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兰 周敏瑜 黄培健
(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广东 江门 529000)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内容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寄生虫学,知识点涉及面广但微观、抽象。该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在危害人类健康的急性、慢性传染病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课程理论课时仅有 42 学时,均为合班制上课,学生普遍感觉学习难度较高、压力较大[1]。“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7∶1,实验课占6学时,实验项目调整、整合成为细菌的分离培养与形态鉴定、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免疫学和寄生虫学检验三大部分。因实验课时少,学生的操作难以达到熟练程度,所以在实验课上尽可能安排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实验操作,让学生懂原理、明规程、会操作、有成果。
传统的实验课学生人数在50人左右,安排4人为一个小组,传统教学法主要是通过教师细致地讲解,使学生掌握大量知识,形式比较单一,实验课是教师按实验操作步骤讲解,学生照着教师讲解的步骤进行实验,难以真正理解其中的原理,只是一味地完成实验操作。传统教学法也常常被戏称为“填鸭式教学”。而对分课堂的核心是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能带动学生进行思考,把课堂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当中。
高职院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这个方面是传统教学的弱项。当传统教学的知识传授作用明显降低时,这个缺陷也更为清楚地暴露出来[2]。在传统的实验课堂上,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不能纠正每个学生错误的操作,难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熟练技巧,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本研究提出对分课堂与分组实验,并采用虚拟仿真进行教学,使用计算机技术来模拟虚拟仪器、虚拟实验台等实验环境,演示实验过程,用自然的手段进行实验操作,按照真实实验的逻辑,得出实验结果。根据模拟仿真的思路再进行真实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更有逻辑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并为学生打造扎实的操作基本功,为日后的工作做好铺垫。实验课堂人数为20较合适,4人为一小组,一共5个小组,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具有团队精神,共同完成每一次的实验安排与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在每一次实验课前由教师梳理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具备实验操作的思路,剩余的时间交由学生独立思考,以小组为单位先在虚拟仿真平台上演示实验过程,小组长分工,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最后每一小组派一个代表分享本节所学知识,教师总结归纳本次授课内容,并在下课前5 分钟发布测验检验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研究对象为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护理、药学、中药学、临床医学等专业高职一年级学生,护理1班进行对分课堂与分组实验教学,护理2班进行传统教学,时间为一个学期。
每一节实验课前教师将课件、操作步骤、相关视频和预习测试题发到班级群,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完成预习作业,并且将预习遇到的难点与不易理解的知识点整理出来,带着疑问去听课。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解答和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调整。学生的预习情况与课前作业、课堂表现都计入平时分。作业的难易程度根据学生自身的状况而定,每一位学生均需完成相应的作业。另外,统一发送至班级群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互相学习。
按照“手机签到—预习评价—案例引入—讲授知识薄弱点—小组讨论—小组分工合作—分享所学—总结—随堂测试”顺序进行。在课堂上,教师课前10分钟设置手机签到,签到公布时间提早10分钟或采取随机签到的方法,既不会耽搁上课的时间,也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上课状态。
对学生的预习做评价,按照预习的情况发问,教师再次跟学生一起梳理知识内容,构成知识框架,按照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知识的弱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利用视频、课件、案例、操作步骤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节课把相关的案例引入课堂中,目的是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与对知识的探索欲望。
教师讲授知识,梳理知识框架,并对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提问,通过手机摇一摇或抢答方式选出代表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现场加分,从而了解学生对本次授课重点与难点的掌握程度。
教师梳理知识框架后,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组织小组讨论本次实验目的与实验内容,学生可以查阅相关书籍或相关电子资料,形成知识小结,合作完成本次实验。
小组分工合作,明确实验要求后,小组长分工,团队合作完成实验。每小组先在虚拟仿真系统进行实验模拟,理解实验过程后再进行真实的实验操作,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各组学生的完成情况,待全部小组完成实验后,调出每个小组的监控由另一个小组评价打分,从而使学生掌握每一个操作的技能并且每个操作步骤都能标准化与规范化,实现理想教学效果。
完成实验后,每一小组派一个代表分享此次实验完成情况,实验是否成功,是否掌握本次实验的内容,是否理解本次实验的原理等。
由教师对本次实验课进行总结,对学生分享的情况、监控的情况,以及教师在课堂上发现的情况做出评价与总结。
最后,教师发布随堂测试来检验学生对本次课的掌握情况。
通过营造多边互动、轻松互助的教学环境,促进教学双方平等交流,以达到师生间、生生间不同观点的碰撞交融,进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创新性[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质疑创新的思维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4]。学生根据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组内讨论,写小组作业、小组实验报告,这部分作业同样计入平时分,然后各小组的代表就所讨论的内容在课堂中与其他小组进行分享,教师对学生所分享的内容进行点评,并就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再次讲解。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大大地激发,每一组呈现的内容各不相同,而教师在该环节中起到“脚手架”的作用,一方面保证课堂讨论的效率,另一方面则确保每位学生积极参与[5]。教师鼓励每一组的小组长合理分配任务给每一个成员,每一位学生在各自的小组里都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从而激发每一位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其学习的自主性,并能够帮助其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课后学生针对所有讲解内容与实验操作进行深度思考,并就课程重难点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归纳与总结。且根据对分课堂的三个环节“亮闪闪、考考你、帮帮我”总结学习本篇课文的心得体会[6]。这部分内容也完全体现学生的个性,虽然同样分为三个部分,但每一位学生最后呈现的内容都不一样。且这样的方式等于帮助学生总结自己一节课的所得,因为每一位学生均在课上有所收获,更能激发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课下内化使学生对知识有深层理解,并能巩固知识。
在经过一学期的实验教学之后,教师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对分课堂+分组实验”教学模式的整体看法,50名学生均做出了回答。问卷内容分为五个方面:第一,对课前预习和课前作业的看法;第二,课中的讨论环节能否提高合作学习能力;第三,“对分课堂+分组实验”教学模式是否可以帮助提高操作能力;第四,该教学模式是否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第五,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对本学期所采用的“对分课堂+分组实验”教学模式所持的态度。最后以期末考核实验操作进行进一步的评价,采用“对分课堂+分组实验”教学的学生的实验操作明显更熟练于传统教学,操作技能更标准及规范。
调查问卷的信息收集主要分为五个等级:非常赞成、赞成、中立、强烈反对、不赞成。第一方面回答如下:非常赞成占30.1%,赞成占56.7%,中立占13.2%;第二方面:非常赞成占36.7%,赞成占60.2%,中立占3.1%;第三方面:非常赞成占40.5%,赞成占57.2%,中立占2.3%;第四方面:非常赞成占36.7%,赞成占50.7%,中立占12.6%;第五方面:非常赞成占35.3%,赞成占48.2%,中立占16.5%。
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赞成这种教学方法,且认为该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提升操作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由教师细致地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在对分课堂上,教师把知识框架梳理后,提出问题与作业,引导学生思考,由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此教学方法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更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与作业更能认真主动地去探究知识与实验操作的原理,明确学习的目标。
传统的课堂上教师需要传授大量的知识,对知识内容进行组织、解释、总结,备课工作量大。在对分课堂上,教师只需要把握精要、梳理知识框架、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与实验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一味地接受教师告诉你怎么做,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大大减少,更有精力研究更好的教学方法,而学生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掌握主动。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灌输式地传授知识,讲授后缺乏交流机会,课堂比较枯燥,学生碰到问题也不容易解决,容易受到挫折,没有探究精神,容易放弃。对分课堂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问题,探索知识的氛围浓厚,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也能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借鉴他人的思维角度,互相启发,这使得每个学生都会在课下自主学习,也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与了解,而且在这一个环节学生能与教师一同讨论与探究知识的内容。总体上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大大增加,并能互相启发。
传统的教学于期中、期末对学生一个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评估。这种测试方法取决于考题内容与临场发挥,不能充分考查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偶然性较高,评价准确度低,考试侧重于死记硬背,没有对思维能力进行考查,但大学课堂的目的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索精神的培养。另外,每一个学期学生要学的课程比较多,没有斟酌学生的真正需求,有些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不高,有些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有些学生的本领不够,在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方面应针对不同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规划,为学习需求低的学生制订要求较低的学习规划,让需求高的学生有更大的展现空间。在对分课堂上,各个环节都计入平时分,平时分与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在课堂上,每位学生都进行思考讨论,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分享、小组的合作等都计入平时分,学生在平时的表现更能体现学生的真正水平,而不只是靠期末的考试成绩来评价每一位学生的水平。这样结合测试更能提升评价准确度。
当前很多高校在期末考核前给学生划重点,然后学生靠死记硬背参加考试,并不能真正理解知识,只是考前死记硬背形成恶性循环。而采用对分课堂,学生平时已经把知识进行内化,能够深层学习,理解性学习,到期末考试时学生只需要复习资料就能轻松参加考试。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提高主动性。对分课堂的核心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课堂的参与度。高职院校的课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索精神,并能触发每一位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对分课堂+分组实验”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掌握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