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和处置探究

2022-02-26 22:11佘勉吾丁育诗
高校后勤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舆情大学生学校

佘勉吾 丁育诗

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和处置探究

佘勉吾 丁育诗

[福建商学院]

随着网络信息化发展,做好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和处置工作成为推动高校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内容。高校要认真把握其呈现出的行为主体特殊性、舆情信息复杂性、舆情传播受众广泛性等特点,认真梳理学校在网络舆情处置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积极探究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和处置的路径,健全机制体制建设、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完备完善的舆情处理体系;加强阵地管理,做好正面宣传,大力弘扬主旋律;建强工作队伍,提升处置能力,为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处置提供坚强的队伍保障。

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处置路径

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指高校大学生通过QQ、微信微博、贴吧、抖音等网络媒体平台,发布和表达与学校密切相关、与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密切相关的各种意见、看法、观点、情绪的总和。在媒体相互融合的全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学生更倾向于在网络上表达对社会和校园内发生的热点焦点问题的看法,或是对某类事件提出意见、发泄不满情绪等。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正确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做好网络舆情处置和应对,对维护校园安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行为主体特殊性

大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其特殊性在于大学生群体既呈现出同质性,又存在文化圈层差异性。

1.大学生群体存在同质化现象

生活在人群相对集中、地域相对封闭的大学校园里,互联网的普及和各类新媒体的发展融合,使学生的思想文化交流、价值观碰撞与融合更加迅速、更加激烈,学生主体结构的同质性增强。同时,基于网络新媒体平台多点互动的特点越发突出,越来越多的意见领袖在网上发声,并获得一定的粉丝量和关注度。因此,当网络舆情出现时,往往舆论会在“意见领袖”的引领下,形成一定规模的舆情导向。

2.文化圈层差异性是大学校园的鲜明特点

大学是形形色色文化交流融合的场所,在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交流碰撞中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圈层。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学生花费更长时间沉迷网络文化和网络交际,人与人之间缺少了直接的生理互动,而人类社会性本质让我们转而在纯粹语言交流中也倾向于寻求精神文化的群体性认同,[1]从而使圈层现象更加明显。处于不同的文化圈层的学生,容易逐渐沉浸于各自的“意见茧房”,对与之相左的观点意见采取屏蔽或对立的态度。正因如此,当舆情事件出现时,大学生群体的意见表达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甚至产生意见冲突。

(二)舆情信息复杂性

大学生网络舆情,其本质是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反映,或是矛盾的长期积累而导致的情绪爆发,少则几十字,多则长篇大论;有的简单明了,有的情况复杂,舆情信息呈现出复杂特性。

1.舆情信息内容多元化

大学生网络舆情内容多元,从学生层面看,主要涉及学生情感表达和利益冲突等方面;从校园层面看,主要涉及学生工作、教育教学、服务管理、校园安全等方面;从社会层面看,主要涉及社会重大公共事件、社会典型案例等方面。其中,学生对校园某些方面工作产生意见、质疑或不满情绪最容易引起共鸣,成为学生关注的校园热点,进而演变为网络舆情。

2.舆情信息异化性强

信息异化是指信息在生产、传播及接收的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干扰,信息发展并不自由而全面,发生了自身的变异,失去了自身的本真及应有的含义与情感。[2]大学生网络舆情异化性强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信息不对等。学生对学校工作部署安排不熟悉,容易错误地认为学校在某些方面不作为,在网上质疑学校工作,而学生网民的信息快餐思维和盲目从众心理,会削弱其对信息真实性的认识和判断,导致信息的异化和错误传播加剧,进而引发网络舆情。

3.学生情感表达有较强的非理性和主观性

一方面,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对一些事情的认识缺少理性思考和判断,容易受自身情绪影响,坚信自己“所知即真理”,在情感表达上存在非理性。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性削弱了学生网络责任意识,当事件发生时,未经了解事件真相,或是主观推测,或是道听途说,或是为博眼球,随意发表或转发不当言论充当“键盘侠”,甚至雇佣水军“带节奏”,对网络舆论进行错误导向,造成不良影响。

(三)舆情传播受众广泛性

网络信息的公开传播和多点传播的特性,使得网络舆情传播迅捷,短时间内便被广泛推送。

1.网络舆情传播突破空间限制

融媒体的发展,使得同一个舆情信息、热点新闻能够同时在多个平台推送,舆情传播的受众已不受空间的限制。近年来大多的网络舆情在微博平台爆发,其中很大原因在于微博平台信息传播具有公开阅读的特性,个人微博一经发布,无论任何人都能阅读、评论、转发,使得受众范围更加广泛。

2.高等教育受关注度高

学校因其办学涉及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任务而备受关注,学校网络舆情的传播受众不局限于学生和老师,还有家长,甚至是全社会,当学校出现师德师风、教育公平等严重侵犯学生权益的问题时,往往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和处置存在的问题

(一)网评员队伍专业性不够强

专业高效的队伍是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和处置工作的重要基础,但目前高校网评员队伍建设仍有待加强。

1.缺少专业指导培训

高校网评员队伍主要由有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和各二级学院辅导员组成,但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工作人员、辅导员往往身兼数职,又缺少相关专业培训和工作经验,面对网络舆情时敏感性和应变能力不足。

2.能力有待提升

有的网评员在引导和处置舆情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简单、硬性的处理方式,或是回帖时不注意表述、语气,导致产生新的矛盾、新的话题;或是只为解决当前的问题,采取删帖之类简单处理方式。当前,面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实在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例如学生自主管理方面,学生反映学生干部工作态度恶劣的舆情,往往是多个问题交织在一起,如果只是单纯针对学生每一次投诉去处理,而忽视了这些问题背后的共性,缺少对学生工作开展情况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剖析与总结,那么学生对相同问题的投诉仍会反复出现,学生的不满情绪也会累积。

(二)多部门协同联动合力不够

单看某一个大学生网络舆情,可能就只有一两个责任单位,但总体来看,大学生网络舆情关系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门形成合力。

1.缺少专职人员

当前,学校多部门的合力仍不够,主要体现在对网络舆情的预防和引导不够。学校各职能部门忙于事务性工作,一般缺少专职负责舆情监测的工作人员,依赖于学校购买的舆情监测服务,以信息点卯报送的形式,往往发现网络舆情信息不及时,收集到的信息也比较有限,从而错失处置舆情的良好时机。

2.重视程度不够

实际工作过程中,有的职能部门认为意识形态、网络意识形态、舆情处置工作等是宣传部门的工作,便被动接收舆情信息,就事论事简单处理问题,缺少后续跟踪、引导,对舆情事件处置的经验总结提炼不够,对同类事件的预防和处置不够到位。

(三)学校问题反馈渠道不够畅通

网络舆情来源于线下实情,学生在网络上吐槽、投诉,往往可能是因为校内反映问题的渠道不够畅通,学生诉求得不到及时回应。

1.校园问题反馈渠道不够畅通

近年来,许多高校都设置了书记校长信箱、相关部门投诉邮箱及电话,为学生反馈诉求提供了渠道。但是传统的渠道对接收到的信息缺少系统性的整理,在接收—登记—处理的过程中处理事件存在滞后性,导致问题解决不够及时。

2.处理进程不够公开

学生反映问题后,学校如果不及时给予答复或让其知晓处置过程,学生难免认为学校不作为,觉得自己的诉求石沉大海。如果高校开设一套网上投诉系统,及时反馈事件处理进程,让学生认识到学校切实在为其解决难题,能够有效地避免网络舆情的产生。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和处置的路径

(一)健全机制体制,强化顶层设计

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处置机制,完善网络舆情处置流程,明晰部门权责,是破解网络舆情困境的重中之重。

1.明确部门职责分工

要建立学校网络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增强对网络舆情处置工作的领导,把网络舆情引导处置与日常教育管理结合起来,与网络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明确学工部门和二级学院将“科学利用网络”“理性表达诉求”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组织力量开展专题学习教育;组织、人事、工会等部门进一步强化教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和考评,引导教职员工爱岗,爱校,为学校和谐稳定奉献力量,确保各单位各司其职,协同合作,形成工作合力。

2.加强舆情研判处置

建立“舆情监测—舆情回复—舆情处置—舆情引导—舆情控制—情况总结”处置流程,对国内各大门户网站、主流论坛以及热点网络社区、公众平台等加强监测,特别是在国家政治生活重大事件发生时段、维稳政治敏感时段和国庆、春节等重要节庆日,以及学校举行重大活动或发生重要事件时段,实施重点监测,做到防患于未然。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根据舆情性质、影响程度、涉及范围等进行种类划分,做好相应处置工作。做好总结反思,对学校舆情容易产生的时间,比较容易出现网络舆情的方面做好预测和预防。

(二)加强阵地管理,做好正面宣传

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根本在于做好正面宣传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要发挥好校园线上线下各类宣传阵地作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弘扬正能量,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把“老阵地”做活

做好校内宣传栏、横幅、橱窗及展板等传统宣传阵地的建设和管理,结合主题宣传、重要节日节点、校园学习生活等方面,定期进行更新维护,让传统的公共宣传载体活起来、用起来,在耳濡目染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发挥好信息公告栏的作用,及时将学校重大活动、师生关注的重要事件信息进行公示公告,让师生及时了解到学校的动态和发展建设情况。

2.把“主阵地”守严

严格落实校园舆论阵地管理相关制度,落实对出版刊物、课堂、讲座、论坛、研讨会等管理措施,严格把关内容、人员等各环节,细化审批要求和责任分工,确保各类研讨会、讲座、论坛等活动的正确政治导向。严格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要求,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明确校园宣传工作审查责任,规范阵地建设管理。

3.把“新阵地”建强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做好网络舆情引导,重点在于开展好学校网络育人工作,发挥好学校各级各类新媒体平台作用。加强易班校本化建设,结合主题活动形式,发布优秀网络文章、视频等,提高易班平台的网络思政育人作用。提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品牌效应,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短视频、H5、漫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

(三)建强工作队伍,提升处置能力

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能力水平突出的网络评论员队伍,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新闻宣传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措施,是建好、用好、管好网络宣传阵地,传播先进文化、唱响网络主旋律、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的重要抓手。

1.精心优化队伍结构

建设网络评论员队伍应紧密结合高校网络育人工作要求,构建树型网络评论员队伍结构。以教师评论员队伍为中心主干,将优秀辅导员、青年思政教师队伍、党群行政部门干部等作为主要力量,发挥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硬、理论水平高、网络思政能力强的优点。把优秀学生党员团员干部纳入网评员队伍中,“开枝散叶”,扩大覆盖面,壮大网评员队伍力量。

2.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建立并完善网络评论员管理办法,明确网络评论员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落实奖励保障机制,将网评员工作情况纳入年度工作考核内容,纳入各二级学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内容,对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设立专项工作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为网评员日常办公、培训、奖励等经费开支提供保障。

3.加强学习培训

建立“传帮带”机制,通过开展学习讨论、业务指导、现场操作等形式以老带新,举办网络评论员比赛,通过案例分析、实战演练等方式,提升网络评论员高效快捷处置实际问题的能力。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通过理论阐释和案例讲解,引导网络评论员科学掌握网络舆情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引导处置办法。积极与兄弟院校共开展交流研讨,结合学校常见网络舆情,交流分享处置方法。

四、结语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引导和处置工作,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认真把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积极探索实践网络舆情处置引导的有效路径,为学校建设发展营造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

[1]李佐红.加强和改进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 [EB/OL].http://www.xinhuanet.com/ politics/2020-06/15/c_1126116780.htm,(2020-06 -15)[2022-03-17].新华网.

[2]李春青.信息异化新论[J].情报科学,2011, 29(12):1799-1802.

[3]魏强,周琳.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EB/OL]. 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1/2017/0320/c168824-29156552.html,(2017-03-20)[2022-03 -17].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责任编辑:胡新龙)

猜你喜欢
舆情大学生学校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消费舆情
舆情
学校推介
舆情
舆情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