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琴
阅读作为学生获得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高考中占比较大、分值可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学生在考试中阅读得分率低。究其原因,除了冗长的行文、生僻的词汇、复杂的句型使得学生望而生畏,巨大的信息量、多变的题材和防不胜防的设题陷阱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另外,阅读指导不到位和阅读评价不合理是阅读课堂效率低的重要原因。只有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为此,教师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然而,日复一日繁杂的练习并没有让学生的成绩有明显提高,使他们越学越烦恼,越学越没有信心。
针对这种现象,一方面让学生夯实基础,从解决词汇和长难句出发,分析篇章结构、指导阅读技巧等;另一方面,从阅读的本质出发,强调阅读体验,在阅读方式和阅读素材方面进行大胆探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明显提高,阅读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不可否认,有的学生对英语有恐惧心理,看到英语文章就头疼,做题时乱填乱选,尤其是阅读理解题。他们认为阅读理解题耗时费力却常常得分不高,甚至认为猜题的得分率和认真做题的得分率不相上下,逐渐养成态度敷衍、做事马虎的坏习惯。即使是成绩较优秀的学生,也存在因时间或其他因素而做题不认真的情况。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除了学生不够认真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英语题设置的形式。教师常常会发现很多非常有价值、意义的文章,但学生不感兴趣。其实,换位思考,学生所读的文章要么是以阅读理解的形式要求做选择题,要么是以完形填空的形式挖空,一篇文章被一个个空格拆得七零八散、面目全非,谁还有兴趣体会它行文的美感或者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阻碍阅读流畅性的一个原因是生词的处理问题,很多学生在遇到生词时,常常会有意识地翻字典,从而严重破坏阅读兴趣和信心。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专心阅读,不要边做边查词典,遇到生词可以先标记,完成阅读后再查(王艳2019)。边阅读边查词典固然不可取,但是为了尽量扫清阅读障碍,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猜词能力。凌雨晨(2017)认为,对于生词,可以大胆尝试猜测其词义。除了构词法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语篇内容猜测词义,如根据上下文出现的同义词或反义词猜测、根据生词前后出现的限定成分猜测、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猜测、根据解释性说明文字猜测等。鉴于高中生英语词汇积累和面临高考,教师应在阅读教学前教授学生猜词技巧,帮助他们提高猜测生词的能力,为阅读扫清障碍。
为此,教师尝试将部分阅读材料还原为纯粹的阅读欣赏,没有知识点讲解、短语背诵,没有充满陷阱的推理、判断,没有似是而非的大意概括,只是单纯进行欣赏。借鉴母语学习方式,还原学习语言本质,让学生朗读。不规定任何任务,不要求背诵,不强制做题,纯粹让学生体会朗朗上口的语言之美。这类阅读材料特征明显,句式优美的散文、分享人生感悟的文章具有极高的赏鉴价值,往往蕴含人生哲理。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文章多半来自名人演讲,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哈佛大学发表的演讲The Price of Greatness Is Responsibility,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美国海军军官学校毕业典礼上的演讲Face to the Adversities and Challenges Bravely。这类材料通常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教会人们直面困境、永不放弃。这类材料词句往往华丽优美、个性张扬,非常适合学生。阅读需要一个安静的没有压力的环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体验,从而激发对阅读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由于篇幅的限制,很多阅读材料并不能给学生提供较全面的信息。学生可能读到的文章是节选自某一长篇小说,缺背景和结局。名著的节选是最常见的例子,如 Alice in Wonderland、Oliver Twist、Pride and Prejudice等。学生阅读的文章也有可能是某一研究成果或新闻,只是为了设置某些任务而选编的材料,只是某区域或某阶段的呈现,而研究过程是否科学、结果是否可信等都值得商榷。这时,适当的链接是对材料必要的补充。例如,在讲到一篇关于身高和寿命呈正相关的文章时,几名学生将目光集中到一位身材娇小的女生身上。教师当即用更多的例子说明很多研究的结果是片面的,须辩证地看待。然后,教师搜索到另外几篇关于寿命的研究,有的结论是寿命的长短和遗传有关,也有的研究提供详实的数据和研究过程,充分证明寿命和很多大家认为的因素没有明确的关系。这种链接,一方面是对原有材料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他们冷静、客观,有助于其在未来生活中学会理性判断,形成自己的结论。
另外,教师可以将原始材料与热点话题进行适当链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话可说,还是对材料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例如,在讲到一篇关于宠物和人之间的关系的文章时,教师设置了一系列问题并和学生进行有趣互动。“Do you love pets?What kind of pets would you keep if you could,why?”然后链接BBC的一篇关于宠物伤人的新闻,之后进一步通过“头脑风暴”和学生讨论饲养宠物的好处、注意事项,并鼓励他们在一定的模板下根据提供的WORD BANK各抒己见。通过这种链接,不但丰富了课堂内容,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还使英语学习趣味横生。
语言的学习,说到底是为了应用和表达。语言不但是交流沟通的工具,更是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载体。然而,由于急功近利,教师往往将文章材料化,将其肢解为由短语和句式累积起来的若干知识点。这样,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文章,而是零碎的句型结构、固定搭配、词汇用法,本该用来体验、表达、领悟的语言被讲解、背诵、做题取代。长此以往,师生自然会渐渐产生厌倦感,教学没有了乐趣,只是负担。
目前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两大误区:
背诵课文虽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种思维上的单一训练对学生语言把握能力的提高收效甚微。实际上,不少学生虽然可以将所学课文熟练背诵出来,但是这种短时记忆并不牢固,关键是做题时依然不知从何下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部分章节或句式用以背诵,而对于整篇文章而言,复述的意义更显著。在学到牛津译林版高中《英语》模块二第一单元的Reading部分时,师生共同描述Fog全文,形成初步印象,然后一起列出文章关键信息,如开头部分的三个时间节点,中间段落的地点位移,引导他们根据关键词串出大意。最后要求学生动笔,将整篇文章复述出来(必须涵盖要点)。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非常明显,首先,学生记忆牢固,随时提及其中片段,引起共鸣。其次,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对一些细节的掌控,如时态的转换、人称的变化、词语的固定表达等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比来源五花八门的阅读素材,教材上的课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文章涵盖较多的知识点,题材多样,结构严谨。但是,过度拘泥于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会限制学生的阅读范围。课文内容充实,时代性强,信息丰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他们的阅读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会印发评改后的优秀作文、与时俱进的经典美文等供学生拓展性阅读,并让他们自主选择摘抄这些优秀篇章的经典语段和优美句子,促使其思考更有深度,思维更加开阔(晏显 2018)。这对英语教学具有借鉴意义。教师可以将句式优美或有人生指导意义的文章提供给学生朗读、翻译、赏评,使语言学习更有趣味、更有价值。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补充体裁多样、题材丰富、贴近学生生活、体现时代特点、难度适中、篇幅适当的课外阅读文本。例如,学校图书角提供的英文著作 Little Prince、Pride and Prejudice、Harry Potter系列都是非常好的阅读素材,学生一旦开始阅读,往往会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手不释卷,其语言能力自然可以得到很好的锤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谷云霞(2021)认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优美的词句和语法应用以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出来,摘抄在笔记本上,然后记忆并应用在写作中。在阅读The Great Gatsby时,教师和学生讨论并列出印象深刻的句子。许多学生对以下句子记忆犹新“‘Whenever you feel like criticizing anyone,’he told me‘just remember that all the people in this world haven’t had the advantages that you’ve had.’”意思是“无论何时,如果你想要批评别人,一定要记住,在这个世界上,并非所有人都拥有你所拥有的优越条件”。
课后活动不是新生事物,大家耳熟能详的课后活动有很多,大多数教师有过不少尝试,如问题讨论、小组辩论、主题采访、语句重组等。但是,以往的读后活动更多的是为了掌握所学内容,就阅读材料进行活动设计,给人的感觉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显得生硬突兀。学生只有进行相应准备,才能够较好地参与。逐渐地,这些活动成为公开课的必备内容,在常规课上,教师不可能每次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逐一安排或预演,如何在常规课中融入更多教材之外的因素格外重要。
其实,阅读的目的是提供新鲜语料,拓宽视野,因此,课后活动同样不必拘泥于材料。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由一个话题延伸开去,在貌似随意的漫谈中不知不觉将语言知识贯穿其中,减轻学生回答问题的压力和负担。这种漫谈可以由材料中某一句话开始,也可以由教师提供其他相关材料,甚至可以提供相关视频进行欣赏评析。例如,牛津译林版高中《英语》模块二第三单元的主题为Amazing people,而Reading部分提供的材料是学生不太了解的霍德华·卡特(Howard Carter)。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教师可以补充一些材料。只要教师提前作好相关信息储备,提供相关词汇和句式,就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就此话题进行讨论。学生在充分阅读、讨论后,可以将课堂内容进行整合,完成一篇关于人物介绍的应用文写作。记得在一堂公开课上,教师在讲授牛津译林版高中《英语》模块二第二单元Reading部分An adventure in Africa时,打破常规,在提及文中“...and eat and drink whatever they do,including cow’s blood!”这句话时,没有轻描淡写,甚至干脆跳过,而是就这句话链接讨论“Do you think I should drink it?”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思考和选择,并分析原因。学生的参与意识非常强,各抒己见,气氛非常热烈,甚至涌现出许多有意思的表达和观点。这样,不但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锤炼,还极大地展现了他们的个性和自我意识。
总而言之,阅读活动的形式和阅读材料的选择不必拘泥于特定的框框,教师要有计划地提供更广泛的素材,善于抓住教学契机,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进行阅读、思考、讨论,让阅读不仅限于阅读,而为提升综合能力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