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融合”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研究——以福建省高校为例

2022-02-26 22:11黄登良
高校后勤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创造精神思维能力样本

黄登良

“三创融合”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研究——以福建省高校为例

黄登良

[福建农林大学]

本文基于福建省6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从创新思维能力、创业实践能力、创造精神三个维度构建“三创融合”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评价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水平。总体而言,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性别、生源地来源、参加“双创”竞赛经历、学生工作经历等因素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基于此,提出转变“三创”教育理念、营造“三创”校园环境、健全“三创”教育体系等建议。

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评价

2019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1]。营造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环境,开展创新创业创造为主要内容的“三创”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业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担当。以往有学者采用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评价[2-4],也有学者采用粗糙集理论和可拓理论建立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模型或构建基于数据挖掘的测评系统来评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5-6]。已有研究的评价体系或模型更加注重对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能力的测度,较少涉及对创造精神的关注。创造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创业实践进而实现价值生成的重要品质,是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维度。本文以福建省6所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创新思维能力、创业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三个维度出发,构建评价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指标体系,分析不同类别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差异特征,为提升高校“三创”教育水平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三创融合”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选择依据

创新侧重思维,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创业重在实践,主要作用于经济基础,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创造强调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创新创业创造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是高校推进“三创”教育、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内容。根据对已有文献的梳理[2,3,7],基于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从创新思维能力、创业实践能力、创造精神3个维度设计了12个评价指标,在每个评价指标下设置3-5个问题,总共57个题项。邀请在校大学生、创业者、相关专家对问卷进行预调查和评价,并根据相关专家的建议和预调查的结果对问卷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保留题项42个,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调查问卷。

(二)数据来源与信度效度分析

为保证样本选择的真实性和数据收集的合理性,选择福建农林大学等6所福建高校的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2020年7月开始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498份,其中有效问卷455份,问卷有效率为91.3%。通过计量分析发现,量表的信度系数α为0.818,大于0.7,通过信度检验。KMO值为0.827,大于0.8,巴特勒球形检验值为922.116,均在0.00下显著相关,量表具有较高的效度。进一步对问卷的各个题项进行检验,各个题项之间的共同度均高于0.7,表明可以对这些题项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抽取公因子。

(三)指标体系构建

采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4.13%,因此提取这3个因子为公因子。根据每个公因子所包含的变量对其进行命名。第一个公因子包含创新知识积累、创新机会开发、创新风险与改革,命名为创新思维能力;第二个公因子包含机会识别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综合管理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命名为创业实践能力;第三个公因子包含自我认知、坚持不懈、自信果断、情绪控制,命名为创造精神。构建了包含创新思维能力、创业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42个三级指标(具体题项)组成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三创融合”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

根据李克特量表对每道题进行分等级评价,通过对每道题进行统计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总平均分为3.72分,创新思维能力总平均分为3.68分,创业实践能力总平均分为3.57分,创造精神总平均分为3.76分。总体而言,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处于中等水平。

(一)创新创业能力的性别差异分析

样本中男生占比45.27%,女生占比54.73%。运用stata软件对样本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与女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男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分为3.76分,女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分为3.63分,男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水平要高于女生。男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分为3.74分,创业实践能力得分为3.65分,创造精神得分为3.81分;女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分为3.66分,创业实践能力得分为3.58分,创造精神得分为3.69分,存在显著差异。基于传统的社会分工的观念,男性一般更倾向于从事具有开拓性的事业,因此相对具有更为活跃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在创造精神上也更加突出。女性则更倾向于从事一些相对稳定的工作,因而其创新创业能力相对弱一些。

(二)创新创业能力的生源地来源差异分析

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生源地来源差异是否会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样本中生源地来自农村的学生占比56.04%,来自城镇的学生占比43.96%。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总体上生源地为城镇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分为3.72分,生源地为农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分为3.66分,城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平均水平要高于农村大学生。城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分为3.77分,创业实践能力得分为3.68分,创造精神得分为3.71分;农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分为3.65分,创业实践能力得分为3.59分,创造精神得分为3.70分。究其原因,城镇大学生能够较早地接受最新科技知识,具有更便捷的渠道获得最新的创新创业知识,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成功的创业者并被其感染和影响,因而具有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三)创新创业能力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差异分析

样本中贫困生占比19.34%,非贫困生占比80.66%。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平均得分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差异不显著。表明在研究样本中,家庭经济困难水平不是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因素。我国在2021年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大学生也在这一政策中获得了较大的资助,使得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能够在大学接受同等的创新创业教育,因而在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差异并不显著。

(四)创新创业能力的学历水平差异分析

样本中硕士学历占比29.01%,本科学历占比70.99%。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平均得分与本科生的差异不显著。表明在当前的研究样本中,学历水平的高低并不是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国家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之下,本科生和研究生具有同等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机会,因此两者在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能力、创造精神等方面的差别并不明显。

(五)创新创业能力的创新创业竞赛经历差异分析

样本中参加过创新创业竞赛的学生占比21.54%,没有参加过创新创业竞赛的学生占比78.46%。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参加过创新创业竞赛的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分为3.68分,创业实践能力得分为3.71分,创造精神得分为3.67分;没有参加过创新创业竞赛的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分为3.61分,创业实践能力得分为3.65分,创造精神得分为3.59分。显然,参加过创新创业竞赛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经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六)是否有学生工作经历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差异分析

样本中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占比46.81%,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占比53.19%。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分为3.69分,创业实践能力得分为3.72分,创造精神得分为3.59分;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分为3.68分,创业实践能力得分为3.66分,创造精神得分为3.54分。总体而言,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大学生。大学期间的学生工作经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积极影响。

三、“三创融合”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选择

(一)转变“三创”教育理念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创造动能,关键在于高校“三创”教育开展的成效如何,因此转变高校“三创”教育理念至关重要。第一,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创新创业创造”重要论述的时代内涵和重要意义,深刻理解创新创业创造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重点把握创新侧重思维、创业重在实践、创造强调精神的逻辑关系。第二,要推动“双创”教育向“三创”教育的转变。创造是涵盖各个层面、内涵更为广泛的一种活动[8]。从“双创”教育向“三创”教育的转变不仅是内容和形式的转变,更是精神层面的飞跃,应更加注重创造精神维度的理论阐释和实践总结。第三,要实现由狭义的“双创”理念向广义的“三创”理念转变。高校应认识到“三创”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要让学生能够在接受“三创”教育过程中,激发出创新思维能力,塑造创造精神,使其在职业生涯中具有更强竞争力。

(二) 营造“三创”校园环境

鼓励创新创业创造的校园环境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业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大学生具有重要影响。第一,要营造浓厚的“三创”校园文化环境。将“三创”精神与校园文化环境相结合,实现“三创”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发展,不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和培育创造精神。第二,持续性开展以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引导大学生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邀请成功人士进行创业经验分享。成功人士的示范作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激励作用。

(三)健全“三创”教育体系

“三创”教育的良好发展有赖于构建科学的“三创”教育体系。第一,要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三创”教育课程体系,让大学生能够接受相对系统的“三创”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业实践水平和创造精神。第二,要建立更加完善的“三创”竞赛体系。从学生刚入学时候的宣传教育、到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意的挖掘,再到“三创”竞赛的比拼,最后到优秀项目的孵化,构建一整套学校层面“三创”竞赛的体制机制,着重学生创新思维的挖掘、创业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创造精神的培育。第三,加强“三创”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引入优秀的创新创业指导老师,提高学校“三创”师资水平;加大校内“三创”教育青年教师的培养,形成具有扎实“三创”知识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1]习近平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EB/OL](2019- 03-10)[2021-01-12]http://news.youth.cn/sz/ 201903/t20190310_11892368.htm.

[2]何辉,闫柳媚.基于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的首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及培养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10(05):49-54.

[3]石春娜,苏兵,寇云.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20,40(03):322-328.

[4]林琴琴,陈荣生.高校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校企合作为视角[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03):55-60.

[5]沈铭.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基于粗糙可拓复合理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07):23-28.

[6]白秀银,李忠阳.基于数据挖掘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测评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21,44(20):37-41.

[7]田书建,宋小勇,徐启.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提升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09):7-10.

[8]刘志阳,张劲松.汇聚“创新创业创造”强大动力推动实现伟大中国梦[EB/OL](2019-08-09])[2021-01-12]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809/c40531-31284849.html

基金课题:2019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三创融合’视域下福建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编号:JAS19079);中共福建农林大学委员会统战部研究课题专项项目“在陆台湾青年毕业生就业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编号:KX190915a)

(责任编辑:赵相华)

猜你喜欢
创造精神思维能力样本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推动医改的“直销样本”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学习行知精神,发展现代幼教
开展科技小发明活动的途径与方法
浅析实验性动画的艺术语言表达
村企共赢的样本
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党人在军事上的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