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2022-02-26 08:21王学杰耿俊茂
高校后勤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王学杰 耿俊茂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王学杰 耿俊茂

[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要求,是对历史上国家解体民族分裂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更是保障各民族切身利益的根本需要。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迎来了许多有利条件,但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和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双重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迎来了诸多考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该以繁荣民族地区经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进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以及完善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建设为实践路径,使各民族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1],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和繁荣始终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基础。新时代各民族地区乘上国家发展的快车,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但由于国内国外双重因素的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面临诸多考验。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

人类历史上,当其他多民族国家,因为分裂消亡退出历史舞台,或因民族间的矛盾纷争卷入无休止的战争中时,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同胞却在乱世之中将民族和谐、血脉相连演绎得淋漓尽致。即使在封建王朝,无论是哪一个民族入主中原,也会被强大的中华文明所同化,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作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统。在一个多民族组合成的国家中,人民都需要有强烈的身份意识和民族认同,这样才能抵御一些未知的风险,国家才能稳定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没有强烈的国家认同,必然会四分五裂,一盘散沙。[2]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无论那个朝代更迭,即使有过分裂,有过战争,但大一统的理念依旧是人们心中抹不掉擦不去的印记,大一统理念也成为各个历史时期的主流趋势和正统意识。

百年前的中国在清政府的统治下,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重农抑商,封建礼教束缚着国人的思想,中国也逐步落后于时代。中国以积贫积弱之态,面对工业革命后的列强,被坚船利炮撞开了大门,受尽磨难。经过长期奋斗,慢慢扭转任人宰割的局面。各民族携手团结拼搏,在多年磨砺和实践下,驱除了外国侵略者,结束了内战,完成了建党、建国、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新中国、改革开放等诸多大事。各民族同心协力,共同开创中华新时代,为中国平视世界增添了底气和力量,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时代契机。

目前,由于全球化的日益推进,国内国外环境错综复杂,新征程的道路上有机遇也有挑战,这些挑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有传统的非传统的挑战,也因为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各国之间也相互影响,彼此制衡,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关联,挑战无处不在。在新冠疫情爆发后,人类都面临一个巨大难题,面对疫情,有的国家防控失利,面对疫情手足无措,置民众生死于不顾,国内动荡不安,国家也失掉了民心。反观中国抗疫的成功,以及国家对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的践行,全民免费接种疫苗,赢得了民心,维护了社会稳定,这也更加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良好氛围。

二、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面对中国的和平崛起,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依旧没有放弃博弈冷战思维,视中国为新兴国家中的一个巨大威胁,为阻碍中国发展,在中国边疆利用民族问题试图拖缓中国发展步伐,最终实现西化、分化中国的阴险图谋,因此,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得更加重要。

(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族人民将自己与国家看成一个整体,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在历史洪流中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任务和解决了一些过去不能解决的问题。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使得我国几代人的愿望在21世纪得以实现,人们的生活更幸福、更安逸,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全民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成功,使得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空前高涨,真真切切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新时代的中国,早已是山河无恙,国富兵强。新时代,只有加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步伐,使得各民族与祖国紧紧相依,各民族之间紧紧相拥,不断凝心聚力,才能促进全中华儿女一起凝聚成为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庞大力量。

(二)保障各民族切身利益的根本需要

曾有一些地方,企图通过煽动民族仇恨,制造民族问题,来扰乱社会秩序,导致民族分裂,国家解体,其实最终受害的还是民众。苏联一个庞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曾经辉煌一时,可在民族主义的浪潮下土崩瓦解,不复存在。南斯拉夫等国家亦是如此。最终都让人民承受恶果,有的流离失所,有的与家人被迫分离,酿成人间悲剧。然而,一些地方维护民族团结,各民族欣欣向荣,民族间互通有无,交流密切,交往频繁,拥有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发展环境,人民在教育上、工作上、收入上、社会保障体系上、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上以及居住环境上都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在近代,经过各民族共同抵御外敌,在血与火的抗争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从模糊到清晰,各民族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意识逐渐增强,各族人民也逐渐意识到,中华民族本为一体。新时代,面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促进民族大团结,增进民生福祉。

(三)民族发展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民族问题历来都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民族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就没有团结稳定,一个国家将难以安稳。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多民族国家必须要有牢固而坚定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才能避免国家的土崩瓦解、民族分崩离析。以近代中国为例,两千多年封建帝制下,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致使当八国联军包围北京,包围故宫时,北京城的老百姓冷眼旁观洋人攻入北京城,他们有的通风报信,有的隔岸观火,他们不认为这是国难,而认为是皇帝一家之难。因为在老百姓心中,王朝的更替,不过是姓氏更迭,刘姓汉朝、李姓唐朝、赵姓宋朝、朱姓明朝和爱新觉罗姓清朝,统治者只对家族负责,对姓氏负责,不对国家负责,当时全社会没有“天下为公”的理念,民众也做不到“万众一心”。[3]以史为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三、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利条件与现实考验

立足“两个大局”时代背景,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我们在新征程上既迎来了许多优势和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此时,更需要我们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认清形式,把握规律。

(一)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利条件

首先,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民族地区也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民族地区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重视民族平等团结。决胜脱贫攻坚战,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国家的远景规划中和“十四五规划”中,国家将改善民生福祉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更加重视为人民谋取更多福利,让人民生活更有保障。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的生产生活在本质上得到了稳固保障。如在新疆,政府帮助农民建设打馕店、粮油店、服装店等,在当地设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创业有自主创业辅导等,真正意义上实现实质扶贫,新疆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整个新疆社会风气为之一变,正气上升,邪气下降,人民真真切切享受到了国家发展的红利。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惠及全体人民,为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物质保障。

其次,各民族共同抗击新冠疫情的胜利,让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度更高。2019年底,在全国人民欢庆新春之时,新冠疫情打破了新年喜悦,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部署下,防控工作井然有序地展开,各民族心手相依,共同与新冠疫情抗争。在疫情面前,中华民族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中国方案。疫情面前,中华儿女们勠力同心,同心同德,刻在骨子里积蓄已久的手足情深迸发而出,化作为一个个、一群群人的前仆后继,帮助湖北人民攻克新冠。各省自发向湖北输送物资,医疗设备、医护人员等,源源不断驰援湖北。全国人民团结在一起,仅用三个月时间,就打赢了湖北武汉保卫战。新冠疫情是一剂清醒剂,在经历疫情困扰后的人民群众,更加明白,一个团结、积极、勇敢的民族,是一切困难都打不倒压不垮的。反观国外防疫的溃败,也时刻提醒我们,各族人民是一体的,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帮助我们有效应对在实现复兴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

再次,全社会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良好社会氛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了各族人民的精神,它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在社会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氛围,各民族积极践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精神基础,设定了价值框架。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还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如通过新媒体技术、道德讲堂、乡村文化墙、居民宣传栏、贴横幅标语等,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进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中去,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共识,渐渐在人民心中汇集成强烈的情感认同,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二)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现实考验

十八大以来,我国各项事业稳步向前,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并迈上新台阶,民生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但是也有一部分传统工业和相对落后的产业存在,而且存在于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全国的发展水平依旧是处于不平衡的状态。

其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大多位于边疆地区,地理位置偏僻,由于地貌复杂,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西北沙漠化、荒漠化、以及西南地区的干旱,自然条件恶劣,地理条件极大地限制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弱、起点低、起步晚。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可能造成民族地区的人民在心理上产生不平均感和被剥夺感,民族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少数民族群众会更多地在意和关心生存和提高收入,无暇顾及精神文化生活,也使他们感觉自己没有享受到国家发展带来的红利,心里产生落差感,产生怨愤、不满情绪。发展差距带来民族之间隔阂,民族之间接纳与认同产生问题,地区稳定也极易受到威胁,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民族氛围。在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局势下,很容易造成民族利己主义,各民族只关心本民族的发展利益,民族分界意识增强,从而致使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弱化。

其二,国际局势多变,西方不良社会思潮渗透。全球化时代,国际局势瞬息万变,中国在享受全球化发展红利的同时,也遭受到强权政治、经济危机、文明冲突等危机与挑战[4]。西方政客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便捷,在网络上肆意诟病中国,恶意抹黑中国,蒙蔽了我国部分群众的双眼,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威胁。其中,以“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功利主义”为代表的的西方不良社会思潮,加剧了各民族的分界意识和自我意识,使民族群众更注重民族身份。加之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年轻化的高学历高技能人才东流,农村以留守妇女、儿童、孤寡老人居多,且受教育程度不高,容易被小恩小惠拉拢,甚至被煽动利用,受到蛊惑和蒙蔽,从而削弱了民族共同体思想,形成狭隘的民族认同,使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和共有价值观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四、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思考

(一)繁荣民族地区经济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保障

只有社会发展繁荣, 民族地区的民生才会得以改善。繁荣民族地区经济,带动民族地区产业发展,要给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创造更优越的生活条件,加快实现民族地区现代化,带领各族人民共同走向繁荣富强。要根据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充分利用好民族地区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发展优势等实际,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激发民族地区的发展活力。比如在云南、贵州、广西、海南等地区,要充分发挥好自身优势,以发展少数民族特色产业为主,诸如开发土特产、创新旅游业、发展绿色环保经济,发挥民族特色优势,吸引投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并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要保证每一个共同体成员的利益,解决好民生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坚持以人为本,安定民心,守住民心。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障

红船建党,给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多民族国家带来了胜利的曙光。在诞生初期,我们党就曾有过要解放一切“弱小民族”的主张,在共产国际的影响下曾提出过“民族自决”的想法。在红军长征时期,并没有因为困难而放弃对少数民族的关心,并切实制定帮助少数民族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解放。在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明抗日战争不仅仅是党派、阶级的,而是各个民族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主导的多元共治的民族参与政策确立,创造性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让各民族真正拥有了平等的权利,让各民族挺直了腰板。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改初心,致力于改善民生,脱贫攻坚战胜利,各民族面貌焕然一新。历史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团结和人民幸福的捍卫者,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拥护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

(三)推进文化认同和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保障

文化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更是各民族血脉相连的纽带。各民族文化汇聚在一起,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让各民族紧紧相连在一起,成为民族之间的精神纽带。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有过多种文明的产生,但唯有我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因为中华文明未曾出现过断层,一直引领中华民族代代传承。中国发展正处于新的历史时期,在发展过程之中,需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才是更深刻、更持久的力量。当代青年出生于祖国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关键时刻,更需要它们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则是他们自信的源泉。各民族成员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产生多文化融汇特质的新文化,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四)完善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保障

多民族国家要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制度措施,来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后,人民幸福指数不断上涨,充分证明只有少数民族人民自己才最了解他们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生活,人民生活得更好,也充分证明了制度的活力。这正是千百年来各族人民所追寻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要完善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建设。乡镇政权和村级党组织、村委会,是边民的主心骨和领路人,也是铸牢边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民族地区要大力挑选优秀的村支书和村主任,适当增加他们的工资,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才能更多地为村民办实事,想村民之所想,从而促进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通过定期选取具有威望的村民代表,组织集中学习、听取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和观看重要节假日活动视频等,通过村民代表学习后的宣传,村民与村民之间的交流沟通,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热情,从而助力村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J]. 民族大家庭,2021(05):4-6.

[2]马福运.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若干思考[J].中州学刊,2019(07):9-15.

[3]金一南.为什么是中国[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20.

[4]董慧,王晓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现实挑战及铸牢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 247(04):21-30.

[5]雷振扬,张俊.铸牢边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 254(11):42-50.

[6]张全省,刘晓勇.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伟大实践及其推进方略[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4):15-22.

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边疆民族地区青年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项目编号:18BKS117)

(责任编辑:赵鹏程)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