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的生成逻辑、面临挑战及推进路径

2022-02-26 21:49燕连福
理论与评论 2022年5期
关键词:生态发展

燕连福 杨 珂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1)习近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求是》2022年第7期。对实施乡村振兴这一国家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23页。生态振兴在乡村振兴整体布局中发挥着基础保障作用。生态环境保护一直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9-50页。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美丽乡村,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应有之义。

一、乡村生态振兴的生成逻辑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乡村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体现,其生成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乡村生态振兴的生成逻辑包含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回答了我国乡村生态振兴理论源自何处以及新时代实施乡村生态振兴有何必要性和现实性的重大问题。

(一)理论逻辑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不懈探索奋斗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了丰硕成果和伟大成就。乡村生态振兴依然坚持这条基本经验。开展乡村生态振兴工作以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及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建设理念为理论遵循。

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开展乡村生态振兴工作要始终贯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正是这一理念的理论遵循。首先,马克思强烈认同自然界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自然界存在并发挥价值是前提。正如马克思所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2页。。如果没有自然界为人类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人类很难实现生活和发展。其次,人类在享受自然界为其提供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同时应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和保护大自然。倘若人类在农业生产时只顾自身经济效益而破坏了生态链,必将付出十分惨重的代价。恩格斯警示道:“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98页。

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当代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农业生产要顺应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思想是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理论来源。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儒家主张“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思想,把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都看作相互联系、和谐一致的。在农业生产方面,有众多著作阐明进行农业生产等活动必须以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前提。如《吕氏春秋》中提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再如孟子向君王献策时提到“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古代先贤圣哲以高瞻远瞩的智慧揭示了尊重自然规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强调如果违逆自然规律、攫取无度,那么会受到自然界的严峻惩罚。

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建设观。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为指导,同中国乡村发展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系列生态建设理念,成为乡村生态振兴理论来源的重要构成。毛泽东强调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主张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际、百废待兴之时向全国人民发出了“绿化祖国”(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论林业》(新编本),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40页。的号召,这一战略构想仍是今天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邓小平主张科技兴农战略,以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生态发展。邓小平在同各部委同志谈话时强调:“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等,都要靠科学。”(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882页。江泽民围绕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8)《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63页。,注重乡村长久发展。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农业生产中要统筹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80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良好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111页。,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中“生态宜居是关键”(1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3页。。

(二)现实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50页。。实施乡村生态振兴正是践行这一理念的重要载体。实施生态振兴是有效应对乡村生态问题的现实需要、助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贯彻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及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由之路。

一是有效应对乡村生态问题的现实需要。乡村是国家天然的生态基地和生态屏障,“农村环境直接影响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城镇后花园”(1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116页。。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家高速现代化建设以及城乡差距逐步增大,乡村生态环境出现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退化、污染突出等一系列问题,亟待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治理。生态振兴通过对乡村生态实施严格管控、引导乡村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健全乡村生态法治建设、加强村民生态文明理念及知识教育等系列措施,从政治、经济、法治、文化等各个层面入手,能够有效应对乡村环境问题,“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1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107页。。实施生态振兴,加强对乡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刻不容缓。

二是助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有利于带动乡村整体实现质的飞跃,发挥其牵引力作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乡村生态振兴能够通过带动乡村产业转型,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生态友好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带动实现产业振兴;通过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打造出绿色、和谐、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安身乡村社会,扎根乡村社会,实现人才振兴;在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美化乡村环境的同时,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促进文化新风尚的传播,助力乡村实现文化振兴;优美的乡村环境不仅能留住投身乡村建设的外来人才,同时能够促进和吸引乡村本土人才积极涌现,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并提供有益补给,助力乡村实现组织振兴。

三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乡村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决定着乡村生态振兴的成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78页。。实现生态振兴的过程中,必然要全方位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乡村经济向绿色转型,实现低碳循环发展,才能“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6)习近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求是》2022年第11期。。因此,生态振兴是乡村贯彻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同时乡村生态振兴的成效也成为绿色发展理念科学性的现实表现。

四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需要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成为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09页。。“良好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盼望”(1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114页。,实施乡村生态振兴,解决好乡村生态问题是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回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这一时代诉求的重要保证。

二、乡村生态振兴面临的挑战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受重视。乡村生态治理、人居环境改善、生态产业建设等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1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1页。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乡村开启走向和谐美丽的新局面。然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30-31页。,如何实现党中央提出的扎实推动乡村生态振兴,仍需着力应对其中的一些挑战。当前,乡村生态振兴面临主要挑战是,如何继续健全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增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内生动力、提升乡村生态治理能力与效能、均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等。

(一)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法治需继续健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63页。法治保障是社会治理的基本要求,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离不开法治的保障与支持。目前,我国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体制已取得长足进展,继续健全和完善立法、执法等,则成为未来需着力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方面。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但现行的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较多关注的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如何解决乡村生态治理中的问题仍需探索。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以下简称《乡村振兴促进法》)已然出台,这使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法可依。如何进一步贯彻执行该法,将其中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宏观规定落实、落细,如出台一些指导具体治理实践的法律法规,加强地方性法规补强功能等,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是我国乡村生态振兴的前置基础,深入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必须解决“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得长远的保障作用”(2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0页。这一问题。

在乡村生态治理执法方面。进入新时代,我国行政执法水平大幅提升,已提升至新的高度。然而乡村生态振兴任务繁杂,需多部门通力配合,由此也为如何严格执法带来压力。乡村生态治理需应对的严格执法挑战主要有:如何进一步明晰部门权责,减少执法空档、职责交叉、权限不清现象;如何进一步提高基层执法人员的素质,使他们能更好地肩负乡村生态保护任务;如何进一步规范性执法,特别是通过加强生态治理执法合力,提升生态保护执法的落实力量,从而实现执法的长效性和规范性。

(二)乡村生态保护内生动力需继续增强

农民是乡村生产生活的主体,对于乡村生态振兴来说,农民负有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农民也是乡村建设和发展的主体,是一个充满巨大创造力的群体,是开展乡村生态振兴工作的关键性力量。开展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必须“充分发挥亿万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2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人民日报》2015年5月2日。。进入新时代,我国农民的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已得到普遍提高,持续加强农民环保教育,树牢农民环保理念,增强乡村生态振兴内生动力,则是推动乡村生态振兴需进一步应对的挑战。

在加强农民环保教育方面。我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大国,农业支撑着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的粮食供应。我国的传统农业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和灿烂的文明,但也存在一些因缺乏科学性而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现象。例如,传统耕种操作不当会使土壤板结、土壤成分改变;传统灌溉方式灌水量大、灌水压力高、灌水不均匀,对土地冲击大,容易造成土地土壤和肥料流失等。我国农民运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历时悠久、相沿成俗,传统农业知识非常丰富且根深蒂固,因而时代虽已变迁,绿色生产和环境保护知识也不断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但人们仍容易出现对新型绿色低碳生产方式或环保知识未能深入重视的现象。如果绿色生产和环境保护知识储备不足,农民在乡村生态振兴中发挥主体作用和创新精神也会被限制。

在树牢农民环保理念方面。“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乡村生态振兴是实现美丽中国的核心要义。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人民日报》2015年5月2日。。然而,受产业结构、生产习惯、生活环境、教育程度等的影响,我国农民进行生产劳动的目的,仍聚焦于获取经济利益上,对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9页。,尚没有充分认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2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3页。如何让农民深刻认识和理解可持续发展的至关重要性,“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2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3页。,将成为我国乡村生态振兴能否获得充足内生动力的关键因素。

(三)乡村生态治理能力与效能需继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2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民日报》2021年5月2日。解决乡村生态问题,实现生态振兴,关键在于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乡村治理是最基本的层面,在国家生态治理中,乡村生态治理也是基本组成部分。没有乡村生态治理的现代化,国家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也无法完全实现。从乡村生态治理实践来看,当前治理能力与效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在形成生态治理合力方面。乡村生态治理无法单靠个别人或个别部门完成,而需多部门协同合作、共同努力。当前,我国乡村生态振兴事业正由农业农村、林业、水务、交通等各职能部门共同推进。由于生态振兴涉及的单位、部门非常多,多部门间如何协同合作形成合力,成为当下乡村生态治理面临的一大考验。当面临相关监管或执法时,不同部门存在不同认知,对在乡村生态治理中的职责权限、治理机制理解程度也不同,这使得它们在治理行动上存在差异。因此,进一步转变各部门单线推进的实施机制,形成合力、深化实践,协作统一成为推进乡村生态治理需深入研究的议题。

在应用生态治理技术方面。进入新时代,在我国乡村生态治理实践中,现代化技术已被广泛使用,科技已成为支撑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力量。加强现代化技术在乡村生态振兴中的应用,主要挑战在于如何解决“不充分”“不平衡”现象。不难看出,在现代化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乡村,现代化技术在生态治理中已有一定应用;但在其他一些地区的乡村,现代化技术在生态治理中的使用还处在起步阶段。同时,在乡村生态治理中的一些领域,如在生态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环保监测中,现代科技运用较为深入;而在更广泛的领域,如对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施用的监控、对乡村人居环境的整治等,现代科技的使用还有待加强。如何因地制宜、因势而动,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广泛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是进一步提升乡村生态振兴中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所需解决的问题。

(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需有效均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9页。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辩证统一,是乡村生态振兴重要目标。当前,需要着力应对的是如何扭转传统粗放型经济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局面,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同时提升对生态友好型产业建设的重视。

在扭转传统粗放型经济忽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进入新时代,我国乡村生产方式在绿色发展道路上大步迈进,但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乡村依然存在。据《2021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显示,2020年我国农用化肥使用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虽较前两年有所下降,但仍呈现较高的使用量水平(30)参见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2021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年。。再如,传统养殖业会产生大量废弃的塑料薄膜、牲畜粪便等,对土壤、水源均会造成一定污染。而不少养殖业主未能及时投入资金治污,只是自行简单处理,其效果远远达不到国家标准,影响了乡村的环境质量。由此,如何在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3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50页。依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在重视生态友好型产业方面。生态友好型产业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的迅猛发展,我国生态友好型产业已取得累累硕果。在农业、农村领域,经过多方探索,我国生态友好型农业已有长足进步。但也存在需进一步重视和进一步严格把关的问题,如如何更好地将国家的生态环境红线作为乡村产业准入的重要依据,如何把牢农业排污总量监控等。这些均是乡村发展向绿色转型的关键障碍。

三、乡村生态振兴的推进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抓紧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必将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3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77页。乡村生态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乡村振兴目标就无法实现。因此,在生态振兴推进过程中,需直面各个挑战,将其克服。

(一)健全生态治理法治体系,强化乡村生态法治保障

乡村生态振兴战略实践的正当性、合理性、预期性、有序性需要科学高效的法律制度予以保障。习近平总书记为乡村生态法治建设指出基本遵循:“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33)习近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人民日报》2018年5月20日。

一是加快乡村生态环境立法进度。“《乡村振兴促进法》是我国‘三农’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34)姜长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法治保障和根本遵循》,《农业经济问题》2021年第11期。,因此,乡村生态环境立法要以《乡村振兴促进法》为立法导向。各地区应依照其生态状况梳理出本地区乡村亟待解决的生态问题难点以及立法不足之处,以国家针对乡村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立法为基础,突出地方环境立法的补强功能,形成完善的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规范体系。同时,结合乡村实际,注重确立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全面夯实乡村生态法治基础,引导乡村规范发展。

二是强化乡村生态环境执法效度。任何一种制度的生命力都在于执行,要强化乡村生态环境的法律执行力并对执法加强监督。首先,使各部门权责清晰化,避免存在执法空档或重复工作。其次,加强基层执法人员的素质培养与考核,增强执法人员履职意识、勤政意识,提升执法工作水平。再次,加入“更熟悉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村自治组织参与执法,提升执法效能”(35)江必新、过安衡:《法治乡村建设论纲》,《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同时能缓解当前基层行政执法任务重和执法人员少的矛盾。最后,形成长期性、规范性执法,形成执法合力,对滥用职权、以公谋私等行为要予以严厉打击。

(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激发村民生态保护内生动力

作为乡村生活的主体,村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高低以及生产生活方式恰当与否直接影响乡村生态振兴成效高低。因此,加强村民生态环保意识教育和知识教育,调动其参与乡村生态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其内生动力是开展生态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加强村民生态文明理念教育。思想是行为的先导。首先,使村民认识到无论对乡村或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实施乡村生态振兴都极具意义。尤其是对于目前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若任由乡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必将给乡村发展和村民生活带来极其严重的危害。其次,让村民意识到自然权利与自然义务是统一的,在享受自然红利的同时,也有义务回馈大自然。最后,发挥村规村约的规范作用,发动“村干部、乡贤等群众代表主动参与,群策群力,形成乡村生态领域的公序良俗和村规民约”(36)刘志博、严耕:《乡村生态振兴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环境保护》2018年第24期。,以村规村约引导村民形成生态保护理念。

二是加强村民生态文明知识教育。使村民掌握关于生态保护方面的知识,引导其按照科学环保的方式与逻辑去生产生活。主要可通过宣讲、广播宣传等形式向广大村民具体展现不文明、不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乡村土壤、水体、空气以及人体健康危害性,认识到“粗放的农业生产过程(如过垦过牧等)和高投入的农业生产方式(如高肥高药、大水漫灌等)是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损害、农业水土污染尤其是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37)张俊飚、王学婷:《乡村生态振兴实现路径的对策思考》,《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第2期。。另外要组织开展先进技术学习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农业专家,也要靠广大农民。”(38)《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强调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在新的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人民日报》2022年6月10日。广大乡村地区应切实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让村民学习绿色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动经济与生态共同发展。

(三)补齐生态治理短板,提升乡村生态治理效能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五大总要求之一,乡村地区生态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乡村生态振兴的实现。因此,各地乡村应聚焦当前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现实问题,补齐生态治理短板,健全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治理体系,进一步提升乡村生态治理的效率与水准。

一是全面凝聚生态治理合力。乡村生态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统筹各方力量,协同推进,实现乡村生态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形成治理合力。首先,“多元共治模式的实现需要法律法规保障”(39)许胜晴:《论我国乡村振兴的生态化发展及其法治保障》,《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2期。,从立法层面保障生态治理合力形成。其次,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明确各部门在生态治理中的职能,避免权责不清导致推诿扯皮现象出现。再次,消除不同部门主体在治理思路上存在主观性认知差异,实现整个治理结构思想统一。只有心往一处想,才能劲往一处使。最后,将生态保护工作开展、落实等情况纳入督察范畴,对问题突出者开展专项督查,狠抓责任落实。

二是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实现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通过建立乡村生态智慧化监测和预警系统、资源信息库等,我们可以依托科学技术对大气、水体、土壤等自然资源开展定期勘测。另外,中央网信办发布《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推测2022年底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将超过60%。因此,通过群众日常使用率较高的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软件进行宣传工作,有助于增强村民生态保护意识。总之,充分推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科学技术在乡村生态治理中广泛应用,推动乡村生态治理产生现代化深刻变革,带动生态治理能力与效能提升,使生态环境治理从“人治”走向“智治”,推进乡村生态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贯彻乡村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乡村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4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50页。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开展乡村生态振兴工作,要有效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将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有机结合,实现生态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一是因村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4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261页。生态基础好的地区要充分利用其“绿水青山”之优势,充分利用山川河流、草木林石这些大自然的生态馈赠,充分挖掘其经济发展的无限潜力与可能。这些地区根据其自身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客观实际,依托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可因地制宜探索生态农业发展的新路径。以生态带动经济发展,能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生态内涵,也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在良好生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品牌,定能让绿水青山焕发出勃勃生机,书写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新篇章。

二是做活“绿色+”产业。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必须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为了金山银山而毁了绿水青山”的发展方式,尤其是对于目前生态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区,坚决要走兼顾生产发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将建设良好生态作为乡村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做活“绿色+”产业,以绿色发展为第一原则,以展现自身文化面貌为依托,面向人们生活、休闲、娱乐等需求,引进市场机制。着力将由于区位等条件产生的劣势转变为优势特色,盘活古旧村落、革命遗址、戈壁荒漠、深山梯田等项目。着力发展极具吸引力的集体验种植、养殖、养生、养老服务等各种活动于一体的个性化、品质化的“绿色+”产业,让生态优化与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相得益彰。

生态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乡村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也涉及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等人居环境的整治。乡村生态振兴关乎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成与败,关乎能否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党中央站在战略全局高度为生态振兴铺开广阔天地,以理念先行,以实干为基,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乡村发展的各个方面,必将打造出全面生态文明的美丽乡村,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让美丽乡村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标志、美丽中国的底色”(4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11页。。

猜你喜欢
生态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