)+ “园艺植物保护学实验” (实验教学,16学时)的完整课程体系。理论课部分重点讲授了昆虫形态学、昆虫生物学、昆虫分类学、昆虫生态学及害虫防治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讲授了主要园艺植物病害及其发生发展规律[3-4]。实验课部分共开设8个实验,包括昆虫的外部构造、内部器官解剖、分类鉴定及园艺植物病害症状观察、病原真菌分离培养和形态观察、细菌形态观察等。力求使学生在掌握园艺昆虫学和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园艺植物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的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基本能力[5]。本文根据课堂反馈,同时结合几位任课老师多年的教学积累,对 “园艺植物保护学实验” 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目前 “园艺植物保护学实验” 总学时为16,课程共开设8个实验,分别为:①昆虫外部形态(头部)观察;②昆虫外部形态(胸腹部)观察;③昆虫内部器官解剖;④检索表的应用与昆虫鉴定;⑤园艺植物病害的症状观察;⑥园艺植物病原真菌的形态观察;⑦病原细菌的染色与形态结构的观察;⑧园艺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笔者在此前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实验设置过多地偏重病虫害生物学特性分析,缺乏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而病虫害的防控才是 “园艺植物保护学” 课程的核心内容[6]。由此,我们可以扩充实验学时,调整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利用本校产学研合作基地、大学生实践基地、园艺种植基地等天然田间条件,增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更好地应对生产实践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开设的8个实验存在几点问题。首先,实验一和实验二同为昆虫外部形态观察,虽然观察的侧重点不同,但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一定的重叠,可合并为一个实验,压缩实验学时。其次,实验四是使用检索表鉴定昆虫标本,而实际上这些昆虫标本在前面的实验中大多已出现,学生完全不用动脑筋就能轻易鉴定其种类。可以将实验四进行拆分,一部分课时让学生利用现有检索表鉴定自己在校园内捕获的未知昆虫,熟悉检索表的使用方法;另一部分课时让学生通过辨别昆虫标本的形态特征,自行编撰检索表,区分昆虫标本。如此双管齐下,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探索与观察中掌握检索表的应用与制作。再次,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田间调查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可以根据地方特色,适时跟踪佛山地区主要园艺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帮助学生了解当地重要园艺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动态变化,增强学生对病虫害症状认知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和观察能力。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校园内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引导学生在病虫害爆发期设计合理的治理方案,帮助解决校内植物病虫害的侵扰,将所学运用到实际。
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为高校开展移动云教学提供了重要保障。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自引入 “超星学习通” 云教学平台以来,积极开展 “互联网+教学” “人工智能+教学” 等新型教学方法的实践,利用翻转课堂,将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围绕教育信息化完成了多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如何在新时代改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以适应新的课程需要、学生需求,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例如,实验三 “昆虫内部器官解剖” ,由于实验室投影设备陈旧,学生无法清晰直观地看到老师解剖的全过程,加上标本腐旧,解剖后内部器官特征不明,导致观察不清,教学效果不理想。这时,教师可以依托互联网+共享,搜集社会教学资源,在讲授时,结合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使学生可以跟着视频一步步完成解剖,比较各器官的特征,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再比如, “昆虫鉴定” 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而不是单纯认识几个昆虫标本。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以几种典型园艺害虫为例,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完成昆虫鉴定,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传统的 “填鸭式” 教学模式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模式。
2021年教育部要求涉农高校多渠道拓展实践教学场所,学生到实践基地和生产一线实习,增强学生服务 “三农” 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让农林教育走出 “书本” ,培养学生勤俭、奋斗的劳动精神,增强学生在 “希望的田野” 干事创业的能力。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响应国家的号召,与多家企业签订校外实习协议,共同建设 “园艺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基地” 。依托园艺专业实践基地,能使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可以给其他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为现代农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新方法,共同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目前园艺植物保护学实验仅有实验学时,缺乏实践学时。依托园艺专业实践基地,可在课程大纲中加入实践实训环节:①老师带领学生在各大实践基地开展现场教学,让学生及时了解当地重要植物病虫害的症状识别、发生规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②带领学生采集病虫害标本,并对标本进行整理、制作和保存。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完成标本的鉴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采集的标本可保存于标本室,供下届学生学习使用,解决实验室昆虫标本陈旧的问题;③带学生前往一线,开展有害生物综合防控、农林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服务,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实践技能。生动有趣的田间实践,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更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是教学的第一资源,是学科发展的关键。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支撑点。当前,本校在任教师都是高校毕业生,这些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专业基础,但是缺乏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对于当地田间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不熟悉、对市场需求、农民需要不了解,难以对学生形成有效的实践引导。基于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可以借助实践基地,一方面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展开学习和调研,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另一方面,邀请企业高管以校外导师身份加入课程建设,适时向学生传递最新的产业资讯,分享各地绿色防控成功案例,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实践指导。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的重大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园艺专业创办于1958年,几十年来,始终坚持 “产学研相结合,积极服务地方” 的办学特色,立足于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吃苦耐劳的专业人才,成为服务 “三农” ,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借助园艺专业实践基地,集中向学生宣讲乡村振兴战略、 “三农政策” “绿水青山” 等绿色发展理念,结合生产实际,加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教育,培养学生 “大国三农” 情怀。以基地为平台,为园艺专业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场地。让学生走进农耕文明,感受劳动之美,学习乡土文化,强化学生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信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才。
新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年轻人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与担当。此外,培养本科生的科研素质本就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7]。早在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就指出:一流本科课程教学内容要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8]。 “园艺植物保护学实验” 课程作为园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和良好的实操能力。伴随越来越多园艺专业的学生选择考研深造,要求课程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为响应教育部号召,满足学生的考研需求,我们在 “园艺植物保护学实验” 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将园艺植物相关科研进展和正在推广应用的新型科研技术引入教学中,让学生及时了解园艺植物病虫害的动态发展。同时,也可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在与导师不断地交流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实操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认识。
“园艺植物保护学实验” 作为园艺专业的核心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园艺植物主要病虫害的症状特征、诊断方法,明确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学会防治原理和技术措施,能够根据生产实际,制定和实施病虫害防治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作为 “园艺植物保护学” 的重要分支,它着重强调学生综合技能实践的培养。因此,针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我们从教学大纲、教学方法、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但是,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下去。笔者将进行长期探索与尝试,以期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其成为真正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