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岭南文化与港澳青年中华文化认同培育探究

2022-02-26 08:00:57李洪梅
关键词:岭南文化岭南粤港澳

李洪梅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罗定 527200)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这里“文化同源”中的“源”即岭南文化。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潮州时指出:“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岭南文化分支众多,除了潮州文化,广府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客家文化、桂柳文化、港澳文化、特区文化及海南文化均属其范畴,岭南文化是包括广东、广西、海南、港澳众多区域的主要文化。但由于历史与现实原因,港澳青年对中华文化认同呈弱化趋势,特别是部分香港青年爱国主义意识淡薄、价值观扭曲、身份认同迷惘等现象严重。因此,依托岭南文化,推进港澳青年中华文化认同,成为增强粤港澳地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1 中华文化、岭南文化与港澳文化的关系

1.1 “多元”与“一体”并存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和共同拥有的文化,是在‘多元一体’格局中动态发展的文化,是在兼收并蓄中革故鼎新的文化”。[1]“多元一体”是中华文化的显著特征,“多元”是指中华文化由众多“子文化”构成,它们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包含不同的文化内容、分属不同门类。如从地域上可分为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三星堆文化、中原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湖湘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从门类上可分为哲学、文学、史学、科学技术、书法,武术等。“一体”是指多种文化交锋与碰撞后,形成由一种文化主导并统领其他文化的局面。如从夏商周时期的中原文化、秦汉之后的儒家文化、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皆是不同历史时期处于主体地位的中华文化。可见,岭南文化是“多元”中华文化中的“一元”,也是“一体”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

1.2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文化单元”

岭南文化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15 万年前,那时岭南地区已有远古人类居住,并经漫长的发展与演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可见岭南文化是岭南地区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岭南文化是在与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交流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因其地缘因素,岭南文化在很长时间内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处于脱离状态。但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中原地区人口迁入,使岭南地区成为中原人口“避难”和官员“谪贬”之地,成为放逐流散的历史文化精英的精神寄托之所。也正因如此,造成了不同的区域文化在岭南生根发芽,中原文化的涌入也为岭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养分,岭南文化的精神内涵在与中原文化的不断交流和碰撞中逐渐形成,并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文化单元”。同时岭南地区多濒海,很早便有海外贸易,这使其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近代以来,随着对外交流增多,中西方文化不断融合,岭南文化在坚守固有文化的同时,也吸纳着先进的海外文化,不断丰富着自身内涵。

1.3 港澳文化对岭南文化的异化

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及殖民文化的渗透,使港澳地区成为岭南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交汇并发生激烈碰撞的中心地区,港澳文化即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地域空间下形成。港澳地区是岭南的重要区域,港澳文化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特殊的历史原因使港澳文化在传承岭南文化时出现了异化趋势。民国时期,港澳地区人口迅速增长,特别是香港1945~1950 年迅速增加至220 万人,主要是来自珠三角和潮州的移民,这也使香港的岭南文化有了稳固的基础。近年来,受西方殖民文化的影响,过度商业化和功利化的港澳文化并未将岭南文化精神的真谛传承并发扬光大,而是造成了其风格的扭曲和异化,也使香港青年爱国意识和法治观淡薄、价值观功利化。因此,港澳文化的岭南文化身份是港澳青年找回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的纽带。

2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与时代价值

2.1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2.1.1 爱国性

岭南文化虽出现较早,但直到近代才真正形成中华文化的一种“文化单元”并不断发展壮大,爱国性也成为其基本特征之一。明末清初的“岭南三家”(屈大钧、陈恭尹、梁佩兰)是近代岭南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们通过诗歌描绘了岭南地区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故土家园的依恋和大好山河的赞美。屈大均、陈恭尹有反抗清廷的经历,所以其艺术作品表现出浓厚的民族意识、爱国情怀和顽强的斗争精神。以“岭南三家”为开端,岭南地区出现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思想上皆具有鲜明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性,“对祖国河山的无比热爱,对自己民族身份的强烈自豪,当自己的土地和文化遭遇外侮时的勇敢反抗,这是岭南文化精神的体现”。[3]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广州起义等事迹,都是岭南文化中爱国性的集中体现。

2.1.2 开拓性

开拓性是建立在爱国性基础上又一特征,主要表现为“敢为天下先”的品性。清末,国家衰败、民生凋零,一批批仁人志士踏上了救国救民之路,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皆是近代国家富强、民智觉醒的开拓之举;改革开放之初,岭南地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抓住机遇大胆探索,打开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大门,这段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是岭南人民探索创新、砥砺前行的生动诠释;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岭南地区将实现从“杀出一条血路”到“走出一条新路”的巨大转变,岭南人民也将继续发扬开拓进取精神,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不断奋斗。

2.1.3 多元性

多元性与其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密切相关。岭南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缘因素,形成了以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为核心的多种文化分支,并在固有地区文化基础上,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融合了中原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等,形成了既独具特色又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在人际交往、民俗风情、意识形态、行为规范活动中都有体现,贯穿饮食、建筑、艺术、音乐、语言等方面。这种多元、开放和包容的品性,既丰富了人民的日常生活,也为岭南地区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吸收和借鉴现代优秀文明、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舞台。

2.1.4 重商性

一方面,重农抑商是自春秋战国以来历朝历代一直奉行的基本经济政策,岭南地区在历史上属于“蛮荒之地”,因偏安一隅而受政策影响较小,能在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岭南临海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海上贸易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广州早在汉代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从魏晋南北朝到元代,与广州建立海外贸易的国家从15 个升至140 多个,到明清时期出现了全民经商热潮。在繁荣的海外贸易影响下,闭关自守的传统思想被撼动,创新开放意识开始萌芽,岭南人重商务实的品格逐渐形成。

2.2 岭南文化的时代价值

2.2.1 德育价值

岭南文化是新时期进行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岭南文化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民族意识及务实创新、包容开放的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独具特色的饮食、建筑、艺术、音乐、语言,是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粤港澳青年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及国家认同的有效载体;岭南文化中的物质文化资源,如广州十三行、梁启超故居、冼夫人纪念馆、虎门销烟博物馆等,为开展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实践基地。深入挖掘岭南文化的德育价值,将其融入价值观、心理健康等教育,既是传承岭南文化的内在需求,也是弘扬岭南文化的必然之路。

2.2.2 文化传承价值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岭南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实践中形成的特色鲜明的文化形态,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对推动岭南文化精神世代传承,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凝聚力,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通过文化殖民腐蚀港澳青年的价值观,用精致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自由主义冲击着质朴的东方文明,我们有必要挖掘以岭南文化代表的精神和物质文化资源,发挥其精神引领作用,用既饱含历史底蕴又富有时代气息的岭南文化影响和塑造港澳青年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培育爱国公民。

2.2.3 经济价值

岭南地区不仅拥有浓厚的岭南文化精神资源,还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包括众多的遗址遗迹、手工艺品、特色饮食、传统曲艺等,将岭南文化物质资源与地区发展结合,能形成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一方面,通过岭南文化推动岭南地区特别是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文化的传播,提升其影响力,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良性循环和互惠共赢。

3 新时代岭南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必要性

3.1 岭南文化创新与发展是新时代岭南文化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

文化的形成源自群众生产生活的社会实践,并随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4]站在新起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既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也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表现在文化需求上,就是群众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视觉享受”,而更追求“心灵感受”,不仅追求知识技能的传授,更追求思想、精神方面的熏陶。因此,从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岭南文化需适应新形势,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与时俱进,实现创新与发展。

3.2 岭南文化创新与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的必然途径

建设人文湾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粤港澳三地地缘、血缘、宗缘相近,但港澳地区因历史原因深受西方殖民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具有商业性、兼容性、自由性、通俗性、物质性和开放性的港澳文化,这也导致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为此,建设人文湾区,实现粤港澳协调发展,关键在于从重塑岭南文化入手增强港澳民众的国民意识和文化认同。岭南文化是民族意识和先进思想的集中体现,能对人的价值观念和意识产生潜移默化、长久的影响。在新时期,结合岭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对岭南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良好契机,展现新时代岭南文化风采,弘扬岭南文化精神,有利于增强港澳民众对岭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港澳民众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国家观和历史观,培养港澳青年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建设人文湾区凝心聚力。

3.3 岭南文化创新与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岭南文化是岭南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因其鲜明的地域化、大众化、形象化等特点,易被岭南青年所接受,更易引起情感和心理共鸣,也为粤港澳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和有效载体。在实践中,要从青年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点出发,综合运用现代科技和多媒体平台,以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岭南文化教化作用,真正将其精神实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 依托岭南文化推进港澳青年中华文化认同

4.1 弘扬岭南文化,加强港澳青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丰富,包含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国家共同体等,内核即“共同性”,强调互融共生、相互依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共同体意识,粤港澳既是发展共同体,也是价值共同体,更是命运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意识是港澳青年确认国家和种族身份,自觉归属国家,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以岭南文化为依托,弘扬中华文化,实现岭南文化在港澳地区的文化回归,可增进港澳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4.2 发掘岭南文化精神内核,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是岭南文化的精神内核,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一是通过传播岭南文化,培养港澳青年的爱国情感,帮助他们形成对新时代岭南文化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对民族共同体和国家认同的基本理念。在坚定爱国意识、传承与弘扬岭南文化时,探寻遏制政治价值观异化和极端化之势,进而弥合归属性与赞同性认同的分化,协力推进大湾区政治价值共识的形成,最终在港澳青年心中形成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华文化认同,增强中华凝聚力。[5]二是积极探索岭南文化融入港澳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法和手段,加强港澳地区主流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联系,把国民教育同公民教育巧妙结合,将港澳地区发展置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中心环节,以此强化港澳青年身为中国人的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同时,爱国主义教育要循序渐进,切忌强制灌输,用隐形教育取代显性教育,用讲故事的方式讲道理,深化港澳青年对中华文化、中国历史、中国国情的理解,实现从认知到认同的转变。

4.3 加强粤港澳三地岭南文化交流,形成湾区文化合力

人文湾区建设要做好三地的文化交融工作,“润物细无声”地使港澳青年在文化熏陶和浸染下认同中华文化。一是深化粤港澳三地文化、教育部门合作,在学校开设岭南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以课堂为主渠道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6]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年联谊和校级交流,加深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了解,增进对祖国的感情;二要充分发挥民间团体和组织的作用,粤港澳三地的文化部门要大力支持“文艺汇演”、“研学交流”等形式,使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港澳文化在大湾区得以展示和传播,提升其文化软实力;三是充分利用新媒体和网络平台,推动视频、微电影、动漫等新兴文艺形式的发展,运用微信、抖音、微博、APP 等载体,促进岭南文化的传播,引领大湾区文化一体化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岭南文化岭南粤港澳
忆岭南
黄河之声(2022年14期)2022-11-16 10:58:50
岭南文化名家
雨岭南
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04
编读往来
不辞长作岭南人
商周刊(2018年26期)2018-12-29 12:55:58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消费导刊(2018年20期)2018-10-19 08:22:26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金桥(2018年4期)2018-09-26 02:24:50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房地产导刊(2018年7期)2018-08-21 01:49:40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在外来务工人员中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与岭南文化的教育
亚太教育(2015年18期)2015-02-28 20: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