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党建与育人工作堵点的融通实践

2022-02-26 08:16周文恩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融通育人思政

周文恩

(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高职院校存在党建与育人工作相脱节的现象,在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的背景下,解决两者脱节的问题,关键是要融通党建与育人工作的堵点,这对切实发挥学校党建领航的核心作用,提高学校育人的实际效果,研究与探索“大思政”工作格局下党建、思政与学工相互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在2021年4月12日至13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1]育人先育德,育德先铸魂,铸魂抓党建,这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职院校的根本保证。

1 高职院校党建与育人工作堵点的产生

目前,高职院校在融通党建与育人工作的堵点问题上处于瓶颈状态。以党建引领提高育人工作成效,进而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是新时代赋予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融通堵点的产生,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有关,也与高职学生的特点有关。

1.1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

一是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与实用型人才,重教学、轻党建的现象较为突出,存在时间很长,支部建设与发展大多显得相对滞后;二是高职院校的党建育人队伍主要由教学院系的基层党组织、学工、后勤、就业等相关部门的党员教师构成,队伍的流动性比较大,“口袋”党员占比较高,班级中途更换辅导员或班主任的频次较高,整支党建育人队伍的归属感不强,且分工比较复杂,他们的党建理论水平和育人水平参差不齐,育人效果有待提高;三是学制限制,以三年学制的高职专科为例,除去跟岗顶岗实习实训外,学生留在学校集中学习的时间有限,部分优秀学生经过考察培养,发展成熟即面临毕业,难以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党建育人的质量和传承都受到影响。

1.2 高职学生的特点

除了极少数“双一流”高职院校外,大多数高职学生都有如下共性:一是思想政治素养不成熟,学生对思想政治毫无兴趣,认为可有可无[2];二是自律性差,学生融入党建与育人活动的效果不理想,活动的体验感和获得感较差;三是主动性不强,学习基础薄弱,对党建与育人相关活动的理论、背景、意义等缺乏相应的认知基础,通过活动来提升自己的主观意愿不强。

2 高职院校党建与育人工作的堵点

基于上述的分析,如何从形式、内容与效果上将党建与育人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是融通堵点的关键所在。目前,高职党建与育人工作的堵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党建与育人工作在结合的成效上,出现了“两张皮”现象,简单说就是活动开展了,效果不理想;二是党建与育人工作形式单调,内容陈旧,与专业相关度不高[3],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任何活动的开展都要精心谋划、接地气,不管是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还是讲座论坛、社会实践,都要考虑学生的喜好,关联相关学生的专业;三是党建与育人工作团队建设的力度不够,党建经费不足,党建队伍的师生比不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专、兼职党建与育人队伍的配置不合理;四是专职于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教师,几乎游离于党建与育人队伍之外,闲置了融通两者堵点的人力资源;五是党建与育人融通的制度不健全,缺少有效调动、奖励甚至惩戒育人团队工作人员的手段,力度不够,基层党组织、团学及后勤服务等部门的凝聚力难以聚合。

3 融通高职院校党建与育人工作的堵点

融通两者的堵点,要充分认识党建工作与育人工作的相互关系,以及融通的目的所在。党建在育人工作中起着核心作用,这是确保高职“大思政”工作格局正确方向的前提,以党建引领作用来提高育人工作的实效,与以提高育人工作实效来倒逼党建的深入推进,是深入融通堵点的意义所在、目标所在。

3.1 搭建融通课程体系,筑牢育人体系

整个体系要贯穿一个“政”字,即正确的政治方向,课程的搭建必须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通课程育人体系彰显高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4],使高职培养的学生达到“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根本要求。

融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搞好“第一课堂”的建设,把思政课作为第一课程来抓,以党课为补充,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夯实党建课程的内容,丰富党建课程的形式,结合线上线下多种党建课程资源,依靠各种信息化教学平台、手机、平板电脑等,让学生在渐进式的党建课程学习中浸润灵魂,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例如,在党史学习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实施“五个一”红色工程(即唱一首红色歌曲、讲一个红色故事、看一部红色电影、读一本红色书籍、念一封红色家书),将课堂变成集“唱、视、听、念、读”等于一体的教学环境,课堂的抬头率、参与度就有了一定的保障,从而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同,课程融通的育人效果便在润物无声中得到体现。

其次是搞好“第二课堂”的建设。第二课堂的形式更为丰富,开设环境既可以开在课堂上下,也可以开在校园内外,依托“平台建设+实践活动”,围绕党建育人与活动育人效果的提升,打造平台建设与组织协同建设。第二课堂的党建平台主要有党校、团校、党员先锋岗、党员志愿者协会等,育人实践主要通过党课、系统的党团日活动、一个支部一面旗帜、党员志愿者活动等,平台为育人工作提供内容,育人工作巩固了平台建设的形式。

3.2 形成融通实施路径,固牢家国情怀

该实施路径要贯穿一个“爱”字,即教师爱指导,学生爱参与,路径很畅通,情怀能传承。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活动本身要有爱,对学生的引领,要有大格局,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爱自己、爱同学、爱学校,在各种党团日活动中爱学习、爱生活,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爱民族、爱国家;二是相关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与实施者,在开展育人工作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对活动和学生的爱,像爱护眼睛一样传承好学校的品牌活动,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学生;三是学生对各种融通课程及相关活动的参与,要从内心生出“我想、我能到我爱”的情绪,不是被动参与,也不是为了参与而参与,激发了主动参与、积极参与的动力,融通路径在学生端的堵点就会顺畅很多。

在形成融通实施路径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将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课程思政元素相结合,这是融通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政课程与通识课程堵点的关键所在。

3.3 打造融通教学团队,亲其师信其道

整个团队要体现出一个“亲”字,教师有亲和力,学生有亲切感。以下四个方面体现了融通教育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一是团队要有理想信念,“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讲信仰的人俯下身来,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真正的信仰,这样的育人工作就能感动学生,学生也会在这样的感动中深化对理想、信念、意志品质等的认识;二是团队要有道德情操,不存在任何无德育教育的育人活动,育人效果首先取决于教师有“大德”,才能内化为个人品德,正所谓“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宋代朱熹《四书集注·学而篇》);三是团队要有扎实学识,涵养学生一碗水,教师需要一桶水。育人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也有活动育人、组织育人、服务育人,还有实践育人、资助育人等,至少涵盖了党建、思政、学工三大板块。单以最为核心的思政课为例,对教师的要求就很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就用“六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来要求思政课教师,“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5]。”四是团队要有仁爱之心,要有“教育爱”,爱学生的知识、情感、价值、经验和能力等素养[6],只有教师有爱才能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学生才把你当成贴心人,师生关系就能真正融洽起来。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3.4 完善融通保障机制,确保融通措施的落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高职的党建制度要贯穿于基层党建工作的始终,立足于校情、教情和学情,制定系列完善约束有力的“三会一课”制度,提高党建工作的规范化水平[7],将这些制度落实到具体的育人工作中,比如学生党员的发展、优秀团学干部的评选、奖学金资助及就业推优等;还要加大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专项督办党建与育人工作的落实情况,抓牢抓实党员发挥模范先锋作用的典型案例、典型事迹的宣传,把制度实施量化到学校与院系两级党组织的考核体系中。同时还要完善堵点融通的资金保障机制,这是夯实育人工作的物质基础,党建工作与育人工作的效果,是通过形式多样的党团日活动来保障的,通过大学生社区服务、关爱特殊人群、乡村振兴实践调查等活动,来深化和巩固育人效果。

4 结语

高职院校的党建与育人工作要充分地协同起来,避免“两张皮”现象的出现,以求最大的育人效果。新时代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及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抓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党建与育人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建立融通课程体系、融通实施路径、融通教学团队及融通保障机制等方面,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载体,理论联系实际,融通高职院校党建与育人工作的堵点问题,切实提高党建与育人工作的实效,助力基层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融通育人思政
四链融通 创新发展 推动新商业人才培养改革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法国现代学徒制的“多元融通”特征及启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在二元对立中实现多元融通——论张曼君的导演思维及其实践意义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