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婧,王祖林,罗盛锋
(桂林理工大学 1.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2.发展规划与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广西 桂林 541004;3.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广西 扶绥 530000)
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正掀起一场“质量革命”,新工科建设和新文科建设正是“质量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工科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重要发展背景。并且,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话语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同时,我们正在进入智能时代,社会网络化、虚拟化和数字化的过程加速,传媒业态得以重构,传媒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媒介融合向纵深推进。国家大力实施“互联网+”、媒体融合及发展人工智能等战略,基础学科作用日益凸显和前沿技术的蓬勃发展,导致学科交叉和媒介融合不断升级[1]。这一系列发展变化和重大战略部署对传媒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新要求、新使命,更是为工科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和挑战。为此,工科院校是被动应对还是积极作为以及如何作为,都需要从战略定向角度予以思考和回应。
在国家有关教育政策和社会需求的推动下,学界对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改革与创新发展给予了积极关注。笔者分别以新闻传播、新闻传播类专业和工科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为主题,通过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以知网上最早出现新闻传播类专业相关文献的1990年为起始时间, 截至2021年10月22日,检索到相应文献分别为36,792条、631条和3条。通过系统梳理发现,学界对新闻传播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新闻传播学的学科专业发展、人才培养和传媒市场发展趋势等领域。针对工科院校办学特点,对其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发展问题主要涉及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个案研究等方面,而对工科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发展定位等战略层面的问题鲜有关注。本研究聚焦工科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发展定位问题,构建工科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发展定位体系,力图从宏观层面对工科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研究进行有效补充与扩展。
2018 年8 月,教育部提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和贡献水平,发展“四新”即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新”不是新旧的新,是创新的新,是整个发展思路、标准、路径、技术方法和评价等系列新变化。“四新”建设是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战略举措,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2]。工科是国家的硬实力,文科是国家的软实力[3]。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均强调在学科专业建设中注重传承、创新、交叉、融合与协同,促进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与深度融合,不断促进传统学科专业更新升级,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是对传统学科专业思维模式和建设模式的突破。新工科为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命题、方法和技术手段等;新文科则为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发展提供新方向、价值判断以及未来所需要的职业标准等。
对工科院校而言,新工科、新文科并不是两个概念的简单相加,而是新闻传播类专业需要根植于深刻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之中,办出特色,推动新闻传播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时代背景和改革方向。工科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依托学校较为良好、完备的基础学科和前沿技术,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工程科技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对推进传统传媒教育朝着智能传媒教育转向、培养新时代所需新闻传播人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工科院校是我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一支重要力量。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与传播教育在国内超常规发展,原来开设新闻专业的老牌院校的新闻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各地方院校也纷纷开办新闻专业。一批工科性高校也开设了该类专业,如清华大学、华中科大等[4]。在全球新闻传播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对工科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发展的优劣势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其科学定位、因校施策、获取竞争优势提供重要依据。
1.具有较完备的理工科基础,有利于促进专业创新发展
新闻传播学在性质上兼跨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近些年随着学科发展,涉及网络传播、媒介文化、数字传播、信息和文化产业等各个方面,需要更多理工科学科专业知识来支撑其未来发展。工科院校大多具有较为完备、良好的理工科基础,信息类等前沿技术专业也是工科院校开设的热门专业,能使其新闻传播专业向智能化发展更具优势。在现实教育教学环境中,不少工科院校已经推行这种利用理工科优势,进行专业交叉共建的发展模式,这其中不乏办出水平和特色的学校。如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这3所具有工科优势的高校积极开展文、理、工交叉办学,形成了专业特色,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其新闻传播学学科评估等级分别为A、A-、A-。
2.具有良好的技术支撑,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社会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将随着世界格局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而改变。单一知识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显露出木桶效应,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青睐,智能化、融媒体,使得新闻传播类学生不得不向复合型人才转型[5]。理工科院校一般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和传播技术的专业基础和社会资源,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现代信息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明显的优势,从而增强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与新闻传播业对人才需求的匹配度,如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将交叉型、创新型、国际化作为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
1.发展定位模糊,办学特色不足
不少工科院校因为近年来传媒行业发展迅猛、对人才需求量大,资源投入又相对较低,故申报了新闻传播类专业。其中部分学校是依托管理学、社会学或者是校级媒体而开设,对专业发展定位不够重视,没有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来汇聚资源、积蓄力量、引领专业建设发展,容易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积累不足,又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如某些地方工科院校新设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没有形成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专业发展定位较模糊,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师资力量存在明显不足,以致不少专业课程需要依靠艺术学院、信息学院等其他教学单位的师资来完成,造成学生的专业知识缺乏系统性,杂而不专。
2.专业资源不足,容易被边缘化
除了少数高水平工科院校外,大多数工科院校开办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时间都不长,很难像老牌的文科类高校那样积淀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校内外资源。如不少老牌文科类高校拥有校园广播工作室、传统印刷报纸、网络媒体渠道、媒体网站等校内外实习实践平台,学生进校后可在真实的场所进行媒体实践。工科院校则很难给师生提供类似的实践锻炼机会和条件,并且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规模与水平跟校内的工科专业难以处在一个水平线上,校内享有资源分配权的相关领导又大多具有理工科背景,因而难以得到学校的重点支持和资源倾斜,容易被边缘化。尤其是在“双一流”建设引起的马太效应下,新闻传播类专业如果不能取得创新突破,更容易沦落到边缘地位。如某地方工科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办学实力较弱,学校对人文社科类专业进行分类建设的问题也缺乏深入论证,将该专业与其他跨一级学科的社科类专业组成一个二级学院,这些专业相互间的有效支撑不足,学校的资源投入也不足。目前,该专业和该学院都有边缘化的风险。
循道而行,功成事遂。面对科技创新、教育变革、产业发展等诸多因素的不断变化,工科院校只有立足现实和主动应变,做好专业的战略定位,并确保定位的实施,才有可能将新闻传播类专业办出特色,赢得未来。
工科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发展战略定位的目的就是使专业在新闻传播教育内部获得最佳位置,并通过相应的保障措施确保科学定位的实现。基于工科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发展现状和核心要素,其战略定位由价值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市场定位、特色定位等构成。
1.价值定位
价值定位指导新闻传播类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方向。不同于奉行自由主义价值观、侧重职业性规范的西方价值传统,我国新闻传播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凝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新闻传播事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精华,其价值上具有明显的阶级属性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这是我国无论什么类型和层次的高校开办新闻传播类专业都必须坚守的价值传统。工科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还形成了求真、求实、严谨等与工程教育相关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追求,这种工程教育的文化价值传统与新闻传播教育的价值传统具有很强的相融相通和互补性。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舆论环境和科技革新,工科院校需要既遵循我国新闻教育的价值传统,又融合并发扬学校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价值传统,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无产阶级新闻传播工作者。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即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的层次、数量、类型和能力结构等。2018年,教育部、中宣部下达《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各工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的重要依据,但是不同的工科院校在此基础上,还应根据其所处的区位、生源结构、办学的传统等特点来确定其人才培养目标。如上海交通大学地处国际大都市,其新闻传播学专业生源良好、整体实力较强,现有3个本科专业(及方向),并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新媒体传播与管理交叉一级学科博士点,目前在读学生703人(国内学生466人,留学生237人),其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高素质、全媒体、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致力于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6]。地方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需要去攀比高水平大学,而是根据自身的办学实力和资源条件等特点来确定适切的人才培养目标。
3.市场定位
选择适切的竞争领域或项目是创建战略优势格局的重要基础。对工科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而言,则是其依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办学资源和社会服务能力来确定专业服务发展的主要地理区域和行业领域范围。如清华大学作为我国顶尖的“双一流”高校,其面向全球市场,研究和关注全球化时代与我国新世纪发展战略大背景下的新闻与传播的基本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通晓外语和国际惯例,具有国际意识和国内外主流媒体实践经验的新闻与传播人才。而地处广西的某地方工科院校其新闻传播类专业则主要面向两广地区和东盟等东南亚国家的新闻传播市场,培养目标市场所需的人才以及开展社会服务。
4.特色定位
特色定位的目的是要让专业在学生或行业产业心里某一个认定的区域中获得一个位置点,占据一席之地,使专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且特色往往并不完全取决于学校和专业的综合实力,关键取决于专业是否发挥自身特长,以符合目标市场需求。比如华中科技大学的新闻专业通过文工交叉,利用工科的优势扬长避短,与其他老牌文科类高校的新闻专业实行错位竞争。现在华科大的新闻专业办得非常有特色,在全国非常有影响力。地处传媒大省湖南的某地方工科院校,其新闻传播类专业依托电视湘军、马栏山视频文创园为主体的湖南省强大影视产业生态体系,重点培养湖南乃至全国影视与新媒体视频人才,形成了一定的专业特色,拥有了新闻学国家级一流课程、广告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1.明确定位主体
厘清定位主体是解决“谁来做”的问题,是实现新闻传播类专业发展定位的基础。在我国现行管理体制下,政府通过共建、重点投入等形式对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发展定位影响重大。传媒行业产业的需求对专业发展定位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但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行业产业需求的变化也非一成不变。专业发展如果完全听政府的,则容易失去办学活力,如果完全跟着社会需求走,则容易随波逐流、迷失方向。因此,学校作为办学者,一方面需要坚持充分的定位自主权;另一方面还需要切实考虑政府的指导意见和社会需求,服务国家、融入社会、引领社会,“犹如海上之灯塔”。
学校内部的专业定位究竟由谁决策?目前,大多数学校是由学校高层领导或战略规划、教务等职能部门来负责制定与实施。工科院校中具有新闻传播学背景的相关领导较少,这种情况容易使学校对专业行业的切实需求掌握陷入制定容易、实施难的困境。诚然,这些领导和相关部门在专业发展战略制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教研室和专业教师更应该在战略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根本性作用。如果没有教职员工的推动落实,专业的战略目标则不可能达成。充分激发相关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其创新精神和能力,是专业战略定位成功的根本依靠。总之,工科院校制定并实施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发展定位,不仅要重点考虑政府意见、社会需求,更要充分发挥教研室、专业教师的基层力量,保障战略定位的最终实现。
2.建立顺畅的管理运行机制
建立顺畅的管理运行机制是工科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发展定位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只有建立一定的运行机制,才能充分发挥相关教职员工的作用,为专业发展战略定位从愿景变为现实提供实质性保障。根据新工科和新文科未来的改革趋势和工科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发展的特点,其管理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愿景驱动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和评价与激励机制等方面。
愿景驱动机制是由学校通过确立新闻传播类专业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引导相关教职员工达成共同愿景,从而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工科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发展的愿景可以包括核心信仰与未来景象两个部分。前者包括专业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使命,是专业长期坚持的价值追求;后者是专业未来5年到20年里需要努力实现的宏大战略目标以及对它明确而有力的描述。它是相关教职员工努力的焦点,不断激发教职员工的热情和团队精神,激励专业不断变革与进步。
资源整合机制是在建立共同愿景的基础上,健全和完善信息系统,对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选择、开发、汲取、配置和有机融合,使其具有较强的柔性、系统性和价值性,获得整体最优的一个过程。不同类型的大学开办新闻传播类专业,其资源条件必然会有所差异。文科院校可以从历史、中文、哲学等专业调动教师资源,可以利用人文社科专业的相关基础和专业课程[7]。工科院校则可以探索建立专业合作机制,整合校内外的信息技术、媒介技术等技术资源,突出工程与实践特色,建立专业群,推进专业集群发展,形成新型的专业发展模式和教学培养模式。还可以加大开放式办学, 建立产学研协同合作机制,利用社会传媒产业行业的人才、设备与平台等资源为专业发展服务,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还可以建立校友联络工作机制,联络和鼓励广大校友为专业发展贡献力量。
评价与激励机制是由学校的评价主体按照一定标准,制定考评指标体系,通过一定的程序,对专业发展和个人贡献做出客观、准确和公正的综合评判,并给予相应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充分调动成员积极性,激发个人潜能。新闻传播与社会联系密切,学校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需要考虑学科发展,还要充分考虑传媒产业发展需求,确立以学科发展、行业产业需求、人才培养特色“三位一体”的专业评价导向,对评价结果也要适时跟踪和改进,形成“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的循环螺旋式上升评价体系,使专业发展能够与行业产业发展态势协同适配,促进专业良性有序发展。
总体来看,面向未来,新工科、新文科改革扎实推进、社会政治环境变化加速、科技变革日新月异、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工科院校必须密切关注学校及新闻传播类专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变化,不断审视现有专业发展定位的前提条件和内在逻辑,进行适时的调整和改变,使专业发展定位在保持战略稳定性的同时也兼具适时调整的灵活性,形成一套具有学校个性特征的专业定位体系,改革探索出一条工科特色的新闻与传播类专业建设发展新路径,满足未来智能社会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