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课程思政实施成效评价:导向、问题与原则

2022-02-27 01:46许清媛张承鹍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许清媛,杨 舰,郭 棉,程 静,张承鹍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电子与信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0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高等学校思政教育由独立形式逐步走向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相辅相成,从而发展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课程思政形式.然而不同于专业课程的专业性和知识性,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注重课程的价值引领、爱国主义、理想信念、职业理念、科学思维等主观引导,其成效评价与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不同,导致现有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1-2]不能直接平移至课程思政实施成果评价.因此,基于新时代背景,研究课程思政实施成效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

课程思政旨在从根本上解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在全国高校开展实施已近2年.目前正朝着进一步改革课程思政从项目化推动到常态化应用转变、从管理推动向专业建设的内在需要转变,从关注教师的教学转向关注学生的获得感转变,推动这些转变依赖于开发实操性强的评估指标体系[3],实时提供课程思政实施成效,促进迭代完善.文献[4]指出理工科课程思政的实施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忌机械、倡综合、重感悟和观实效.文献[5]针对物理学类课程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进行凝练,构建了一种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在物理学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方面有很好的示范促进作用.进一步的,在综合剖析了课程思政的评价困难后,基于教育评价理论和评价工具,唐馨提出了一种集“一主线、多阶段、细量规”为一体的综合评价策略[6].基于课程思政实施评价重在考察育人实效的观点,文献[7]从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种相应的评价体系.融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旨在探讨课程思政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文献[8]以《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思政实施为例,进一步开发了一套由26项评价指标组成的课程思政评价指标.

可以看出,虽然文献[3-8]对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评价进行了探索,但关于课程思政实施成效评价的问题、导向与策略依然较粗糙,缺乏梳理,这与新时代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严重不匹配.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将全面纳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课程思政实施成效评价,不仅能及时掌握课程思政实际成效,还能及时反馈以思政教学加强学生学习动力,以思政教学加强学校育人能力方面的成效,逐步增强课程思政育人成果.

1 新时代课程思政实施成效评价的政策导向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自1984年正式设立,到现在已经连续开设近40年.大学课堂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现形式,就如何应用好课堂,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将爱国之情深刻地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是非常值得考虑的问题.以期学生最终完成学业走上就业岗位后能够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坚守职责,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自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做一名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与可靠的接班人.

然而,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处于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传授为主的专业教育和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设置的思政课程割裂的局面,即长期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割裂、不统一的现象.为改变这种局面,2014年上海率先提出德育试点.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结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9].开创了我国高等教育新时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正式提出要推动以“课程思政”进课堂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在专业课程中挖掘和应用好其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促进专业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作用[10].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1].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同发力,不是简单的思政内容和专业知识的叠加,而是要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了进一步夯实课程思政工作,2020年5月教育部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12].逐步构建了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框架.

然而,在高校专业课教学中,受制于专业教师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展课程思政内容设计,是否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水平,是否掌握开发课程思政实施案例的能力,是否具备开展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教学课堂的技能等,在课程与课程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课程思政的开设程度和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而言,就课程思政的内容、开展形式和措施、要达到的目标和考核的内容,尚未建立一套有序的课程思政评价方法.每个学校对专业课程思政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实施的方式,教学的成效不能进行恰当的评价,从而导致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建设,实施水平的提高,实施方式的优化比较缓慢,效果不明显.在新时代背景下,建立系统的、科学的、有效的课程思政实施成效评价是目前所有高校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是保障课程思政实施成效的发力点.

2 新时代课程思政实施成效评价的依据

新时代课程思政教育的落实,其育人成效是否需要评价?《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12].从中可以看到,为确保落实育人成效,课程思政教育成效也需要进行评价.目的在于发挥课程思政实施成效评价的反馈和指导作用,不断加强课程思政育人改革建设质量和水平.构建育才与育人高度统一,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高质量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突出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已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措施.

评价是一个过程,课程思政实施成效评价显然不同于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质量评价.然而大部分高校对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比较系统,对课程思政实施成效评价比较松懈和碎片化,只是处于倡导开展课程思政,鼓励开发典型课程思政资源的状态,至于开发的课程思政案例,其思政育人效果如何,思政内容是否合适,课程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并没有建立评价和监控机制.在缺乏评价和监控数据的情况下,孤立的看待课程思政实施成效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开展系统、科学、有效的新时代课程思政实施成效评价,对于优化教师的课程思政内容,提高人才培养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实施成效评价是课程思政育人成果和质量检验闭环系统的重要环节,只有始终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方式,及时开展课程思政实施成效评价,才能充分达成课程思政育人与育才高度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

3 新时代课程思政实施成效评价的主要问题

正如《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强调的那样,“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12].鉴于此,可以看出课程思政是一个客观的,务必落实的育人措施,不限于某门课或某类课,适用于各门类课程.将专业课程的显性教育功能和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作用融为一体,春风化雨,真正实现高等教育育人与育才的高度统一.然而,正是这种隐性特征导致了其实施成效评价比较难于独立展现;而价值塑造主要涉及价值观、情感、态度和意志等主观意识形态,其成长变化过程往往具有非线性特征,容易受环境影响,难于客观评价;鉴于专业课程的专业性和独特性,结合课程目标,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设计以实现课程思政,其展现形式没有统一标准,其成效可能因教师不同而不同.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逐步开发,树立学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典型示范课,最后拓展至所有专业课程势在必行.为其把好关、守好门,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课程思政实施成效评价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课程思政的隐性特征,导致其实施成效难于独立呈现,继而出现评价难的问题.课程思政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具有隐形性、抽象性和潜在性的特点,其育人成效的评价和现有教学质量的评价有质的不同.根据不同学科专业课程的特点,发掘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运用专业知识蕴含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科学思维进行深度融合是课程思政的主要形式.然而,在教学评价中将学生涉及态度、情感、意志、价值等方面的表现独立出来评价是非常困难的.课程思政实施的这种隐性特征如果仅仅片面地用结果性评价来评断,可能无法正确地反映其实施成效.那么基于情感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以持续改进的方式,来开展课程思政质量评价是否更合适?

(2)价值塑造与情感发展,其成长变化过程往往具有非线性特征,且易受环境影响,呈现客观评价难的问题.俗话说“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出溜”,人的情感变化也具有这种特征,从而导致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可能呈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现象.在课程思政中,价值观的塑造、升华和实践,从而在课程思政成效评价中展现需要一个过程.首先要经过情感的触动与共振,然后学生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价值主体,而在学习过程、工作阶段和日常生活中,知行合一,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需要长时间的磨练和摸索.在课程思政实施成效评价中,必须考虑价值塑造与情感发展的这种非线性特征和外部环境的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能以短时间内学生的情感变化为评价主体否定课程思政的效果.那么努力实现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和获得感,同时考虑国内外环境的冲击和干扰,综合开展课程思政实施成效评价将更合理.

(3)鉴于专业课程的专业性和独特性,课程思政实施成效评价具有统一评价难的问题.寓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的课程思政,其实施成效不仅受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影响,还直接受到任课教师个人的影响.众所周知,同样的教材和课件,同样的内容和教学设计,不同的任课老师,其实施成效可能千差万别.结合课程目标,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设计以实现课程思政,其展现形式没有统一标准,其成效可能因人而异.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和影响远远大于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方面的影响.因而,在尊重教师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如何恰当衡量课程思政实施成效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4 新时代课程思政实施成效评价原则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构建全员、全程和全课程育人格局,可见课程思政涉及面广,任务重,工作多,涉及到所有高校、教师和学生.虽然其成效评价存在评价难的问题,但在课程思政实施水平的提高,优化和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开展其实施成效评价时,要综合考虑以下评价策略.

(1)承认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与专业教学是一个显隐结合、相辅相成的过程.课程思政实施具有广泛性、渗透性、多维性、生成性、主题性特征.尊重知识的传承性和情感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注重课程思政实施评价的隐性渗透作用,加强过程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复合评价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中关于学生的获得感的发展变化,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德育成效的评价.

(2)承认价值塑造与情感发展的非线性特征.加强过程评价,以发展的视觉,选用增量式和系统工程式的评价方法开展课程思政实施成效的评价.鉴于价值塑造与情感发展的非线性特征,在学生获得感、德育成效评价过程中,可分别从学生获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设计定量式增量指标,从学生开展学习的态度和参与度设计阶段式定性增量评价指标,构建合适的数学模型,结合增量式节点数据开展课程思政评价,闭环反馈,推动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不断优化,形成系统工程式的评价方法.综合考虑外界干扰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片面的把课程思政“打碎”后再与专业教学“做加法”,也要避免孤立地看待某门课的课程思政教育成效.在其成效评价中,综合考虑某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成效,某个专业全体学生的德育教学成效,甚至到整个学院,整个学校的德育教学成效.通过课程思政打造优良班风、院风和校风,培养学生处理好为人、为事、为学的关系.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基因式地融入专业课程,尽量避免无计划,不合理和碎片化嵌入.基于软件开发工具和数据分析技术,开展由点切入,由点到面、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综合课程思政教育成效评价.

(3)坚持多维度融合的评价准则.课程思政实施成效评价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形式中的价值塑造作用,还要考虑任课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课堂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引导人,学生的获得感是其成效评价的主体,在三全育人模式下,要求所有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科学思维方式,用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从广度和深度上挖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措施;推动宪法法治知识、职业理想、工程伦理和科学思维的沉浸式教学.以史为鉴,以身作则,带动课程思政实践层面的探索,用实践来引领课程思政育人.故而课程思政实施成效评价要从课程内容、课程设计、上课形式、教师思想水平和学生获得感多维度开展评价.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