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新发展格局: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新安全格局观引领公安社会治理创新

2022-02-26 15:12陈永峰蔡远哲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公安机关公安

陈永峰,蔡远哲

(1.河南警察学院,郑州450000;2.河南省公安厅,郑州450000)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来自国内国际的双重考验,这些都对社会安全治理提出新的挑战。党的二十大创造性提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明确提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并且强调要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载《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7日,第3版。可见,当前我国扎实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安全已经成为保障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前提。对国家安全进行全面布局,要求公安机关把维护社会安全稳定贯穿到公安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并以二十大精神新安全格局观引领公安社会治理创新。公安社会治理即公安机关社会治理,指公安机关作为重要的国家治理参与力量,在法治轨道上积极开展包括社会安全稳定等工作在内的社会治理工作过程,是公安机关在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中的职责所在与使命担当。可见,公安社会治理工作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依照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具体要求不断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发展提供公安力量。体系建设属于宏观顶层设计,为公安社会治理定下主基调。能力建设是具体实践,为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保障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具体方式。

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理论内涵丰富,意义深刻。在构建新安全格局中,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的治理效能难以适应社会发展。新安全格局对于公安社会治理的政治意义体现在党的核心理念高度统一,社会价值体现在社会需求的满足,发展价值体现在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目标。公安社会治理需要与治理现代化理论相互结合,融合系统思维、协同推进和前置预防等要素探索出创新路径。公安机关可以通过建立基层治理平台,提高突发事件响应能力,强化公安社会治理共同体理念,推动现代化预防警务体系等路径以实现新安全格局的构建,从而实现公安社会治理创新。

一、当前公安社会治理面临的安全新形势

当前社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从外部看各领域竞争愈发激烈,从内部看各行业要素之间形成了相互交织紧密的内在联系。公安社会治理的安全新形势既面临机遇,也迎接着挑战。

(一)法治公安发展迅速,队伍建设质量欠佳

法治公安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在2012年至2022年,有关公安工作的15部法律、10部行政法规、22件案件办理规章相继出台,①数据来源于2022年10月19日上午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第三场记者招待会,主题是“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这体现了在立法层面公安机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做出了基础支撑。在公安机关刑事司法工作领域,全国建成和启用3027个执法办案中心,刑事证据获取的程序更加规范。②数据来源同上。这样的显著成就离不开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对执法规范化的要求,也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在执法过程的充分运用,更离不开优秀法律文化在社会的扎实推进。多地公安机关严格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切实做到异地办案协作“六个严禁”、不断约束禁止逐利执法“七项规定”,各项制度规范提供了执法程序规范化的现实保证。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后,公安机关第一时间响应落实,有效促进了执法法治化。

伴随着全民法律素养的提升,不断追求更高水平的公平正义也成为了公安机关新的目标。相比于不断提高的公安队伍建设质量标准,队伍结构的优化与改革就显得有些缓慢,无法适应当今不断变化的社会治安形势。在多地执法实践当中,囿于工作强度大等原因部分民警对于习近平法治思想“十一个坚持”的理论理解还不够全面,不能完全在复杂的公安工作当中把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这与公安队伍建设质量有着直接关系。在部分地区的执法实践当中,部分基层民警无法及时依靠理论知识结合既往工作经验进行归纳,未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以标准高效地应对突发事件,使得执法标准化与执法效率无法得到保证。

(二)安全感受提升显著,社会转型压力上升

平安中国建设迅速,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公安工作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是衡量平安中国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尺。最为直观的数据是我国是命案发案率与刑事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涉枪涉爆案件数量与毒品犯罪等高危刑事犯罪率下降显著,③数据来源同上。社会劳动者劳有所得,这与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构成了正反馈调节。在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开展的今天,过去长期难以解决的地方黑恶势力明显得到遏制,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得以维护,当地群众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劳动生产与市场经济发展中,社会关系更加和谐稳定。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人民群众对平安中国的享有度不断提升。

在社会变革与转型期,安全风险陡然上升,社会治理压力也显著加大。近年来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呈现多点散发的情况,各大中城市几乎均有聚集性感染事件,城市的特殊人员流动管理模式也对于市民情绪造成了一定的压力。部分地区存在疫情管控区内的突发极端事件,这无疑拨动了市民紧绷的神经,让社会情绪与社会矛盾更加凸显。从显性层面来看,安全风险的压力不仅存在,而且多变;从隐性层面来看,社会关系隐患不仅复杂,而且交织。各种压力传导至社会治理层面直接表现为社会治安风险增加,这些负面因素是社会转型期的产物,对于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陡然上升。

(三)国内发展平稳有序,全球变革失序紊乱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各个业态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在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下,部分地区率先走出疫情的影响,在重大生产力布局和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取得突破。就业形势虽然严峻,但是经过政策调节与职业教育改革后大为好转,社会黄金劳动力积极投身各行各业。公安机关减少了应对社会情绪波动的压力,在社会治理方面由打击普通刑事犯罪向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秩序逐渐转移。同时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加持下,国内发展减少了世界局势的影响,公安政务部门不断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①来源于2015年5月12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首次提出了“放管服”改革的概念。的要求,简化行政审批流程,为基层松绑减负,充分利用好地缘辽阔人口众多的特点,有效提升国内大循环水平。

国际形势动荡变革,地缘政治与市场逻辑的博弈传递国内,直接影响着国内社会治安状况。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存在披着“政治正确”的外衣散布泛政治化的偏激言论的情形。政治正确原意是指态度公正,避免使用一些冒犯和歧视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的用词,或施行歧视弱势群体的政治措施。泛政治化网络舆情之所以能够在网络空间快速传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外在的欺骗性,用一些看似正确的“用词”“口号”渲染重大突发事件的政治性,为偏激化的言行辩护。[1]部分敌对势力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我国社会健康发展,不断进行价值输入企图干扰国内发展动能。例如在部分地方人民政府实行特殊社会管控模式之下,不断有网络属地显示为海外或边境地区的社交账号异常活跃,发布其刻意包装的“事件情况”,以煽动不稳定的社会情绪,造成社会网络舆情治理的压力。这些都是敌对势力转嫁本国发展困境压力的常用手段,给公安工作造成重重压力。

二、安全新理念的内涵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结合社会发展新形势提出了安全新理念,提出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论断。公安机关作为保障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力量,需要对安全新理念有着更为精准的认知。

(一)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层基础

首先,坚持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总体国家安全观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体现了政治安全对于整个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地位。党在一切工作中都以保持政治自觉作为领导核心,无论是在社会环境长期发展还是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方面都做出了科学决策。相对稳定的治国理政的政策要求一以贯之的结合我国实际国情,让社会发展稳步向前。党在勇于自我革新方面也没有停滞,不断强化风险意识进行自我批评,始终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持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坚持领导人民进行斗争,取得一个又一个阶段性胜利,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判工作的重要标尺,使得党的执政基础更为牢固,社会稳定更可持续。

其次,强化安全工作协调机制。新发展理念中有着“协调”的内涵,在安全工作中也彰显出不同政务职能部门的协同参与。例如在部分大型互联网公司,公安机关与网信部门专门派驻专业团队进行监管指导,保障用户数据信息与资金安全。加强警企联动,完善用户数据信息的规范化使用。对于职能部门来说,不同单位承担着各自相应的职责,单部门的处置往往会造成超越权力边界或者难以彻底处理的难题。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应以党委领导,公安机关抓执行,其他各单位通力协调配合的方式,构建起立体化协调机制,保障各单位业务依法开展。

最后,完善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个人用户隐私数据的重要性愈发重要。特别是对于公共数据资源的储存介质,与社会信息安全息息相关。倘若出现大规模用户信息泄露事件,个人信息将会被快速大量复制,无法实现追回挽损。同时,个人信息具有不可修改性,一经产生即固定,因此隐私数据一经泄露,几乎无法弥补。重点非公共领域数据关系着行业稳定,在行业融通的大背景下,一个行业的风险可能会导致全行业体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重点推进市域安全治理现代化

首先,彰显社区主体单元作用。社区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关键一环,是政务服务向群众自治过渡的必经之路。城市社区、城镇社区、农村社区共同组成了城市社会治理与农村社会治理的综合体。从治理理念来看,市域治理首要是秉持现代化治理理念。“社会管理理念在传统基础上寻求突破,从市域社会治理的范畴上来说,这种突破就必然走向市域社会治理理念现代化”;[2]从治理目标来看,为解决基层社会矛盾,党建在市域安全治理当中起到了柔性的作用,坚持把法律、道德、民规民约等要素融合,与人民群众自治起到了化合反应,有效消除了社会矛盾风险点。从治理方式来看,治理方式直接作用在群众的生活需求上,社区活动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小到买菜做饭、水电缴费,大到看病就医、教育养老,都离不开社区的作用。

其次,逐级向下放权赋能减负。“社会治理”从具体措施来看就是“治理社会”,具体来说就是对社会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有效消除社会发展当中的弊端与痛点,避免职权异化。从过去的市域安全治理发展方式上来看,既有体系发展潜力受限,无法产生新的发展动能。市域社会治理突破既往城区空间限制,向乡村、社区等末梢组织延伸。市、县区级行政审批事项逐步下沉,市级公安机关承担辅助决策、高位督查、综合考评的任务,县区级公安机关进行统计指挥、事件分拨、运维支撑的职责,派出所强化业务管理、视频监控、巡查管理,警务站执行日常巡查、信息上报、工作交流的工作。

最后,细化民生领域安全监管。食品质量、药品安全、生态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全国各级地方公安机关已经普遍建立环食药旅违法犯罪治理队伍。特别是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保障必要的生活物资储备和就医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健全民生领域监管,有利于保障基本生活需求,消除群众对基层政府的误解,营造良好的群干关系。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生态环境与知识产权保护就成了较高层次的需求,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发展的可持续性,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内生动力,因此民生领域监管也是公安机关参与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责。

(三)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首先,以人人有责保障共建。共建是共治和共享的前提条件。共建强调了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特点,与过去政府行政机关一家大包大揽的情况不同,将过去公民的法定责任与义务重新交还给个人。在公安社会治理当中,人民群众是治安防范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破解警力不足的重要途径。不少地区组建多层次的民间治安巡防力量,各自发挥着相应的优势。离退休干部职工政治责任感较强、生活压力较小;专职联防队员工作专业性强、熟悉辖区治安风险点;保安从业人员隶属公安机关领导、年龄及身体素质能够胜任。其中“贵州公安创新‘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模式,将相对集中居住的村(居)民按照十户左右标准划分联防联治服务单元,明确社情民意联排、安全隐患联防、矛盾纠纷联调等责任,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初始阶段。”[3]严密的治安防控层次能够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每个人的职责使命,落实好共建要求。

其次,以人人尽责促进共治。共治是共建与共享的联系与实现途径。共治强调了对于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后治理方式的改变,全体社会成员不断对于集体事务进行商讨、沟通,并在执行层面进行合作、调整。地方社会治理模式的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调整、不断更新的。“有效促进协同意愿和动力的生成。根据社会人从‘单向度目标’逐渐转变为‘多向度追求’的发展规律,深化组织机构改革,为社会治理主体之间协同意愿、共同目标与信息交流的形成夯实组织基础。”[4]治理社会化的实现需要集中各方力量集思广益,归纳总结出不同行业与不同地区的专业建议,共同完善共治的基本要求。在各级党委分类指导下,公安机关对于长期未解决的社会风险分层推进着力破解,使得劳动群体可以摆脱后顾之忧,构建安全和谐的生产环境,以便解放更多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最后,以人人享有实现共享。共享是共建和共治的最终归属与愿景。共享体现了“开放”的原则,开放性的治理成果人人共同享有,具有相对非排他性。而且在治理成果的外延更为广泛,不仅有物质劳动生产成果,而且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公共利益协调成果等。共享需要理念先行,融入更多时代要素和改革要素,获得治理现代化的红利。社会治安治理以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来衡量,要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社会治安向好的趋势与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四)强化安全治理预防模式

首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公安机关承担了保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职责。经济领域犯罪具有隐蔽性强、社会潜在威胁大的特点,因此需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当前国内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但是散发性零星风险却不断出现。各类金融机构依法吸纳储户资金进行运作,虽然顺应市场规律,但仍要谨慎对待。金融机构党委切实认清人民的劳动所得来之不易,以替人民保管好收入为宗旨进行投资才能切实从理念上建立起责任机制。监管部门亦应以守好人民“钱袋子”为工作理念,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将责任压实到个人。采用系统化预警指令可以提前预警时间,扩大发现线索,留足处置窗口期。

其次,提高领导干部决策能力。各级领导干部是防范化解安全风险决定的直接负责人,应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处置原则。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在其各自的职责上有着法律和公安机关办案规定所赋予的权力,因此为了保证权力的合理使用,需要具备专业的处置能力。具体来说处置能力既包括对于形势的准确判断与把握能力,也包括在安全风险发生后的具体措施的选择和运用。公安领导干部需要具备前瞻性、预判性的视野,有效进行准确的信息处理,不断坚持战略眼光以便从容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隐患。

最后,统筹国内国际安全发展。新发展格局不仅包含着国内经济大循环,而且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保障。在国际经济循环方面离不开涉外领域的安全。公安机关不断开展并深化国际警务合作,有利于多方实施国际安全治理,遏制重点领域犯罪。国际维和警察、国际毒品犯罪治理等警务活动需要各国之间相互协作配合,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在地缘政治博弈的大背景下,“逆全球化”思潮也不断涌动,国际秩序迎来了新的挑战,打乱了全球化已然形成的固定逻辑。各方树立利益共同体理念,相互履行长期磋商机制与日常工作机制,避免因为付出与回报产生的不公造成单方面脱钩,造成破窗效应的风险。

三、新安全格局引领公安社会治理的创新路径

安全新形势下的突出问题已然严重制约了发展动能,但是保障新发展格局是公安机关的重要使命。在新时代新征程,要以科技加持现代化治理理念,以系统思维、协同思维、前置思维探索公安社会治理的创新路径。

(一)完善基层治理平台

首先,实施网格化管理。网格化管理体现着精准的特点,对于权责的层级实现了进一步精减,充分发挥扁平化结构的优势。公安社会治理的方式需要进一步动员参与力量,结合更多社区党支部工作人员进行社会治理。派出所需要在社区设立具有实际意义的基层警务站,避免长时间空岗或者闲置。基层警务站应和社区网格相对应,结合社区民警及警务辅助人员的工作要求进行划分,同时对于特殊时段特殊地点设置特殊要求,例如对于学生放学应有专人引导,避免产生规模性治安风险。警务站要在群众的日常矛盾纠纷化解过程中扮演更多角色,以公安、社区、当事人三方为基础,着力破解过去长期形成的矛盾纠纷。网格化仍需压实各方责任,对于责任区内的发生的恶性规模风险要在事后查摆原因,并且有针对性进行改正,避免责任区内风险隐患长期存在。

其次,提供精细化服务。服务人民和打击违法犯罪是公安机关的法定职责,而精细化则给予了服务更高要求。精细服务的前提是政务职能权限的清晰化,过去一些推诿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政务责任边缘模糊,需要各行政主体主动担当来弥补制度上的空缺。过去在办理审批事项时往往会造成层层阻拦,例如学生政审环节的加码现象,导致特定群体无法顺利入职参与维护社会安全的工作。为了解决服务不彻底的问题,需要坚持党建引领,提高办理民警的责任意识和服务能力,确保办理进度如期实现。多地公安机关已经以市为标准建立行政事项审批大厅,安排专人负责制确保事项办理进度。精细化服务体现在群众需求解决的便捷程度,更体现在解决问题的现实过程。

最后,给予信息化支撑。互联网、区块链、元宇宙等新兴技术不断发展,使社会发展也发生了巨大变革。信息的共享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同时使得个人信息保护也愈发占据重要地位。公安机关需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分析并使用既有数据,将公安数据的价值最大化。当前发生的违法犯罪大多以电信网络作为载体,网络恶意攻击频率也逐步提升。公安机关网络安全部门需要提高网络技术创新能力,采用更高级别的技术层级来面对。对于一些网络安全的新技术,可以加大科技创新攻关,与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网络技术公司合作,或是采用购买服务、项目外包等方式吸纳社会力量,实现多方共赢。

(二)提高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

首先,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社会治安整体防控需要以健全的制度作为保障。治安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管理,进行各类经营性娱乐休闲场所的出入登记,在发生突发事件风险后做到有迹可循。同时派出所民警需要对于治安相关人员集中统一管理,在重大节日、重要活动等特殊时段需要加强管理,在重要场所、涉密机构等特殊地点需要加强人地轨迹碰撞,防范相关人员串联滋事。各区域需要联动配合,在处置突发事件或是查处黄赌毒等行政案件时可以协同配合,采用异地用警的方式保证执法公正、及时有效,同时在警力严重不足时可以向上级机关申请借调相邻区域警力,增强社会治安防控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其次,加快突发事件响应速度。突发事件的处置需要以“高效、彻底”为原则,体现在时间上的处置迅速果断,与处理结果上的合格满意。风险隐患发生的过程往往是由小迅速变大。在极端天气灾害或者恶性刑事案件发生后,各种突发情况以及次生灾害纷纷产生,处置窗口期十分短暂。从社会效益来看,得当的处置未必提升社会认可度,而失当的处置必然会扩大事件风险等级,造成更加棘手的客观情况与网络舆情。各级领导干部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道德标准,果断、准确做出最为合理的决定,勇于承担职权责任,摒弃过去畏难情绪。公安机关可以采用舆情引导的方式扭转不力局面,通过民间声音的迅速发布来取得网络话语权。同时结合政务信息公开工作,保障市民的知情权可以有效减少民众的误解和猜疑,这将有效促进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置。

最后,定期开展治安专项整治。社会治安专项整治有助于解决社会突出治安隐患,这是坚持问题导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具体操作方式。安全是社会成员的共同追求,公安机关需要定期对潜在的威胁和社会隐患进行整治。例如在发生严重黑恶组织犯罪事件之后,可以在处置完这一特定事件之后开展治安大巡查,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遏制黑恶势力造成的社会影响。人民群众对于安全的需求愈发明显,专项整治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的安全需求,确保社会发展的总体稳定。各市级公安机关要推进平安建设督导制度,对各县区级公安机关开展的专项行动完善督促检查,确保专项整治的质量与效果。

(三)构建公安社会治理共同体

首先,畅通和规范合理诉求表达渠道。正当的诉求是依法表达个人需求和愿望展示的必经之路,是及时排解负面情绪的方式和途径。在社会价值选择上,“需要尊重因国情、公众群体意向与意识形态多样化带来的价值追求的差异性。”[5]公安信访是发现社会治理风险点的有效途径,需要包容社会需求的差异。基层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广泛采用带班领导接访的这一方式,确保群众的合理诉求可以得到有效响应。公安机关需要强化与司法信访部门的沟通机制,对于归属对方管辖的相关问题应当及时移送并有针对性解决。对于诉求表达渠道不应局限于信访这一特定的模式,而是可以通过日常工作或者案件办理的案件线索来获取相关民意诉求。在互联网留言板区域,应当由宣传部门设置专业人员维护,并及时将合理诉求进行上报解决。

其次,协调解决社会各方矛盾纠纷。要发挥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多元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公安机关矛盾处理要尽量下压层级,实现基层化解。地方调解过程不应以发生现实冲突为必要条件,需要由调解员以敏锐的视野及时发现矛盾冲突线索,主动进行彻底化解。在具体方式上可以邀请地方具有一定社会认可度的人物介入,以长期以来形成的风俗良序或者约定俗成的道德准则开展思想工作,能够使双方认清楚自己的错误之处,以便更好维系基层自治组织。公安法治部门也需要定期开展普法宣传,目前多地已经由法律援助机构派驻村社区法律专员,公安机关应当利用好该途径组建专业法律解释队伍,以各群众利益为出发点针对共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有效解决突出的法律困惑。

最后,发展壮大群众协同力量。群众协同力量最根本的是群防群治队伍,要把多元协同治理参与转变到治理共同体。在社会治安治理方面,当地群众对于辖区地理信息较为熟悉,对于相关人员分布也较为了解,在诸多村镇的冲突双方甚至是带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公安机关可以借助其共同亲属来做思想工作,亲属关系往往比普通朋友关系更为稳固,从各家的亲情角度来劝解也定然会对当事人有全新的直观感受。公安机关需要弘扬新时代好家风,让邻里和睦、家庭和谐、尊老爱幼成为辖区内的基本行为准则。在专业群众队伍建设方面,不仅需要建立治安冲突处置机制,还需要对队伍成员定期开展培训。培训内容既包括各种情况的处置规范,也应当包括基础的沟通技巧和急救技能。队伍人员的“基础+专业”的培育模式将有效适应社会面发生的风险隐患,充分提高街面综合见警率。

(四)构建现代化预防警务系统

首先,以系统思维打造情指勤舆反机制。系统思维坚持抓住事物的整体和关键,体现了各要素之间的互相联系。其功能价值包含了预防、发展、全局等诸多要素。情指勤舆反机制,该合成作战体系本身也体现了多个要素之间的整合。公安机关要提高信息的使用率,加大情报信息的挖掘能力,实现快速反应、情报导指。“对于出现的违法犯罪,可以编制算法,自动测算,实时监测,及时处置。”[6]公安机关执法部门需要跟随命令统一集体行动,协调完成各自任务要求,加强实时情况沟通交流,不断动态优化行动方案。在突发事件处置完成之后,需要彻底消除民间舆情与网络舆情,采用引导关停并举的方式把握舆论大方向。

其次,以风险意识建设现代预防警务。“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增强社会治安防控的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7]社会治安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规则体系,约束各社会活动参与者,确保各个主体有序参与,避免为违法犯罪滋生可乘之机。公安机关可以加强派驻在经营性娱乐场所等各风险点位的人员信息搜集,结合科学的情况研判建立一套完整的预防规则体系。公安机关可以与“红色物业”等基层组织协调配合,对于社区内既有风险数据进行详尽统计、试点探索新方式和新路径,并且在以后的具体实施应用中适时给予调整。情报获取还需对各个信息源予以监管约束,对于违约的主体应当履行责罚,避免因为有意而为之传送虚假信息造成工作方向的偏离。各县区级公安机关可以建立精准化监测预警,通过数据分析来进行高发风险的准确评估,辅助智能化消除治安风险源。

最后,以全球视野完善国际警务合作。新安全格局需要以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为基础。新发展格局不仅是一个国内大循环,而是需要将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现代化的公安警务视野需要进一步开拓,以全球视野来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任何国家要发展自己,就必须允许别人发展;要保证自己的安全,必须考虑他人的安全。因此,要建立“维护全球利益就是保障自己利益,‘利他’即是‘利己’”的共同利益观。[8]国际警务合作应以保障海外合法权益为抓手,涉外警务部门需要“坚持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强化我国在海外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时可以与驻外机构进行配合,完善国际安全力量布局,保障我国公民人身安全。公安机关要以强化国际合作影响力为目的,在新发展阶段,涉外警务不仅展示了中国警方的工作能力,更是体现大国风范的重要机会。在国际毒品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等方面,可以适当展示我国新型侦查模式,向国际传递中国声音,赢得更多支持与认可。

猜你喜欢
公安机关公安
关于公安机关“情指勤舆”一体化实战化运行机制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
博物馆:上海公安史图片展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衡阳市公安机关党员风采剪影
Understanding Chinese Characters: 安
迈向法治公安:基层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实证研究
公安部印发《公安机关执法公开规定》的通知
公安机关将开展3个月行动 深化打击食品药品农资和环境犯罪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对已经移送公安机关案件的当事人做出罚款的行为是否涉嫌渎职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