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广东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教育部的大力倡导下,全国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改革的方式方法,并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作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为践行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的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强化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教育主张,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教育课程之一,具有分量重、时代性强、内容延展性长的课程特点。而课程内容的思想性、艺术性、审美性又决定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改革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本论文从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出发,在发掘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现实价值的同时,竭力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思政教育的具体融合方法,探寻课程思政的多种构建路径。
自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的教育理念以来,有关高校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也随之进入大众视野,并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从中国知网的数据显示来看,以“课程思政”为关键词的检索文献数量仅2020年就高达3千多条。学者们分别从理论研究、高校视角、专业建设、单一课程改革等角度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探讨,研究热点则主要集中在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施、思政课和非思政课的协同育人等几大方面,课程思政研讨卓有成效。
但现有研究论著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现有研究视角往往呈两极化发展:一是过于宏观,虽涉及面大,但较为空洞,实践性不够强;二是相对微观,对解决具体问题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但对高校如何实施课程思政提出较全面、实践性强、价值高的实施路径的论文却很少[2]。其次,有关文学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探讨较少涉及。与理工类专业相比,文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着更多的契合点,能够更为行之有效地将思政内容引入专业课程之中。作为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秘书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更是在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精神世界塑造等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与“课程思政”为主题词检索,仅能发现8条检索文献,较具代表性的有王英洁的《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3]、孙颖的《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4]。王英洁从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与途径进行了探讨,孙颖从思政教学改革的基础、基本思路、实施路径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可两篇论文均过于简略,既缺乏典型案例,实施路径亦仅限于优选德育材料、设计相关学期论文等,研究的广度与深度都有待进一步加强,至于课程思政建设中学校、教师、学生等三大层面的教育教改更是未曾提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本论文着力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的现实价值与实现路径,这一研究不仅有利于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形成,还将促使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一步丰富、教学模式全面创新、教学方法与考核模式多样化发展,从而做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行同向,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中国现当代文学具有开展课程思政的先天优势和独特条件。文学即人学,文学与思政的归宿点是一致的,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思政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中蕴含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内容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审美性等特点[5],这些特点为该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首先,有利于进一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与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改革与创新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关注的重点,传统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颇受各位专家学者的关注,但以往教研教改大多注重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有关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的推行与实施,既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也是一大助益。
其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需要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以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多注重学生的阅读、赏鉴、写作等专业素养,相对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其阅读、评析和独立钻研各类文学作品的能力,更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个人修养,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再次,有利于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提升教师素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高校专业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以往教师大多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养、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等不正确的教育观念,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师也多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要责任,对思政教育关注较少。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能进一步强化专业教师的育人意识,提升育人能力,从而全面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与专业教学能力。
最后,有利于深化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的理解与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在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救亡与启蒙的主题不断交织出现,现当代文学优秀作品莫不蕴含着作家对国家、民族、历史、个人的热忱关注与深入思考。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学习,并不仅仅是文学史的掌握和作家作品的赏鉴,更是价值的引领与心灵的会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能推动学生更深层探究作家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们浓厚的家国情怀、非凡的人格魅力、不屈的斗争精神和深邃的人性思考,从而更好理解现当代文学作品,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改革的重点是如何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特点,在不改变专业课程原本属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所以实施路径的探讨就成为非常关键的因素。
首先,优化教学内容,努力发掘专业内容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注重选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品质素质教育、理念与信仰教育等丰富内涵的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可分为发生期文学、发展期文学、“十七年”文学、新时期文学、新世纪文学等几大部分。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教师应注重选取知识分子为探索强国之路在文化与文学方面所作的现代化努力,将历史阐释与现实观照相结合,形成具有鲜明时代性的价值判断与审美判断。如突出晚清文化变革、文学界三大革命、“五四”文学革命、三十年代革命文学运动、四十年代抗日文学思潮、“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反思文学、寻根文学、青春写作等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的介绍阐释,让学生了解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背景,引领学生重返历史现场,感受革命精神与现代化热情,强化青年学生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强烈使命感。另外,联系社会人生与国内外时事,渗透社会责任、道德规范、中国梦等德育元素,对文学思潮、现象与经典等做出新时代的思考与阐发。在讲授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曹禺、王蒙、陈忠实、莫言等优秀作家时,则着重选取有助于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的生平事迹,强化其家国情怀与人格魅力,并不断渗透爱国主义、强国梦等德育内容。
其次,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得到有效衔接。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时,应注重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从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来看,教师应在专业知识讲授时设计相关课程思政教学模块,选择优秀思政案例、故事、活动等教学材料融入专业课程,有效实施德育教育;从课堂讲授与课外教学来看,教师可建立翻转课堂常态化教学模式,开设第二课堂,开展讲座与交流会,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来看,教师可通过设计与当下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思想相联系的基础写作、读书报告、学年论文、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多种实践形式,引导大学生关注时代与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最后,革新考核模式,使课程评价更合理。教师在课程考核时,应做到思想道德素养与专业素养的结合,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的结合,考试、作业、学生自评、学生他评等多种考核形式的结合,从而使考核体系更完善更全面。传统课程考核多忽视学生主体作用,过程性考核也多由学生考勤与平时作业组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突出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考核功能,在进行过程性考核时注意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人文情怀、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在期末考核中设计相关思政题目,终结性考核则增加思政考核环节,从而使思政教育贯穿考核评价全过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改革实践过程中必然会遭遇革新传统观念、提升育人能力、寻找契合点、构建评价体系等问题。
从革新传统观念来看,教师应在改革实践中转变重智育轻德育、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养、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等传统教育观念,强化育人意识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顶层设计意识;转变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行为主义教学模式,倡导师生共为主体的双创方法,形成师生同创,教学互长。
从提升育人能力来看,教师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传统文化、课程思政等各方面知识的学习,经常与本校思政教师交流研讨,积极向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较早较好的兄弟院校学习,尽快掌握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方法与技能,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与格局,从而打造出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渊博知识与仁爱之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从寻找契合点来看,教师应充分把握文学思潮、文学现象、文学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将适合德育培养目标的案例、故事等融入相关教学内容中。如讲解闻一多二十年代诗歌时,需要了解二十年代社会文化背景,廓清闻一多清华十年的学习和思想状态,分析其留美前后的文化与文艺观念的转变,探究其对传统文化的多元态度,并将闻一多对祖国的炽爱之情融入《红烛》《死水》的诗歌分析中,引导学生深层感悟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自信心。
从评价体系来看,传统评价存在重教学业绩轻思想素养等缺失,新的评价体系应保证思想性、方向性与专业性相结合,课程思政业绩与其他优秀教学业绩和教学成果同等对待。通过等效评价机制,让课程思政各主体对自身行为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激发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能力的热情和动力。
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应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探讨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路径。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而言,教师们应深入挖掘专业教育中的思政教育元素,认真剖析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在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现实价值,着力探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有效实施路径,努力解决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中的核心问题。通过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与推行,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提升育人能力,创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模式,建构全新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实现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与专业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全程育人、立德树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