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2022-02-26 14:11陈艳波
关键词:资本主义现代化精神

陈艳波

(贵州大学 哲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一重大论断,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蕴,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

一、“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在马克思看来,世界现代化的过程是由西方资本主义开启的,但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是建立在资本逻辑基础上的。根据马克思,所谓资本逻辑就是资本像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一样,按照自身不断增殖的内在本性而展开的规律,由此整个资本主义不过是将资本逻辑贯彻和实现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一整套制度设计和文明体系。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就是让资本逻辑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主导原则,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制度安排和价值观念。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分析正是紧紧抓住了资本逻辑这一根本原则。一方面,他认为,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在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追逐中,资本主义客观上实现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国内、在世界范围内的大流通,促进了以改良生产技术为目标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迫使资本家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些都极大地发展了人类的生产力。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36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就创造出这么高水平的生产力,主要是有赖于资本逻辑的推动。此外,资本逻辑在促进和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各个生产环节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流通和配置的同时,也将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发展普遍地联系在一起,迫使非资本主义国家开启自身的现代化历程。这客观上造成了人类历史从之前的区域史、民族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开启了整个世界的现代文明进程。这就是马克思所言的资本主义“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1]2。这两个方面都是资本主义带给人类的进步意义。

但是,另一方面在马克思看来,在资本逻辑的宰制下,资本主义现代化也导致了严重的问题和危机,这就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和人的精神状况的普遍异化。就前者来看,资本逻辑必然导致对物质财富的盲目追求。因为资本的内在本性要求它不断地追求自身的增殖,而资本实现自我增殖的手段是各种各样的商品,因此,作为资本人格化代表的资本家就有不竭的动力去扩大生产规模,生产越来越多的产品,以便拥有越来越多的手段来实现资本的自我增殖。无论什么商品,都是人类劳动的产品,都是物质财富。按照马克思对商品的分析来看,任何商品都必须首先是一种使用价值,也就是商品作为物品对人而言的有用性,而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财富恰是通过商品的这种使用价值表现出来。资本主义社会对资本自我增殖的永恒追逐,尽管是以实现商品的交换价值为目的的,但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其必须借助的手段,因而必然导致一种对物质财富的无限追求。与此同时,资本逻辑也必然导致人的精神的物化乃至全面异化。因为资本家以商品生产为手段来实现自身资本的增殖,必须使商品进入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的循环才能够实现,而且只有这个循环能够不断地进行,资本家生产的商品才能够源源不断地从使用价值变为交换价值,从而赚取剩余价值而实现原有资本的自我增殖。但是,要使这个循环能够不断地运转起来,要使资本家生产的越来越多的产品能够不断地从使用价值转换为交换价值,商品循环的消费环节就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消费或者消费环节阻滞,再多的商品(资本家眼中资本实现自我增殖的手段)也是枉然,不但不能带来资本增殖,还会造成既有资本的贬值。资本主义周期性生产的商品对于民众购买力的相对过剩所造成的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由消费的阻滞导致的,可见对于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而言,消费是多么的重要,甚至可以将其视作资本逻辑(资本实现自我增殖)的“终端”环节。然而,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一个社会对商品或物质财富的正常需求(满足生理需要的需求)是有限的,这就与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资本逻辑在商品生产领域的贯彻,即生产越来越多的商品)是相矛盾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资本主义必然要构建出一整套不断刺激社会进行消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体系。资本主义的各种商业广告、消费文化,各种将商品的消费与个人的社会地位、事业成功、生活理想、幸福观念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做法,都是建构这种旨在促进和扩大商品消费的文化价值观的表现和策略。这种强调对商品的不断消费和物质的不断享受的价值和文化,必然会导致人的精神的异化。马克思早就已经指出,在资本逻辑的肆虐下,商品拜物教和拜金主义就是必然的(1)事实上,除马克思外,西方很多学者都指出和分析过资本主义所导致的人的精神异化的问题。比如卢卡奇就指出资本主义是一个全面“物化”的社会,作为这种物化的一个直接体现,就是人的精神的“物化”,即“物化意识”。再比如,马尔库塞也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思想已经成为单向度的,相应地人也成为单向度的人。。“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1]34“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相互亲吻。”[2]撕下温情脉脉面纱的,使冰炭难容的人相互亲吻的,表面上看是金钱,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无孔不入的资本逻辑。

所以,以资本逻辑展开的西方现代化,是一种以“物”为核心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在物质主义的膨胀和追求中,将人的精神也导向一种物质主义的价值和文化,忽视了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使人成为精神异化的人。对此,马克思曾言,资本主义“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3]易言之,资本主义现代化所造成的是人的肉体和精神的两极对立,肉体享受的丰富与精神发展的单一和干瘪,物质和精神发展的这种不协调性恰是西方现代化的内在危机与张力。正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这种危机与张力的洞见,马克思认为,未来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道路一定要克服这对张力与危机,在继续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大力创造精神财富,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基于物的丰富而实现的人的精神丰富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设想正是这样一个克服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未来美好社会。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4],无论是个人的全面发展,还是建立在社会的生产能力(物质财富)之上的自由个性,它们都最终实现为个人的精神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实质上是在说共产主义是以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它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和协调发展为基础。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将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精神文明的进步统一起来,强调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5]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更加突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与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6]相较西方以“物”为核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更强调以“人”为基础的现代化。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就是人的现代化,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人类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还要追求‘精神生态’的和谐;不仅追求效率和公平,还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生活的充实,追求生命的意义。”[7]人要摆脱“物化”的人,走出“单向度”的人,成为能动的、全面的人,就必须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既是精神富足的体现,也是实现富足精神的手段,更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首先需要站在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高度来理解这一本质要求。

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生动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明确为“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蕴含和贯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是我们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深入把握的立场观点方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之一的重要论断,生动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价值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人民立场就要求,我们一切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我们一切努力、一切奋斗要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为目标。“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正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根本价值立场的具体体现。首先,“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要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发展的成果、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人民对精神文化需要比以往更为迫切,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数量、质量、品位、风格等也有了更多、更高和更广要求,对自身精神世界、精神生活也更为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本身就是着眼于广大人民的新需求新期盼,积极回应人民的所想、所盼、所急,“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8]“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9]45,努力为人民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精神文化食粮,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构筑中华民族强大精神世界,交出让人民满意的精神文明建设答卷。其次,“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体现了我们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0]。相比之前主要矛盾所指的“物质文化需要”“美好生活需要”意味着对生活的内容和品质都提出了更高和更全面的要求,既包括物质丰富,也包括精神富有,既要有量的增广,更要有质的提升。如果说物质财富构成“美好生活”的肉身,那么精神财富就是“美好生活”的灵魂,美好生活是灵魂与肉体的完满结合,那种只专注“肉身”,或者“肉身”与“灵魂”对立的生活,都不是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10]。“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就是要不断地提供越来越丰富的精神食粮,不断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尤其是对精神生活的需要。

总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生动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系统观念等立场观点方法的具体运用成果。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生动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光辉。例如,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这是“坚持自信自立”的立场观点的重要体现,我们探索现代化道路既不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照抄照搬、食洋不化。又如,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始终站在历史正确、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合作、共赢旗帜,这一重要特征则贯穿着“坚持胸怀天下”的立场观点。因此,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命题,必须深入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三、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实践要求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同时也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向和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9]23这就要求,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具体而言,就是要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增强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以理想信念培根铸魂、补钙壮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汇聚民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智润心、正心明德,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第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的新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人民精神世界的深层动力系统,是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强大精神支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源泉,能不断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9]43这就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发、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立足中国现实和时代需求,创造出质优量丰的精神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第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指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对共产党员而言,理想信念更是精神世界的核心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9]44这就要求,既要健全理想信念教育的长效机制,做到常态化实施、制度化展开,更规范有序地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又要重视“四史”学习教育,以史为鉴,更深入地了解世情、国情和党情,更好地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做到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拥护、思想上信服、情感上认同,把科学的理论内化为强大的政治信仰和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

第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承载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标准和精神追求,是人民精神世界的坚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11]如果一个人缺乏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精神世界就会失去主心骨;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核心价值观,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必须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和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9]44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提高社会的整体文明水平,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筑牢“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价值根基。

第四,传承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的,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命脉和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12]传承好中华文明,人们的精神世界就有了根和魂,就有了源源不断、绵延不绝的精神源泉,就有了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精神品格,就有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力量。传承中华文明,既要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提升中华文明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又要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创造力和影响力,提升人民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现代化精神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边疆治理现代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