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若音
北京外国语大学 亚洲学院,北京 100089
海洋生命力特征之一的渔业资源是世界人类生存的营养佳品,也是人类生活的主要能源型资源。研究渔业的生命力特征,就是研究海洋的生命力特征。这是在人类生存、生活、生产活动中长期形成的能源型应用工程实践。
渔业也是一个国家经济产业产生并稳定发展的主要指标,渔业资源不仅是海洋的生命力特征,还包括内陆的河流、湖泊、湿地、山涧水道等水资源流动的地方同样显现出渔业资源生命力特征。
研究能源型渔业发展,是海洋国家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充分利用好各个国家政府管理制度,如何对海洋经济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与应用,掌握市场微观经济调换方法,以渔业能源型资源配置干预管理海洋生命力资源的产业经济化[1]。
能源型渔业的生命力特征主要表现在政府管理约束渔业劳动人员开展捕捞作业与渔产品定价、进入市场和休渔期停止捕捞等重要时间方面的实践与管理成果。例如,在实施渔业捕捞作业中,渔场信息分析、渔船出港时间、捕捞作业许可证管理等制度实施层面就是能源型渔业生命力特征的具体管理实践。
自有人类生活以来,经历了初级资源人类捕捞群体享受、初级团体作业分工、初级群落头领组织捕捞、中级渔业资源人为划分捕捞等生活性博弈过程。这种生活资源的博弈过程是人类对海洋资源使用的过程,也是对海洋生命力特征的依赖生存过程。
人类生命力特征和具有生命力的动植物特征都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核心发展特征。能源型渔业资源由捕捞渔业到市场化消费再到满足人类与社会性利益的共识共享过程,生命力特征是将人类的传统生活进行不断整合并重新启动的实践工程。例如,全国休渔期2022时间表:沿海渔场规定为2022年3月1日00:00—6月30日24:00为禁渔期,部分渔港和捕捞渔场区域、部分内地河湖区域的禁渔期为4月1日00:00—7月31日24:00。整个禁渔期大约为4个月。
从人类文化历史传承的竞争性渔场捕捞到当代人类学习文化的激励性渔场捕捞,演进与渔业规制相关,尤其是渔场捕捞的变迁。传统的渔业捕捞作业过程,始终没有改变传统的“人与自然”相处和谐的生存融合实践方法[2]。
生存激励是由无数个个体劳动者(渔民)在海洋生命力环境中形成的生存激励性的渔业游戏规则。生存激励游戏规则主要包括2个需要方面,即经济需要层面和环境需要层面。
在经济需要层面,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状态关系。能源型渔业发展到中级阶段,也就是当前的渔民从事渔业捕捞作业的方法和方式层面,这是人类与海洋生命力资源长期博弈的成果,也是长期和谐生存融合发展的激励游戏规则。发展到当代社会环境需要层面,显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活动层面重要的需求和保障条件,渔业资源区域的政府管理层面,必须在保障渔民经济利益的前提下获得应有的经济利润,在竞争性活动中提高渔民的生存与生活质量。
在环境需要层面,反映了人类与社会治理秩序之间的融合关系。海洋生命力能源型渔业资源特征逐步显现出人类与渔业资源竞争环境中,各个方面的环境保护措施是否到位。渔业捕捞区域的政府管理部门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安全治理秩序,保护海洋生命力资源环境,避免人类过度捕捞渔业资源而造成危害。通过合理渔业休养,人类善待海洋生命力安全期间的融合生存环境,培育可持续的海洋生命力资源。
第一,必须重视渔业捕捞经济利益驱动下,渔业经济层面与渔业生物层面的经济博弈价值。这种经济博弈价值反映了渔民的私有经济利益与渔业产权利益关系。
如果开发获取渔业资源,就需要投入较多的管理与捕捞成本,政府与渔民的成本都在增加。如果采用现代智慧的高水平的捕捞经济手段获得利益,能够减少渔业资源,破坏生物经济环境中的均衡生存机制,造成渔业存量资源不断减少,低于海洋生命力与人类生存的最大需求量,就会导致海洋生命力能源型渔业资源逐步枯竭消失。因此,人类利用海洋生命力资源,必须解决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型渔业培育问题。
第二,必须重视渔业资源管理与渔民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减少的均衡关系。面对经济利益,“多捕捞、多收益”的思想具有普遍性,必须从政府管理层面解决问题,停止“捕捞竞赛”等迅速减少甚至耗竭渔业资源的做法。
第三,普及人类实验的水产养殖技术,海洋生命力能源型渔业资源具有稳定培育渔业资源的优势,避免发生过度渔场捕捞问题。通过应用水产养殖技术,满足人们不断增加对渔业产品的需求,但是带来环境污染问题。
污染海岸线环境。发展人工水产养殖产业,会产生短期经济效益,可能会破坏海岸的自然地貌环境,尤其是破坏海岸线环境,破坏了某些生物的栖息地环境。
污染海岸线水质。人们过度进行水产养殖,会大大降低海岸线水质质量。修复被污染的水质,清洁污染沉积物,尤其是排放污水,是一个巨大的环境修复问题。要解决渔业资源无污染的开放性问题,必须解决获取渔业资源所带来的破坏和污染问题,以及避免捕捞与养殖行为。这是解决海岸线水质问题的重要经济手段。
解决渔民经济与渔业环境之间的问题,必须找到培育海洋生命力能源型资源的合理有效方法。以人工水产养殖业代替自然渔业的经济行为,树立尊重自然环境、遵守生态人文生存规则、自觉维护实践生态文化理念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四,完善海洋生命力能源型渔业资源管理法规。海洋国家均有规范的围绕领海面积与海岸线资源管理的法规。中国是海洋大国,与周边海洋国家的渔业管理法规,具有显著的人文特征。例如,在主要渔业渔场进行捕捞作业,中国海事海洋管理有严格的管理法规,同时,在发生了海上灾害的情况下,周边国家渔业捕捞渔民遭遇了海洋特殊危害,给予国际主义帮助,中国的实践行动是有目共睹的,获得了周边国家渔民的赞誉。
如何合理地管理与控制渔业资源,实现政府管理与渔民经济利益双赢。
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根据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七部法律的决定》第四次修正。严格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渔业作业标准,加强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增殖、开发和合理利用,发展人工养殖业,保障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渔业生产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们生活的需要。
严格执行合理又保证渔业许可证核发与限额管理制度。渔场资源丰富的区域政府主要通过合理合规地控制渔船和渔民捕鱼工具的使用范围,发放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的捕捞许可证和规定捕捞限额活动区域,实现科学化管理海洋渔业生产活动。
海洋资源应用率最高的是海洋渔场与渔民渔业作业活动。自古以来,所有从事海洋渔业生产活动的人员都是习惯性地按照自然规律进行捕捞活动的。对于海洋资源与渔业生产活动,我国始终保持着高度重视管理与科学化使用渔场渔业自然资源的敬畏之心,中央政府要求地方政府严格管理渔业生态化延续活动,也是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具体行动。
1989年,我国推动了对渔业生产活动的科学化管理制度,尤其是对渔业作业中渔船的数量、渔船活动的总功率分别进行严格管理与控制,实现科学化、生态化的限制捕捞作业范围和捕捞能力。
沿海区域政府接受农业农村部负责合理化分配的限额指标。各省(市)渔场区域按照管辖区域渔业资源情况,合理配置限额渔业作业范围与数量。政府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根据配额活动范围,实现控制渔船数量和各类型作业的工具功率。
生态化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渔业价值措施。渔场生态化作业管理,是政府与渔民在实行区域合理限额制度的科学化实践活动,是对海域捕鱼、捕捞工具使用、生态平衡保障等重要日常工作的评价与检验。尤其是渔民在捕捞数量方面,严格遵守合理适度的捕捞限制鱼种规定,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关键措施[3]。
实施渔业许可证制度,是保护自然渔场生态平衡的基础工作。我国于2002年发布《渔业捕捞许可管理规定》,将捕捞作用渔船分为3类:第一类为海洋大型捕捞渔船,渔船的主机功率大于或等于441 kW;第二类为海洋中型渔船;第三类为海洋捕捞作业小型渔船,渔船主机功率小于44.1 kW,船长度为12 m内。渔民根据渔船工作功率向管理部门申请许可证。
向农业农村部申请前往特定区域的许可证发放管理,是渔民实施大型拖网、围网作业,到我国与有关国家缔结协定的共同渔区,渔民到我国南沙、黄岩岛海域作业,去特定渔业资源渔场、水产种质资源渔场等生态渔业保护区作业,三类渔船的捕捞作业,必须向农业农村部申请审批,各海区渔政监督管理局受农业农村部委托发放。远洋渔船与其他渔船的许可证审批发放,使用期均为一年以上,实行捕捞许可证年审制度,明确到公海渔业捕捞许可证,年审期为两年。
中国的渔业捕捞许可证是特别法规行为,依法保护渔民使用,禁止进行非法的交易和转让行为。
实施休渔制度,是保护渔场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管控制度。休渔制度包括休渔期,也包括休渔海域,是在每年夏季的一段时间内,按照自然生态环境规律和渔场生存环境需要,在某个特定的海域,禁止捕捞特定鱼种,禁止使用特定的捕捞作业。
夏季是海洋渔场内主要经济鱼类繁殖时期,渔场需要幼鱼生长的重要时期,实行休渔制度,主要保护重要经济鱼种的亲体和幼鱼资源,使渔业资源得到生态营养与休养生息。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调研实行休渔制度的区域,制定对特定鱼种保护规定。例如,1981年起,休渔期为4月1日—7月31日,32°N~34°N,海岸线以东至122°30’E海域内,禁止使用拖网作业。重点保护大黄鱼和黄花鱼。1988年起,渤海海域全面禁止拖网作业。1989年起,从5月1日—6月30日禁止在带鱼产卵区(北纬28°30’N~30°30’N,海岸线至东经124°30’E)作业,主要保护带鱼。
1995年我国推行全面的休渔期制度。先针对东海和黄海两大海域。1999年开始逐步在其他海域实行。所有休渔渔船必须在休渔期前进港集中,明确休渔期间任何渔场内不得擅自停泊渔船,不得离港或移动渔船,不得从事加水、加冰、加油等活动。
第五,政府实施渔业许可证制度,是实践建设海洋生态文化的基础。政府实施渔业许可证制度,是实践建设海洋生态文化的基础工程,建设海洋生态文化工程具有长期战略意义。
主要包括科学化与规范化地应用海洋资源,重点将生态渔业文化与淡水渔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政府针对渔民可持续发展海洋渔业文化,制定长期的支持鼓励政策。主要体现出生态文化观念中的海洋捕捞、海水养殖生态作用,安全科学的远洋渔业、渔业工程(渔业港口、渔船补给、渔民救治)生态文化机制与管理;在合理生产中对水产品的冷藏加工、鱼类新品种的引进开发融合生态文化、有效实施符合生态文化的渔业政策等方面。另外,渔民实施海洋捕捞作业,对于淡水渔业生产中淡水鱼的养殖,捕捞的管理和修渔政策已经与生态文化密切关联,如科学化开发渔业饲料、防治鱼病研究和促进生存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
海洋生态文化是在保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实现的。提升渔业资源开发竞争力,开发系列营养丰富的渔业产品,加快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和融合海洋服务领域的智能化管理,推进先进渔业生态文化融合科学技术的全面应用,是发展海洋经济、开辟海洋经济增加值的主要方法。海洋生态文化资源,是融合海洋与生态文化、加强渔业资源的合理高效循环利用的特色生态资源产业;海洋资源也是人类在尊重自然环境下,不断获取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价值的人类文化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利用生态文化融合新的渔业生产技术,推动新型海洋生态文化的产业。
生态文化资源融合海洋资源,可以形成可再生循环利用海洋资源。提高对生态文化资源的科学化利用效率,应当积极有效地发挥生态文化的竞争力优势,在科学化实施渔业许可证制度的过程中,保持生态文化的生命活力和为人类提供具有营养价值的产品能力,是建设海洋生态文化的基础工程。
实施许可证制度,可以有效发挥海陆一体化开发的生态文化产业价值。海洋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实践就是促进海域经济的科学化发展实验。因此,实行渔业许可证制度,就是实行海陆一体化的生态文化建设战略。在实践中,注意研究统筹制定沿海与陆地区域,以及合理应用海洋区域的国土资源,探索建设海洋经济带、经济区的实验区的成功经验。
实施许可证制度,需要遵守共同开发与保护生态文化产业的制度。在实践中,合理建立海洋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机制。重视开发海洋渔业资源坚持以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成为研究渔业生态文化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
海洋渔业生态文化价值与人类平等和谐共处价值相同,共同拥有认识、了解、开发海洋资源的权利。这是建设实践海洋生态文化的基础工作,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财富。渔业许可证制度的实施,是对渔业资源与生态文化资源共同、合理开发和科学化循环利用,有利于对能源型的海洋生态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应用。
海洋生命力特征之能源型渔业研究,是可持续发展渔业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生命力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实施渔业捕捞作业规范制度并科学化管理评价,是尊重自然、保护生命力生态环境秩序、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支撑经济工程。海洋生命力特征之能源型渔业研究,指出保护渔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建设渔业捕捞许可证制度、渔场捕捞限额制度、科学化管理休渔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具有生态性、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渔业的管理法规。
渔场区域政府管理与渔民进入渔场作业期间,避免出现各种因素的激励性的渔场捕捞现象,是长期性的科学管理问题。研究并防止开展激励捕捞竞赛活动,是一项需要长期研究和探索解决海洋渔场与渔业产业政策管理问题的重大课题。