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雨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高职院校专业群是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衔接的桥梁,是学校“双高”建设的关键所在。2019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指出,围绕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更加凸显专业群在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双高计划”自2019年立项建设以来,距离其第一个五年周期已经过去一半时间。考察“双高”建设院校的专业群建设,对于我们了解“双高”建设院校具有管中窥豹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高职院校在政府的战略部署、企业的紧密配合以及高职院校自身努力之下,已经取得相当大的成绩,诸如专业与产业协同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增强、专业教学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等。但是,由于诸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专业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不够,“三教”改革、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够深入;专业群组逻辑不清、组群特色不明显、同质化现象明显;等等。究其原因,这些问题与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路径依赖现象息息相关。因此,探寻“双高”建设院校专业群建设路径依赖的优化策略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路径依赖一直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令人关注的重要议题,它的主要提出者是布兰·阿瑟,他在《技术性竞争、报酬递增与历史事件的锁定》一文中最先提出技术路径依赖理论。保罗·戴维将阿瑟的技术路径依赖理论引入到历史制度的路径依赖中,也促使这一理论在经济史学领域名声大振。诺斯则从技术变迁领域将路径依赖方法引入到制度研究中。路径依赖理论认为,由于高成本,一旦选择了进入某一路径,而该路径无论是有效还是无效,是好还是坏,可能会被长期锁定在原有路径上而不求改变,即使还存在其他更好的路径选择[1]。尼尔森认为,路径依赖源于人们的有限理性,即人们并不知道哪种制度是最有效率的,即使知道哪种制度最优,也不知道具体采取何种措施应对,就导致现有制度被保留了下来[2]。在阿瑟、戴维对路径依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诺思通过分析将路径依赖理论引入到制度变迁理论中,这又丰富了新制度主义理论。诺思指出路径依赖为经济制度变迁提供了解释依据。她指出:在制度变迁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这种机制使得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从而形成对制度变迁轨迹的路径依赖。他将路径依赖简单概括为:你的起点与你走过的道路,将决定你未来的选择。
伴随着“双高”建设考核周期的迫近,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追求短期速成发展绩效而忽视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专业群建设基于学校情况进行布局调整而非根植于专业群自身结构性、系统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专业群建设重视表面的“高大上”建设而忽视专业群自身的发展逻辑等一系列问题,无不彰显着路径依赖的痕迹。在高职教育领域,我们发现路径依赖是制约高职“双高”建设院校专业群建设现实问题的掣肘因素。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关涉高职院校发展的方方面面,既涉及专业发展物质层面的硬件问题,也涉及专业建设精神文化层面的软件问题,既涉及地方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等利益主体关系的问题,也涉及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理性审视这些问题都在路径依赖理论所涵盖的论域范围内。因此,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可以用路径依赖理论作为分析框架进行阐述与解释。
“双高”建设院校专业群建设路径依赖现象纷繁复杂,通过理性分析,我们发现专业群建设的路径依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在“双高计划”的驱动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根据上报的任务书有着既定的预设目标。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如若仍旧沿着原有专业群建设的定位、目标等发展下去,则有可能形成一种历史惯性,并进而导致专业群锁定在某种低效甚至无效的运行状态,致使现在或将来的专业群建设依然在旧路上徘徊,很难有创新发展。然而现实中,这一场景依然存在。由于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年度考核的存在、中期考核的迫近,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面临着重重压力,专业群的建设势必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优化与调整,一定程度上依然在走原有专业群建设的老路子。或者说是对原有专业群进行修修补补,势必会偏离“双高计划”任务书中所约定的专业群建设目标。再者,当前专业群建设在目标定位上存在着一定的难题,它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行业企业需求,导致专业群建设不能立足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水平和所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而是追求最大化的获得政府投入。这样导致专业群建设盲目追求“高大上”以及追求指标化、数据化、标准化的建设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专业群建设的内在逻辑。甚至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对于一些关联性不强的专业,硬是糅合进入专业群,目的是增强专业群的规模与体量,同时弱化或者减少弱势专业以及未能够为学校自身利益发展带来贡献的专业。专业群建设依然沿着原有的路子开展,难以切实达成专业群建设目标。许多高职院校在没有深刻理解国家“双高计划”内涵和目标情况下,不切实际地提升学校专业群建设目标定位。一些学校不惜动用学校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进行“拔苗助长”式的专业群建设,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高职院校是以组织的方式存在,也存在着诸多的组织单元。在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中,组织之间存在着组织趋同模仿机制,该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价值取向的组织认同。著名的组织社会学家迪玛奇奥和鲍威尔指出,社会中存在着强迫性机制、模仿机制以及社会规范机制三个机制,这三个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制度趋同性或组织形式、组织行为的趋同性。其中,模仿的趋同机制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竞争性的模仿,即一个领域中的组织模仿自己的竞争对手,是在竞争的压力下产生的模仿。另一种是制度性的模仿,即有一个合法化的机制,通过这个机制使大家承认社会中的某些制度或者组织形式[3]。然而,模仿作为一种机制,其有存在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就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模仿者与被模仿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适切性。同样,模仿机制在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适切性,这也使得专业群组织趋同成为可能。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不仅需要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还要依赖于制度化环境下要遵循的建设规范要求,从而使得专业群建设的目标达成度符合学校和社会认可。当高职院校对于专业群建设目标达成情况尚处于一种未定状态时,它选择一个可借鉴与模仿的建设要求和规范便成为可能。这样,专业群建设的标准逐渐变为后续的专业群建设所模仿,以致于原有专业群建设的路径依然被沿用。然而,原有专业群建设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适用于当前专业群建设的框架和标准,即使是这种情况,一些高职院校还是依然乐意于根据以往的专业群建设框架和标准,对一些指标进行整合而用于新专业群建设。所以,模仿机制对专业群建设的适切性,一方面既成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又成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行为的基本参照。
高职教育的诸多项目为专业群建设带来了机遇,比如“示范校”建设、“优质校”建设、“双高校”建设,这些政策的施行彰显着专业群的建设取向和追求。当前,无论是学校的政策支持、财政投入还是人才引培,都在围绕着专业群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深刻、全面而又持续性的,关联着专业群建设的目标定位、政策走向、制度变迁甚至是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便形成专业群建设高度依赖的历史惯性。正如新制度主义强调的制度供给、制度需求、制度均衡与非均衡形成了整个制度变迁的过程。高职院校制度变迁的过程也是历史惯性使然的过程,历史惯性致使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具有典型的路径依赖特征,即高职院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更加关注专业群建设,追求专业群建设的效率至上主义以及绩效至上主义,支持与扶持专业群建设。专业群建设也产生了“国家级专业群—省级专业群—校级专业群”这一从上到下的垂直式的专业群等级发展现象。虽然历史惯性使然催生的专业群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升了专业群建设的效率和学校的办学影响力,但是由于历史惯性导致的专业群建设路径依赖的负面作用也不可小觑。在“双高”建设背景下专业建设的历史传统得到了延续,政策、资源、经费等诸多方面依然聚焦于少数高职院校、少数专业群的趋势依然未有改观,这势必会导致一些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因政策、资源、经费等因素而快速发展,另一些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则因这些因素的缺乏而发展迟缓,久而久之,强者越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突显,优势专业群和弱势专业群的差距越来越明显。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要实现突破,其实是有一定阻力的。我们知道专业群建设的过程也是制度变迁的过程。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变迁不是泛指任何一种制度,而是特指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替代原有的制度。制度的需求是指当行为者的利益要求在现有制度得不到满足时产生新的制度需要。制度的变迁首先是从制度的非均衡开始的。制度变迁的一种模式是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它受利益驱使。诱致性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一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执行[4]。在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中也存在一些诱致性阻力因素。一是诱致性思维阻力。当前预成论思维方式所形成的思维阻力制约着专业群建设。在专业群建设的实践中,预成论的思维方式将专业群建设的诸多要素简单化地等同于专业群的建设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专业教学条件以及培养质量等诸多方面,甚至窄化对这些要素的建设,最后把复杂的专业群简化为指标化、数据化、标准化的物化建设,忽视专业建设的特色、忽视专业建设的文化特性。二是诱致性制度阻力。制度阻力是造成专业群建设的核心阻力。专业群建设制度阻力的形成是指制度创新受制度依赖影响而导致新的制度失灵。从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来看,专业群建设缺乏彰显专业群制度和文化的特质,呈现出行政化管理的特征。当前,专业群建设呈现一定程度的非学术组织化特点,背离了专业群的学术共同体属性。
“双高计划”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抓住“双高”建设的机遇,助推专业群管理向专业群治理转变,是有效实现高职院校专业群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一是要遵循专业群建设的逻辑,突破传统的优势专业建设的路径依赖现象,要走出舒适区,避免走老路。优势专业建设的模式曾发挥过作用,随着职业教育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如果依旧沿用老路,势必会失灵。但是,它由于受制于行政指令或者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影响,并未能真正反映专业群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有鉴于此,专业群建设要注重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强调专业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凸显产教融合的特性;强调专业学习的情境性和应用性,增强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的竞争力和提升专业群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二是要创新专业群组织模式,突破行政化管理的路径依赖。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不仅仅是垂直式的行政化指令,而且是各方利益表达的聚合。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来讲,高职院校有其自身组织的特性,是一种松散联结的组织,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和专业群管理都应彰显组织特性,创新专业组织模式,避免专业结构呈现出简单的零部件“拼凑”,出现“形似而神不聚”的现象。高职院校要打破传统行政管理为主导的管理模式,明确行政权力各主体的权责关系,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校内组织机构的作用。同时,高职院校还要打破原有的松散联结的状态,要发展企业实体嵌入,重构专业群与组织之间的关系。高职院校要转变工作思路,变革传统的专业群管理向专业群治理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让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教师、学生以及行业企业人员参与其中,提高专业群治理的民主性,进而提升专业群治理能力。
破除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路径依赖,要发挥多方支持力量,构建专业群的内部和外部保障机制。做好专业群建设的保障工作,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在组织架构方面,学校和二级学院要建立专业群建设与管理机构,统筹管理专业群建设工作;优化专业群建设工作机制,实行分层管理,明确专业群建设管理人员的责权与义务;在政策支持方面,学校制定一系列保障专业群发展的制度文件,探索职教高考制度;在“三教”改革方面,统筹规划,以课程建设为统领,推进“三教”改革显实效。在推进“三教”改革时,我们要注意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在课程建设上一定要体现出来,不然职业教育的类型就不可能体现出来。课程设置必须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教育内容“务须供其生活需要,扶助生活改进,才能表现教育的实际效能”[5]。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我们要考虑如何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在经费保障上,多元筹措,确保专业群建设的经费优先、足额投入。学校要加强对专业群建设的保障,主要加强师资队伍、办学经费、实训条件等诸多方面的保障。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和发展核心。学校构建良好的管理框架和制度设计,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师资队伍建设的良性机制,保障经费投入和硬件支持。学校还要建立基于产业集群要求并兼顾专业属性的效益导向评价标准、指标体系,从其产业和专业结合程度、校企合作深度等方面考察高职院校,引导高职院校提高专业群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参与度、贡献度以及适应性。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路径依赖的优化,既要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学校“三主体”一体化的专业群制度体系,还要创新制度与制度之间的关联机制。我国行政主导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决定了地方行政机关是统筹协调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主导性力量。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指导下,为专业群提供指导性意见。高职院校内部专业群制度在专业群建设中发挥着最为直接的作用。高职院校根据指导意见制定专业群制度框架,包含着应着重解决的专业群建设民主决策机制、专业群建设的评估与督导以及专业群建设经费投入及保障等重大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还应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机制,这些配套政策和机制的完善,要打破传统行政权力单一决策的思维和方式,要围绕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理念,在彰显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前提和原则下进行协调好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确保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学校是专业群建设的主体,应发挥其人才聚集和专业群的资源优势,加强在人才培养、专业群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建设,自下而上完善和创新专业群。专业群的建设应改变以资源整合为主导的专业群建设,应从长远发展出发,着重解决专业群内部决策、专业群方向凝炼、团队打造和资源整合等核心问题,构建差异化的教师考评机制,调动基层学术组织成员参与专业群建设的积极性,以期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专业群建设体系。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突破专业群建设的路径锁定、突破专业群建设的历史惯性、摒弃传统专业群建设中专业与产业粘度低的问题,就要以现实问题为抓手,探寻专业群建设的运行规律,重塑专业群建设模式。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指出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高职教育发展进入快车道。高职教育的加速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一系列的矛盾。高职教育规模扩张速度加快导致专业数量的增加、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专业特色不彰,加之贪大求全盲目扩张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专业建设,限制着专业服务能力,影响着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随着“双高计划”的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的开展,专业建设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链条上的关键环节的作用日益彰显。如何构建专业群建设的长效机制,重塑专业群建设模式,这是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需要直面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尝试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明晰专业群的组群逻辑,优化专业群组群。高职院校专业群的组群要关注专业群与产业发展的对接、专业群内部各个专业间的协同性以及专业群与岗位的匹配度等组群逻辑,形成优势专业群。二是专业建设要牢牢抓住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建设高水平专业。三是要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设置与建设,动态解决专业建设的适应性问题,提升专业的竞争力和美誉度。
高职“双高”建设院校专业群建设不仅仅是“双高”建设的关键所在,更是推进我国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所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6]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原有专业群建设的路径依赖的影响,本文对高职“双高”建设院校专业群建设路径依赖的表现及其优化策略进行了讨论,惟有优化原有专业群建设的非良性路径依赖,方能实现有效的路径创新,促进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健康发展,推进高职教育提质培优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