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2022-02-26 21:59罗淼曾天舒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低血糖葡萄糖血糖

罗淼,曾天舒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武汉 430022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DM)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和波动情况的根本,为临床上指导调整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1]。随着科技的发展,血糖监测技术从传统的频繁间断指尖采血到皮下连续动态血糖监测(CGM),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飞跃。基于CGM的各项葡萄糖指标逐步应用于科研和临床中,用于评价短期血糖控制质量,其中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作为新兴指标之一,因其简单、直观,且能全面、有效地反映血糖波动情况,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来很多研究表明TIR与DM慢性并发症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试验中的有效终点指标。但目前TIR在临床工作中使用率较低,患者知晓率低,本文就TIR与DM慢性并发症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为临床上DM患者的血糖管理提供参考。

1 TIR的研究进展

1.1 TIR的由来 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研究(DCCT)和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表明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DM慢性并发症密切相关,从而确立了HbA1c作为血糖控制“金标准”的地位[2-3]。但HbA1c是长期血糖控制指标,反映以往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不能评估瞬时血糖水平及血糖波动情况,且受种族、年龄、妊娠、贫血、血红蛋白异常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4],在临床工作及科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探索其他有价值的血糖评价指标显得尤为重要。CGM是血糖监测领域的一项新技术,是通过传感器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变化,可每1~5 min自动检测1次葡萄糖水平,持续监测3~14 d,CGM可以提供更为全面、可靠的血糖信息,并且可以发现不易感知到的隐匿性高血糖和低血糖[1]。而TIR在CGM众多检测指标中最为简单、直观,且能全面、有效地反映血糖波动情况,引起了科研及临床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为规范临床上TIR的应用,2019年糖尿病先进技术与治疗大会(ATTD)根据现有循证证据,发表了《TIR临床应用国际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推荐将TIR作为血糖控制的关键指标用于临床试验[5]。随后,2020年美国糖尿病联盟(ADA)采纳ATTD关于TIR的推荐,将TIR作为评估DM患者血糖管理的指标纳入《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6]。从共识到指南,TIR在DM患者血糖管理中的地位迅速提升,有望成为评估个体血糖控制的主要指标。

1.2 TIR的定义 狭义的TIR是指 24 h内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通常为3.9~10.0 mmol/L,或3.9~7.8 mmol/L)的时间(通常用min表示)或其所占的百分比[5]。正常人的血糖范围通常为3.9~7.8 mmol/L[7]。需要注意的是,TIR定义的血糖目标范围上下限与正常人血糖范围上下限不同,且不同的DM人群,TIR的目标范围不同。《共识》对不同DM人群的TIR做出了建议,推荐1型糖尿病(T1DM)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TIR为3.9~10.0 mmol/L。对于DM合并妊娠及妊娠糖尿病(GDM)患者,其血糖需控制在较为安全的水平,因此TIR较一般DM人群设定得更加严格,为3.5~7.8 mmol/L,与目前大多临床试验及ADA《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推荐的安全范围一致[8-9]。而对于高龄、预期寿命短、低血糖风险高、合并症多或者具有较多并发症的DM人群,应更多关注减少低血糖不良事件,因此可适当上调TIR上限和(或)下限。广义的TIR是指葡萄糖处于不同范围内的时间,包括葡萄糖高于目标范围时间(TAR)和葡萄糖低于目标范围时间(TBR)。TAR和TBR分别反映DM患者高血糖及低血糖的情况,为临床评估患者的总体血糖控制情况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指标。《共识》根据血糖高低对TAR和TBR进行了分级,推荐将TAR分为2个等级,包括1级TAR(血糖10.1~13.9 mmol/L)和2级TAR(血糖>13.9 mmol/L);将TBR分为3个等级,包括1级TBR(血糖3.0~3.8 mmol/L)、2级TBR(血糖<3.0 mmol/L)和3级TBR(又称严重低血糖,指出现意识障碍而需要他人帮助的低血糖,无特定阈值)。当DM患者出现1级TAR/TBR时,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采取相应措施;出现2级TAR/TBR或3级TBR时,需立即干预以改善高/低血糖状态[5]。将TAR 和TBR分级,可以更明确地评估血糖高低的严重程度,从而做出最适当的反应。在临床应用中,TIR与TAR、TBR及其他血糖指标结合起来,能综合反映患者血糖变化,有助于更好地改善血糖控制质量。

1.3 TIR的推荐目标值 《共识》指出TIR的控制目标应根据不同人群而高度个体化,推荐T1DM、T2DM及T1DM合并妊娠的TIR目标值为>70%;对于老年、高风险的DM患者,考虑到其发生低血糖风险高,将TIR的控制目标降到>50%;而对于T2DM合并妊娠及GDM患者,目前尚没有证据证明其最佳TIR目标值,需更多的研究去证实。

1.4 TIR的监测方法 目前关于TIR的相关研究大都是应用CGM来计算的。CGM每1~5min自动检测1次葡萄糖水平,可以提供更充分的血糖监测数据,能够准确且全面地反映血糖波动情况。多项研究表明最少10 d(或14 d的70%)CGM数据可以很好地估计3个月总体血糖水平的控制,对TIR的评估最为准确,被认为是计算TIR的最佳工具[10-12]。虽然CGM技术应用逐渐增多,但因其价格相对昂贵,操作技术要求高,致使目前开展TIR相关的大规模临床研究仍困难。Beck等[13]利用DCCT中DM患者的自我血糖监测(SMBG)数据,每3个月采集1 d中的7个时间点指尖血糖,以血糖水平在目标范围内的次数占总监测次数的百分比来计算TIR,证实SMBG评估TIR是可行的。因为SMBG提供的是时间点的葡萄糖值,而不是血糖随时间的连续趋势,有研究者使用PIR指标代替TIR,亦发现SMBG的可行性[14]。SMBG因操作方便,价格低廉,目前仍然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血糖监测工具。如用SMBG数据计算TIR,一般要求检测点至少为7点(三餐前后+睡前的血糖)[10]。尽管7点SMBG已被用于TIR评估,但最近有证据表明,该方法的结果可能与通过CGM获得的结果显著不同[15]。不同监测方法评估TIR的等价性尚未得到明确的证明,协调及标准化不同监测方法所得的TIR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1.5 TIR与HbA1c的相关性 现有的研究大多表明TIR与HbA1c呈线性关系。Vigersky和McMahon的一项荟萃分析[16]汇总了18项随机对照试验,发现TIR和HbA1c之间存在线性负相关关系(r=-0.84),且TIR每变化10%,HbA1c变化0.8%。Beck等[17]分析了4项随机对照试验,亦发现相似的结果,TIR每变化10%,HbA1c变化0.6%,且TIR为70%时对应的HbA1c为7.0%,TIR为50%时对应的HbA1c为8.0%,但该研究指出一定的TIR值对应的HbA1c值比较宽泛,提示TIR与HbA1c作为血糖评价指标反映了血糖信息的不同方面。美国Onduo虚拟糖尿病诊所(VDC)[18]进行的一项研究观察到194例T2DM患者的平均TIR为84%,平均HbA1c为7.0%,加强了TIR和HbA1c之间的相关性。有研究[19]发现亚洲印度人中TIR>70%与HbA1c水平<7.5%有关。上述研究的发现是《共识》推荐将TIR控制目标值定为>70%的重要依据。

2 TIR与DM慢性并发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2.1 TIR与DM微血管病变 通常所说的DM微血管病变主要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和糖尿病肾病(DN)。DM的微血管病变比较特异,其典型改变是微循环障碍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DR是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DN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的常见原因。贾伟平教授团队[20]对3 262例T2DM患者连续3 d的CGM数据计算而来的TIR与DR进行分析后发现,TIR(血糖3.9~10.0 mmol/L)与DR的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严重程度高的DR患者的TIR明显更低,血糖波动更大,且随着TIR四分位数的上升,各阶段DR的患病率均显著下降,自此提出TIR是一种直观且有重要临床意义的血糖监测指标。随后Beck等[13]利用DCCT研究中1 440例T1DM患者SMBG数据来计算TIR,分析TIR与DM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TIR每降低10%,DR发生或进展的风险增加64%,微量白蛋白尿发生风险增加40%,提示 TIR可作为临床试验中的有效终点指标。Yoo等[21]回顾性分析了866例T2DM患者3 d或6 d CGM测定的TIR(血糖3.9~10.0 mmol/L)与蛋白尿的相关性,结果发现TIR越高,T2DM患者蛋白尿发生率越低。

2.2 TIR与DM大血管病变 DM大血管病变是在DM基础上发生的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增厚失去弹性,斑块形成致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是D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样也是来自贾伟平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22],分析了2 215例T2DM患者CGM中的TIR(血糖3.9~10.0 mmol/L)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关系,结果发现CIMT异常增厚(≥1.0 mm)患者的TIR明显低于CIMT正常患者,且TIR每增加10%,CIMT异常增厚的风险降低6.4%。CIMT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临床指标,被证实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23-24]。该研究表明TIR与CIMT显著相关,提示TIR可能对DM心血管并发症的进展有预测作用。

2.3 TIR与DM神经病变 DM神经病变是DM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可累及多个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其病理学基础为神经和微血管的双重改变。Guo等[25]纳入349例T2DM患者的横断面研究分析了TIR与心脏自主神经病变(CAN)的关系,结果发现随着TIR四分位数增加,CAN严重程度降低,且两者相关性独立于HbA1c。Mayeda等[26]研究了105例伴有中重度慢性肾病的T2DM患者的TIR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关系,发现TIR与DPN显著相关,TIR每降低10%,发生DPN的风险增加25%,提示改善TIR在预防DPN中的重要性。Li等[27]的一项纳入740例T2DM患者的研究中显示,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综合Z评分随着TIR增高而增加,潜伏期综合Z评分随TIR三分位数增加而显著降低,表明较高的TIR与较好的周围神经功能独立相关,提示TIR未来可能成为筛查DPN的一项指标。

3 TIR临床应用的阻碍

TIR作为CGM数据中的关键指标在临床应用价值巨大,但目前的临床推广仍存在许多阻碍。其中最大的阻碍就是CGM技术在世界上很多地区还没有广泛普及,大部分DM患者没有使用CGM技术;其次,CGM价格相对昂贵,且在许多国家尚未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再者,部分患者觉得持续佩戴CGM是一种负担,佩戴时间长且不方便,也有部分患者出现接触部位过敏、起皮疹等不适;最后,尚有临床医生对CGM技术及TIR指标认识不足。这就需要加大相关技术的培训,普及CGM及TIR应用知识,以实现对DM患者更好的血糖管理[28]。

4 总结

目前,HbA1c仍是DM患者血糖控制的“金标准”,但TIR作为国内外相关指南推荐的血糖监测新型指标之一,能全面、有效地反映血糖波动情况,弥补了HbA1c的不足,两者可相互补充,共同评价DM患者血糖管理水平,以提高血糖达标率。随着CGM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CGM技术会越来越普及,TIR以其特有的优势有望在科研及临床工作中获得更多的肯定[29]。

猜你喜欢
低血糖葡萄糖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您对低血糖的这些看法 原来都是错的
葡萄糖漫反射三级近红外光谱研究
低血糖的5个真相,你都知道了吗?
糖耐量试验对葡萄糖用量的要求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糖尿病患者当心酒后低血糖
葡萄糖对Lactobacillus casei KDL22发酵及贮藏性能的影响
多发性肺硬化性血管瘤18~F-脱氧葡萄糖PET/CT显像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