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光
摘要:助力乡村发展以期达到高质量水平,需要重视且同时兼顾三方面建设,分别是乡村文明建设、思想文化建设和基层组织力量建设。建设乡村思想文化,加强农村文明治理力度,使当地民众能够充裕农村文化生活,并增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爱护心理,且乐意继承和发扬传统手艺;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志愿活动,为农村思想文明建设做起带头示范和积极传播作用;防御农村社会矛盾,创新健全问题解决制度,促进文明新风建设扎根基层。
关键词:乡村发展;乡村振兴;乡村文明治理
农村文明治理关键在于适配国家治理体系,并使农村治理水平达到现代化要求。到现在为止,中国的乡村治理效果一直都有普遍提高,即使如此,乡村治理作为农村振兴首要任务,执行起来也还是挑战重重。让农村管理遵循國家治理体系的要求并落实在农村振兴之路上,让民众的主人翁意识被唤醒,让他们积极投身参与到农村思想文明建设中去。协调和推动村民自治,让口号成为切实的行动,加强村民的幸福感、成就感。在进一步了解自治制度过后,对其进行体系化建设,让自治在今后的乡村治理中继续做出更多的贡献。推动管理职位向百姓迁移,可以将更多资源和基层分享,并且实现资源、管理服务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对于协调政府民众关系,增强社会互动和农村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1 打造高层次乡村文化生活
一是实现农村公共阅读。建设乡村图书角,鼓励村民分享书中的见闻或心得体会,借此可以增加民众凝聚力和亲和力。二是农村电影放映。农村文化活动较少,而电影对思想文化的传播却有着深远广泛的影响力度,所以要加大力度建设配置农村影厅提高农民观影质量。三是送地方戏。戏曲很多发源于民间,对民众来说十分亲和,可以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并增加他们的幸福感。四是提升服务能力。为农村文化设施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基础运营服务,以给百姓提供更多高质量服务为宗旨,建立健全服务制度,保持初心,丰富内容提高服务水平。
1.2 大力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遗产
加大对农村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支持力度。切实做好文物调查研究和保护工作,依法登记、建档。在确定文物基数的同时,要做好文物分类保护规则,安排人员进行精心保护和维护。在一些大型文物或文化产物建设保护项目中,要进行审查管理,落实到每一项步骤,切实抓好重点文物维修工程。统筹规划,集中资金实施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清除重大文物,加强重要濒危文物保护。
2.1 培养积极向上的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发动全员一起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以便快速推进农村文化发展。同时,引入小资产业进驻农村文化基地,为他们提供一定政治经济上的扶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村文化竞争力和整体的实力水平。增进指引,详实制度,努力形成农村文化建设普及万家的结果;激励创业,拼搏共赢,努力形成官员和百姓一起投资互惠共赢的制度;打磨产品,开创品牌,努力形成积极健康的农村文化作品的产业输出;培养人才,整合资源,努力形成农村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2.2 开展特色典型的移风易俗文明活动
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加强移除不良风习的宣传力度,结合农村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带领群众,广泛开启讨论,深入到孩子的教育中,让人民群众能够意识到陋习弊端,积极主动改善并最终达到公共意识。教育宣传层面,通过贴海报贴标语,制作宣传栏,微信群发帖子做活动等形式,让健康的文化风向进入民众内心。建设建立“道德讲堂”,将粗陋的腐朽规矩以反面形式展露出来,警示农村百姓摒弃陋习树立新风。大力宣扬农村道德榜样,建立模范示范公告栏,鼓励百姓破陋习顺新风。
2.3 发挥志愿者文明建设引领示范作用
一是依法有序参与,原则上不跨区域,不搞大规模集中活动。二是模范冲锋在前,各类先进典型要充分发挥领导带头作用,让人民群众在第一时间看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者的身影,在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中第一时间看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者的身影。三是力戒形式主义,志愿者要坚持不表面化、不乱帮忙、不越权的基本原则,在志愿实践过程中,用自己的职业精神做到真正为百姓分忧、帮助百姓解决实际存在问题。
3.1 切实加强乡村治理组织体系的建设
以组织乡村实现振兴为起点,稳定并提高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两者确立联系的“组织动能”,需要管理“变”与“不变”的思辨关系。一方面,需要坚持“不变”的战略走向,坚持脱贫的有用经验和方法,坚持发展乡村文明治理和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在“变”中,准确认知变化,科学应对,积极求变,根据乡村振兴的综合性、全局性特点,推进扶贫组织体系和组织机制的更新和交替,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在做好脱贫工作之后,继续推进农村振兴发展。脱贫阶段农村产业要努力克服过分依赖政府扶持的尴尬局面,活用市场运营管理手段和各方提供的资源帮助,鼓励多产业团队共参共建,互相交流发展意见和好的方法,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一是坚持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农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这些集体的引领作用,让他们帮助农村个体或经验欠缺者熟悉企业化流程并提高收益率。在资本投资帮助和集体化扶持下,办好农村产业链,推进乡村产业升级。二是加强对帮扶型社会组织团体的培育、扶持以及大力孵化,为培养一些农村专业的人才,可以适当降低门槛,并设立信息对接平台,帮助解决民众在发展中可能存在或正在发生的烦恼或困难,并且合理调用已有的物质、人力资源,帮扶农村在科技、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现代化建设。
3.2 着力建设新型的乡村治理体制
第一,以自治增加活力。农民是农村文明治理的主力军,促进农民主人公意识,要引导他们积极加入到文明活动之中,并建立健全农民参与机制,持续提升农民在文明治理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提高农民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农民的公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培养农民的参与、合作精神,实现村民社会的现代转型。
第二,以法治增强保障。长期普法,大力推广法制教育,让普通民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村民的法律意识,鼓励村民学会使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面对难办问题或者人际纠纷时,能够说出自己的需求,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第三,以德治弘扬正气。随着高楼城镇化的不断建设,城镇人口出现大量农村移民,现代城镇文化逐渐融合到农村社会。传统的农村社会文化失去了载体,逐渐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要把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乡村文化中,使得农村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农村务工人民获得强的归属感和对祖国的凝聚力。挖掘农村传统美德,宣扬农村传统美德,制定道德规范制度,构筑崇德向善的良好农村社区环境,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
3.3 创新乡村矛盾预防化解机制
创建健全权益保障和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农民出现矛盾通常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挂钩,要保障民众利益,化解群众矛盾,需要在农村治理和文明教育方面多下功夫。首先,优化法治保障机制。法治就是立国之本,法治也是可以解决几乎所有矛盾纠纷的有力工具。想要避免农村矛盾犯罪等事件的发生,做好法制保障并不断完善制度很重要。其次,在法律执行上,应创新法律适用机制。对农村矛盾实行分类分级处理,这样能够快速高效解决农村矛盾,并锻炼执政工作人员的办事能力。最后,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信法守法。建立农村法制教育长效机制,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